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康研報|市場擔憂過度的興業銀行,爲什麼總是能夠化解風險

隱患改善

李康研報|市場擔憂過度的興業銀行,為什麼總是能夠化解風險

市場普遍認為:興業銀行是資管新規下壓力最大的銀行,其依據在於興業銀行 SPV 投資(主要為非標資產)佔比為老 16 家上市行最高,如果以表內信貸承接非標資產,資本充足率、撥備覆蓋率等監管指標將難以承受,進而衝擊銀行盈利和增長能力。

李康研報|市場擔憂過度的興業銀行,為什麼總是能夠化解風險

可見,興業銀行僅排在第 6 位,屬於股份行中游,資管新規的壓力並非最大。需要注意的是,銀行發行理財產品也不是全部投向非標資產,據銀監會《關於規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規定,理財業務投向非標資產的規模上限為理財產品餘額的 35%和總資產的 4%之間孰低者。據 17 年年報業績發佈會數據,表外非標僅為 1900 億元,消化壓力低於預期。

正在講《中國式價值投資》告訴我們在這個特殊的市場怎麼做好價值投資。醫藥類分析專業性強,篇幅大。如果文章篇幅過長不便閱讀,原稿找李康研報或留言,歡迎持續關注。

常用社交平臺,分析了白雲山,終於解決王老吉問題的它將會怎麼走。體檢龍頭美年健康,白酒加醫藥廣譽遠,復星醫藥等等醫藥類公司。

李康研報|市場擔憂過度的興業銀行,為什麼總是能夠化解風險

在資產方面,資管新規使得銀行無法通過理財資金將原本的表內非標"出表",加之同業投資監管逐漸收緊,非標渠道被嚴格限制。從數據看,自 2016 年開始,興業銀行主動調整資產端配置,同業及非標資產規模基本停止增長,佔比逐季下降,貸款和債券投資佔比則穩步提升,調整節奏穩定。

李康研報|市場擔憂過度的興業銀行,為什麼總是能夠化解風險

在盈利方面,資管新規衝擊最大的是銀行非息收入。從 18 年一季度數據看,興業銀行仍實現正增長,並處於老 16 家上市銀行第五,較 17 年前進一位,並不如市場預期的受影響最大。究其原因,一是受新規影響的理財規模有限,二是投資、信用卡等業務快速增長。

市場普遍認為,興業銀行短期同業負債佔比高,因此流動性新規(即《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將帶來監管壓力。我們的研究發現,興業銀行的流動性覆蓋率達標無憂,對於壓力集中的流動性匹配率,政策邊際放鬆,短期達標壓力大為緩解,且興業銀行也已在穩步調整中。

李康研報|市場擔憂過度的興業銀行,為什麼總是能夠化解風險

從流動性覆蓋率看,興業銀行在 2018 年 3 月底為 106%,已達到 18 年底監管要求,這說明興業銀行足夠應對短期流動性風險,無需擔憂該指標。 需要注意,這一指標並非越高越好,在達標基礎上,過高可能意味著資產配置上犧牲了過多收益去滿足流動性要求。

李康研報|市場擔憂過度的興業銀行,為什麼總是能夠化解風險

從同業負債(含同存)佔比看,從 16 年三季度的 48%降至 18 年一季度39%,同比淨減少約 1700 億。需要注意的是,銀銀平臺業務的特殊性使得興業銀行沉澱了較大規模的結算性存款,併成為其穩定的同業負債來源之一。如果假設同業存放款項為結算性存款(2017 年末約 4000 億)並剔除,則同業負債佔比將進一步下降至 32%,已符合銀監會發布 53 號文對於同業負債佔比不超過 1/3 的規定,17 年年報業績發佈會上也證實了這一點。

李康研報|市場擔憂過度的興業銀行,為什麼總是能夠化解風險

由於公告數據存在時滯,我們再考察更為及時的同業存單規模。興業銀行自 17 年四季度開始進一步壓降同業存單規模,18 年二季度同比下降18pc,環比下降 9pc。

李康研報|市場擔憂過度的興業銀行,為什麼總是能夠化解風險

除壓降同業負債外,興業銀行也加大了核心負債的獲取力度。2017 年存款增速為老 16 家上市行第一(18Q1 為第五),存款佔總負債比重同比提升 4.5pc 至 51.5%。

