過了這麼多年九月九,今天才真正讀懂了重陽節

公元718年,十七歲的少年王維,憑著一張琴、一支筆,遊走於長安城的達官顯貴之間。

只是再多的熱鬧,再醇的美酒,也澆滅不了心中漂泊他鄉的客愁。

這一年的農曆九月初九,他獨自一人登高望鄉,不禁想起了千里之外的親人。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詩成動天下。

從那時起,九月初九重陽日,被大唐王朝正式確立為法定節日,沿襲至今。

歲月流轉,今天春節、清明、端午、中秋佔據了四大傳統佳節榜單。重陽節在現代人心中的分量日漸式微,甚至連一天假期都沒有。

提起重陽,人們也隱約只知登高、秋遊、賞菊、思鄉,卻早已忘記重陽背後的文化傳承,和它所承載的中華民族尊老盡孝傳統美德。

過了這麼多年九月九,今天才真正讀懂了重陽節


01

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在《遠遊》中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

這是重陽一詞的首次面世,算起來距今已有2300年的歷史。

南北朝時期的文學家吳均,在《續齊諧記》中記載了東漢方士費長房的一個故事。

修道成仙的費長房,收了一個名叫桓景的徒弟,有一天費長房對桓景說:

“今年九月初九,你家鄉汝南的瘟神又要出來害人。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

你趕緊回家,讓鄉人把茱萸綁在胳膊上,登高山喝菊花酒,能破解此難。”

桓景依法照辦,果然消災解禍。

驅邪避禍,正是重陽節最初的主題。登高望鄉、插戴茱萸、喝菊花酒的傳統,也從此在民間流傳開來。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世人皆知。

相傳陶淵明辭官隱居後,生活清貧,這一年的九月初九,一生酷愛菊花的陶潛,卻坐在自家的院子裡對菊神傷。

原來老爺子已經窮得掏不出酒錢了,恰在此時,時任江州刺史的王宏派人送來了一罈菊花酒。

陶淵明見之大喜,開懷暢飲,藉著酒勁寫下了那篇著名的《九日閒居》。並在序文中說:

“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

到了唐代,重陽節正式成為朝廷的法定節日。唐順宗明確規定:

每年正月最後一天、三月初三、九月初九為三大法定節日,文武百官可以自己選擇旅遊勝地賞景為樂。

而且重陽節這一天,朝廷還會給官員們賞賜,這就是歷史上最早的“過節費”。

端午有粽子,中秋有月餅,重陽風俗當中自然也少不了吃貨的位置。

宋朝文人吳自牧寫了一本書,叫做《夢梁錄》。其中就有一章,記載了古人重陽這天都吃些什麼。

“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豬羊肉、鴨子為絲簇飣,插小彩旗,曰重陽糕。”

一千多年過去了,朝代更迭,風物輪換,但重陽節的習俗和傳說,卻在歲月的淘洗中傳承下來。

把節日和普通日子區分開來的,正是登高望鄉、佩戴茱萸、喝菊花酒、吃重陽糕這些約定俗成的儀式。

而藏在儀式背後的,則是代代傳承的中華傳統文化。

過了這麼多年九月九,今天才真正讀懂了重陽節


02

《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九定為陽數。

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曰重陽,為吉祥之日。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九九又與久久同音,自古就被賦予了長久長壽的寓意。

所以重陽節自誕生之初,就寄託了古人對於健康長壽的期盼。

漢代大儒劉歆在《西京雜記》中說,“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

這是關於重陽節擺長壽宴的最早記載。

三國時魏文帝曹丕在《九日與鍾繇書》中,明確寫出了重陽當天的飲宴習俗:

“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時代更迭,重陽節中關於求壽的習俗,也逐步演化出尊老盡孝的傳統。

聚居廣西的壯族人民,就一直將重陽節視為祝壽節。

重陽節最重要的一項儀式,就是當天所有的晚輩都要給年滿60歲的老人送糧食,直到老人的糧缸填滿為止。

壯族人認為,老人吃了這缸孝米之後,能夠延年益壽,消災去病。

鮮為人知的是,早在1988年,中國政府就已將農曆九月初九定為敬老節。

2013年起實施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更是明確規定:每年農曆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重陽敬老,敬的就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

而在社會節奏越來越快的今天,傳統的數代同堂家庭已經越來越少見。

父母撫養我們長大,可長大也意味著分離。

求學、工作、婚姻,人生的每一次成長,都是和父母的一次告別。

養老盡孝,竟然變成了一件比過去五千年都要難上百倍的事。

過了這麼多年九月九,今天才真正讀懂了重陽節


03

想起了去年秋天,發生在南京的一樁真人真事。

一位81歲的獨居老人,因為疾病纏身,預感自己大限將至,提前寫下了一封遺書。

兩個多月後,鄰居發現異樣並報警,老人的遺書也隨之曝光:

“我於昨晚(農曆八月十五)走了,走時心如止水。

這世道無論達官貴人與無名小卒,均相互爾虞我詐,令人可怕。好在這大千世界很公正,人人都是匆匆過客,無一倖免。”

過了這麼多年九月九,今天才真正讀懂了重陽節


老人生前,兒女數個,萬萬也不會料到自己的離世被發現,要等到兩個多月以後。

而發現者,還不是她生養的子女。

為人父母,最大的悲涼,不過是生兒育女操勞了上半生,怕添麻煩獨守了下半生,最終卻活成了一座被子女遺忘的孤島。

為人子女,最大的遺憾,不過是從小到大習慣了父母的照料和牽掛,成人之後卻忽略了父母老病的現實,最終子欲養而親不在。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重陽節是敬老節。

陪伴才是最長情的告白。

趁父母尚在,常回家看看,別讓他們在生命最後的時光苦苦等待。告訴他們:“您養我長大,我陪您變老!”

電影《歲月神偷》裡有句臺詞:“在變幻的生命裡,歲月,原來是最大的小偷。”

這個重陽節,別再讓歲月這個小偷,偷走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敬畏感,偷走我們對養老盡孝的緊迫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