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觀」改革先鋒看山南

↑ 點擊上方“微美肥西”關注我們

1978年,適逢百年大旱,

地裂心焦,肥西山南率先分“保命田”,

山南公社小井莊生產隊,

率先在全國實行包產到戶,

獲前所未有之豐收,成為改革第一村。

「围观」改革先锋看山南

安徽肥西小井莊

山南之風,

吹遍肥西,吹向江淮兩岸,

與全省其他地方的“大包乾”熱流相匯合,

拉開中國農村改革大幕。

2018年9月底,本報與共青團肥西縣委、山南鎮鎮政府聯合主辦的“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看我山南72變”主題學生活動走進山南,本報山南學區中心校的學生記者們,通過走進小井莊紀念館,參觀鑫文新型建材廠,舉辦主題座談會等多種形式,一探藏在時光深處的最美家鄉!

//

做改革先行者

//

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爺爺說過:“中國的改革是從農村開始的,農村的改革是從安徽開始的。”安徽不僅是起步最早的省份,肥西縣山南公社小井莊生產隊,創造的農業“包產到戶”,分配直接了當,受到廣大農民的歡迎,是改革的先行者。

「围观」改革先锋看山南

肥西山南學區中心學校的學生集體合影

小井莊裡有著哪些故事?如今的小井莊又是什麼模樣?懷揣著一顆顆好奇心,學生記者們來到了活動第一站。一下車,李運生就被眼前那高大壯觀的牌樓建築所吸引。“看,那上面的鮮紅大字。”一眼望去,牌樓中間雕刻著三個大字 “小井莊”。小井莊紀念館門口邊,懸掛著許多金燦燦的榮譽獎牌、張貼著各種獎狀,學生記者楊敏佳說,“我覺得,這裡的每一塊獎牌,每一張獎狀,都見證了小井莊的發展歷史。”

“大家看這組照片,這是包產到戶前,小井莊農民的生活場景……”在講解員阿姨的帶領下,小記者們瞭解了小井莊包產到戶的歷史原因和現實成果。那時大旱,農民的日子過得艱難,孩子多的人家,還得靠野菜度日,有些沒糧吃的農民,提前割下還沒長熟的麥子……不能再坐等了,必須要改革,要行動起來!就這樣,在政府的支持下,在時任山南區委書記湯茂林的提議下,山南區的改革開始了……包產到戶後,糧食產量成倍增長,農民們都獲得了大豐收。

//

做環境的保護者

//

「围观」改革先锋看山南

學生記者參觀茅草屋

隨後,學生記者們來到萬里同志會談舊址,看到了萬里同志與農民座談會銅像,銅像的背後是一間在當時看來很不起眼的茅草屋。以前,小井莊一家老小,擠在低矮潮溼的破茅草屋裡,“我還看到了鬥、鼓風箱、火球、織布機、犁、水車、蓑衣等老物件,這些都是勤勞的人民留下來的,這讓我對小井莊有了更深刻的瞭解。”孫玉婷說道。

「围观」改革先锋看山南

學生記者走進鑫文建材廠

之後,孫玉婷和其他學生記者一起,來到鑫文建材廠,她不禁又感嘆道,“這裡好乾淨,能聞到淡淡花香,還有泥土的味道,和我印象中的工廠不一樣。”管理員熊叔叔笑著說,以前條件有限,工廠的廢水,都往小溪裡排放,現在安裝了過濾器,將廢水循環利用,變成純淨水。“是呀,我們要做環境的保護者,這真是節約又環保!”劉夢瑤不禁讚歎道。

這個工廠生產建築樓房和修路需要用的材料混凝土。學生記者們在參觀聆聽中瞭解到,原來,混凝土是由石子、沙、水泥和水等混合一起製作而成的。這裡有很多大小不一的石頭,有些石頭剛運進來的時候,上面有很多泥土,需要用一種新型的機器,將泥土沖洗乾淨,不然會影響混凝土的質量。熊叔叔繼續介紹道,“製作混凝土的不是工人,而是機器。以前人工做一天的混凝土,現在的機器只需要一個小時就能完成。”楊瑾華心想,效率真高,太酷了,山南的變化可真大呀!

//

做時代的接班者

//

老百姓的生活無非衣食住行,小井莊人的衣食住行,在歲月的洗禮中日臻美好,在勤勞踏實中愈加優越。

包產到戶前,小井莊人穿衣難逃農村“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境況,如今的他們,個個衣著時尚,光鮮亮麗。“民以食為天”,小井莊人敢為人先的背後,是當年吃不飽肚子的困境在激勵。如今的他們,不僅吃得飽,而且吃得好。從前的小井莊人一家老小擠在低矮潮溼的破茅草屋裡,如今的他們,家家戶戶寬敞明亮,漂亮的小洋樓成為小井莊最亮麗的風景。過去的小井莊都是泥巴路,出行全靠腿,下雨易摔跤。而今的小井莊條條大路平坦寬闊,公交通到家門口,家家開上小汽車。

「围观」改革先锋看山南

學生記者聆聽講解

活動過程中,學生記者們仔細觀看,認真聆聽,不時地做著記錄。參觀結束後,學生記者們的主場來啦!“請問鑫文新型建材廠的董叔叔,您到這裡創業多少年啦?”“請問趙叔叔,山南這兩個字是怎麼來的?山南的變化為什麼會這麼快呢?”……在座談會上,在這一問一答間,學生記者們有了更多收穫。楊瑾華說,通過參加活動,她學到了書本上沒有的知識。孫玉婷也表示,看到家鄉的變化,她明白了祖國的建設,離不開那些智慧勤勞的人們。“我們生活在如此優越的環境下,更要好好學習,努力奮鬥,做時代的接班者,長大以後爭取成為有用之材。

「围观」改革先锋看山南

他們還關注這些:

「围观」改革先锋看山南

主辦單位:中共肥西縣委宣傳部

平臺建設及技術支持:肥西縣網宣辦

轉載或合作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