回顧過往

李康研報|市場擔憂過度的興業銀行,為什麼總是能夠化解風險

2003 年非典突然爆發,經濟增速出現下滑傾向。有關部門暫停了此前對房地產調控的態度,轉而發佈"18 號文",將房地產定性為擴大內需和拉動投資的抓手。這之後的五年開始了一輪房地產大行情。興業自 2003 年開始,網點逐漸鋪向全國,戰略也向之前佔比較少的零售業務傾斜,個人住房貸款佔比開始提升,對公房地產貸款佔比則在 2005年開始提升。

李康研報|市場擔憂過度的興業銀行,為什麼總是能夠化解風險

再橫向比較 2007 年市場最熱時,各家銀行的房地產貸款佔比情況,興業銀行無論是對公房地產貸款還是個人住房貸款,佔比均位於第一。由此可見興業銀行領先同業的戰略執行力度。

李康研報|市場擔憂過度的興業銀行,為什麼總是能夠化解風險

由上表可知:第一,在判斷方面,興業銀行非常精準地把握住宏觀政策機遇;第二,在行動方面,興業銀行也具備強大的戰略執行力。一般而言,銀行大客戶的變動較為緩慢,因為需要的資金久期長且規模大。從09 年大客戶巨大的變動中,可以感受到興業對融資平臺的信貸投放力度之大。

李康研報|市場擔憂過度的興業銀行,為什麼總是能夠化解風險

在"四萬億"計劃後,由於銀行放貸規模暴增,監管部門自 2010 年開始在投放節奏上對銀行予以管控,2011 年正式提出合意信貸額度管理。對此,興業銀行創新利用買入返售科目中的票據業務,創設和轉移部分信貸資產進入同業資產科目下。興業銀行其實是在信貸政策和自身資本的雙重限制下,利用同業平臺的負債優勢做出業務創新,從數據上可看出,興業銀行同業資產、同業負債佔比在 2010 年開始快速提升,而可比同業的平均水平抬升則要到 2012 年。 興業銀行同業業務提升的速度和絕對水平均大幅領先同業。

李康研報|市場擔憂過度的興業銀行,為什麼總是能夠化解風險

2014 年 3 月底,銀監會發布 127 號文加強同業業務監管,使得買入返售科目下的信託受益權等業務無法繼續。因此,原本在傳統同業科目下的非標等業務轉移進應收款項類投資。觀察以下數據可發現:2013 年之前,興業銀行就已開始在應收款項類投資下配置資產, 比同業更早關注到監管可能的轉向並 提前 應對。而在 2015 年更是在 127 號文落地後,在這一科目下大力配置,佔比遠超同業。我們再次看到了興業銀行迅速果斷的戰略執行力。

李康研報|市場擔憂過度的興業銀行,為什麼總是能夠化解風險

發展同業業務的最大成果之一,就是在銀行業"衝規模"的黃金十年後半段,支撐起了興業銀行的迅速擴張。09 年同業業務發力前,興業銀行資產規模位於上市股份行第五。而到了 16 年已上升至第一。MPA 將廣義信貸增速納入監管要求後,大銀行規模兩位數擴張的機遇已一去不復返。 興業銀行在 窗口期結束前鎖定了 股份行規模第一的 位置。

李康研報|市場擔憂過度的興業銀行,為什麼總是能夠化解風險

李康研報|市場擔憂過度的興業銀行,為什麼總是能夠化解風險

對於信用風險,不妨看一下興業銀行的歷史數據,從核心的不良貸款率可見,興業銀行 10 年來均低於同業,而偏離度一直維持在 90%左右,明顯優於同業,展現了紮實的資產質量。撥備覆蓋率也是 10 年均高於同業。

李康研報|市場擔憂過度的興業銀行,為什麼總是能夠化解風險

對於非標資產,興業銀行計提減值準備的標準甚至超過了一般貸款。我們將應收款項類投資減值準備佔投資規模的比例,視為非標資產的"撥貸比",可見興業銀行該指標位於老 16 家上市行第二,且水平遠超同業。計提力度也是同業最高水平。可見,興業銀行的風控經過了實踐檢驗,無需擔憂其信用風險。下次我們分析一下興業銀行的經營和估值方面。

前面分析了海康威視,格力電器,蘇寧易購和貴州茅臺等大家熟悉的公司,找李康研報往前瀏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