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没有上大学的复读生,后来怎么样了

那个没有上大学的复读生,后来怎么样了

01

Y是我一个很好的朋友,高二那年我们一群人会经常聚在一起,喝酒聊天谈未来,无忧无虑得完全不像一个需要为学业努力的高中生。

但微妙的变化还是在高三那年悄悄发生着,无论是去了重点班的我,还是继续留在普通班的Y,面临即将到来的毕业和需要作出选择的人生十字路口,都多了一丝迷茫和紧张。

显而易见的是,我们的聚会越来越少,对话的频率越来越低,Y去上晚自习的次数也越来越多。

那时候的我们并不像那些为了梦想中的大学的同学一样,勤勤勉勉在书海里攀登,或者会在书桌上刻一个“早”以鼓励自己。

我们没有理想的大学,最大的目标就是考过专科线,读一个学费便宜的专科学校,这样也算对得起一路走来,对得起父母的期望。

可想而知,半混日子半假意欺骗自己已经足够努力的我们,不可能会在高考这场无硝烟的残酷战争里,得到满意的战利品。

Y没有过专科线,很平静的收拾了行囊回去原来的班级,再来一年。收到学校录取通知书的我,几经踌躇也跟着他的步伐回到原来的班级。

这一次他的目标是考过专科线,最好达到本科线,而我恰恰相反,复读成了自己逃避现实的选择。那段时间最常看到的字眼是,复读就是“服毒”,没有做好必死的决心千万不要去复读。

复读期间的Y,一改之前的懒散作风,完全就是一个为了大学在奋斗的勤勉学子,每天早早到学校晨读,按时上晚自习,学习上有疑惑都会非常主动的请教老师。

这一年,除了冬天有过一两次去我家打边炉,生日时候一起吃个午饭,我们几乎没有联系。当一个人在为梦想努力的时候,不打扰就是最好的关心,我们遵循着这种默契,各自在自己的复读生活里承受着当初选择的代价,也在默默地为对方加油。

第二次高考,他算是成功了,过了专科线,只是不是他理想的那条线。成绩出来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几乎失去了联络。面对“支离破碎”的未来,谁也无力再去关心对方,或者说是小心翼翼不去揭开各自的伤口。

再见到他时,他已经在亲戚的工厂里上班,对于他不去上大学的决定,我有过许久的诧异。毕竟在高考这件事上,已经比别人多花费了一年青春,此刻停下读书的步伐,于我会觉得人生多了很多遗憾,也对不起这一年咽下的,所有的苦。

旁观者总是特别容易去猜想,以自己的角度去判断对方的选择。当那个下雨的夜晚,我们站在繁华街道的路旁避雨,忽然就很理解身旁这个会把一大半伞遮在我这边的体贴大男孩。

不是他没有努力过,只是连续的打击已经让他失去读书的信心,甚至觉得自己根本不是读书的料。作为一个男子汉,与其去一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大学里,读一个没有未来的专业,还不如早点出来社会磨炼,让自己更快速的成长。

然而现实总是那么残酷,没有学历没有特殊技能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做的选择实在太少。干不起重活、累活,又不像小学、初中还没毕业就出来磨炼的小社会人们,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一道学历更是把他隔绝在相对轻松会有前景的工作之外。唯一的选择就是留在家里人身边,先学点东西,再自己独自去残酷的社会里打拼。

Y后来还是选择一个人去另外一个城市生活,留在家人身边的他,真切地感受到压迫。年轻的生命还是渴望能靠自己闯出一片天地,至少不需要活在家人的羽毛之下。

可惜在陌生的大城市里,这份独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不到一年他又回到原来的城市,回到家人身边,回到那个小作坊里。我不知道在那个陌生的大城市里,他发生过什么,但也能猜到几分。

有些没有很好的结果的选择,并不代表着当事人没有努力没有挣扎过。年轻的我们,总会在生活的磨砺里,一边低头一边成长。但只要还年轻,就意味着希望。

那个没有上大学的复读生,后来怎么样了

02

后来的我,遇到相似处境的学弟学妹,总会劝说一句,收起“早点到社会锻炼的天真想法”,除了家境实在无法担负得自己上大学的之外,还是趁着年轻,好好的体验下大学生活。

十八岁的高中毕业生,是不可能会有理想的工作供自己选择。初入社会的迷茫和徘徊,这段时间已经足够让自己读完大学,至少让自己拥有一个大学学历作为敲门砖,有机会去选择相对优秀的工作机会。

有抱负有决心,拼着一身孤勇在刚成年之时去过与书本完全不一样的生活,为什么没有勇气再耐心等待两三年?证明自己并不急于一时一刻。

更何况,大学所能赋予一个学子的,又岂止是单单一本证书?大学的独特在于,它所教给个人的是思维,是看待世界不一样的角度。而这些东西,是多少金钱难以换回的,在一个青年一生学习力最为旺盛的时刻,大学能够提供最为营养的给养,这才是上大学的最大意义所在。

有些事必须花费足够的时间去等待,一块烧制时间不足,打磨不够精细的瓷土,是不可能成为一件精美的瓷器。

那个没有上大学的复读生,后来怎么样了

03

也是后来的我,才明白。如果连读书这件相对容易的事都没法做好,凭什么天真的以为自己就一定能够做好其他事情?

在那个选择的关口,没有拼尽全力为自己争取一个靠前的名次,极可能会抱憾终生。因为它意味着,在今后,你得比把你落在后面的那些人付出百倍、千倍、甚至更大的努力,才有可能超越他们。

然而往往是,习惯了优秀的人更加优秀,习惯了懒惰、习惯了得过且过的人,会一次又一次的原谅自己的不努力,直到放弃。

毕业以后,我才懂得一个道理。就算在大学里读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也不该让自己随着厌烦的情绪,在日复一日的大学生活里,自我放弃。

证明自己能力的方式,也可以是学好一个自己本不喜欢的专业。四年青春,陷在“反正我不喜欢”这种情绪里,才是最大的失败。能把不喜欢的事做好,也是一种实力。

都说,年轻该吃的苦,不会因为懂得多少道理而避免。但我还是诚恳的期盼,这些经历,能够给走在我们后面的小年轻们一点点启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