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滿蒙多次聯姻,爲什麼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蒙古不來支援大清?

綜合格鬥希望之星


滿蒙聯姻是清朝入關前,清朝能與明朝對抗的重要基礎之一,即通過軍事打擊和聯姻,成功瓦解和收降了遼東北部的各蒙古部落,贏得了至少上百萬蒙古人口的支持,也從中獲得了強有力的軍事力量。

但是,這也只是多集中於入關前後,畢竟滿洲與蒙古。。。並不是鐵板一塊。

選擇聯姻,說明兩者的關係實際上並不穩定,只是在利益上有所需求,清朝入關前為了拓展自己在東北地域的勢力,自然就要與北方的蒙古各部落發生糾葛,以滿洲的人口力量如果長期與蒙古進行對抗,別說入主中原,就連能否與蒙古進行持久戰都是未知之數,因此拉攏蒙古各部落才是最有效的方針,因此早在後金建國初期,通過宗教交集、軍事打擊和聯姻等方針,後金逐漸開始拉攏個蒙古部落,去蒙古部落的貴族女子、遠嫁自己的女兒到蒙古,這種“女子互換”策略一度成為後金也是後來的清朝與蒙古部落溝通的有效外交手段,而在入關前和入關後的數十年,蒙古軍隊也是清朝對抗明朝,以及入關後鎮壓漢族人民的主力軍隊。



但隨著入關後,清政府逐漸平定中原成為了真正的主人,清朝與蒙古的合作關係也開始逐漸弱化,雖然在隨後仍然保持著聯姻的傳統,但頻率與早先早已天差地別,尤其在入關後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清廷也通過各種手段對蒙古各部落進行打壓,避免其人口和軍事力量的擴展,畢竟滿洲就是通過造反而起家,他就更不可能允許另一個少數民族對自己形成威脅。

所以到了清朝末年,蒙古早就沒了像樣的軍隊,甚至為數不多的蒙古八旗軍隊跟滿洲的八旗軍隊一樣,在腐朽之下早就失去了戰鬥力,當然在清朝末年長達大半個世紀的戰爭中,也曾有一支蒙古軍隊崛起,但最終經過了十幾年也只成了過眼雲煙,這就是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

1853年,隨著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為了對抗北伐北京的太平天國北伐軍,蒙古鐵帽子王僧格林沁受到了清廷的重用,並開始在蒙古徵集擅長馬術的牧民重組蒙古軍隊,也在隨後歷時兩年的鎮壓太平天國北伐的戰鬥中得到了歷練,蒙古騎兵大有恢復的趨勢。



只可惜僅過了幾年,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面對著裝備精良作戰經驗豐富的歐洲英法聯軍,這隻封建狀態下的蒙古騎兵現了原形,在新式武器和新式戰法面前,僧格林沁的這個王牌部隊也現了原形,在八里橋之戰中被打得一敗塗地,最後的這支蒙古力量受到了重大打擊,不過,外戰不行內戰還是可以的,在鎮壓國內戰事方面,無論是絞殺太平天國,還是鎮壓捻軍起義,蒙古騎兵都發揮了相當不錯的效果,自然這支機動部隊也成為國內反清力量的眼中釘肉中刺,對僧格林沁的反撲也宣告開始。

1865年山東高樓寨之戰,在捻軍的引誘和伏擊之下,僧格林沁和他的6000騎兵在山東全軍覆沒,僧王也慘遭兵敗身死,清朝末年最精銳的蒙古機動兵團也就此宣告覆滅。

隨後由於洋務運動的開展,西洋武器和西施戰法開始大量進入中國,在一切學習西方的概念下,蒙古騎兵這個傳統的兵種逐漸告別了清朝的歷史舞臺。


遼寧資深球迷


八國聯軍侵華時期,大清不需要蒙古勤王;蒙古也沒有實力勤王。

歷史上的”滿蒙聯姻”,其實並沒有表面那麼和諧。


明末清初時,當時的蒙古其實仍然致力於恢復成吉思汗時代的榮光。但是自從蒙古帝國末代大汗林丹汗病故之後,這個理想就幾乎成了空想。


當林丹汗想實現蒙古內部統一的時候,努爾哈赤先完成了女真的統一,建立了後金汗國。科爾沁、內喀爾喀等部懼怕被林丹汗吞併,便依附後金,與努爾哈赤聯姻。我們所熟悉的孝莊太后,博爾濟吉特氏就是蒙古科爾沁旗的。


但到後來後金變成了大清,生意做大了之後,滿洲的八旗顯然不夠用了。“滿蒙聯姻”的形式和目的就完全變了,滿人主動地大量“批發”宗女給蒙古各部的王公貴族,其目的就是為了籠絡蒙古各部、加強藩屬關係。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會經常會提到滿蒙一家了。


但是當明朝滅亡以後,西北邊陲便成了三不管地帶了,由蒙古人開發經營的幾個汗國迅速坐大,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準噶爾汗國,曾經一度吞併喀爾喀蒙古(就是寶日龍梅那個喀爾喀),形成可以和清朝抗衡的局面。經過康雍乾三代,耗盡大清多年賦稅,才將準噶爾汗國徹底剿滅。

但至此,蒙古就開始徹底走下坡路了。隨著乾隆年間,土爾扈特從俄羅斯回遷大清。蒙古人基本上就沒有作為獨立政治力量再出現過在戰爭舞臺上了,而大草原上的蒙古王公們,則是守著自己的羊群和奴隸,無所作為。


從滿清入關以後,皇帝的後宮裡蒙古人就成了擺設。除了博爾濟吉特氏,已經幾乎被同化為滿洲貴族外,象徵性娶進宮的蒙古女人也都不是因為聯姻。

有能力的宗親們則承襲個爵位替滿清的主子們打工。這就是“滿蒙聯姻”的本質。

值得一說的是,當道光面對愈來愈衰弱的清朝時,突然想起了蒙古,立了一個博爾濟吉特氏皇后。但這已經完全沒有了當初的意義。


時間到了1860年,作為滿蒙八旗最後的榮譽,也是博爾濟吉特氏家族的最後的榮譽。僧格林沁在八里橋抗擊英法聯軍,結果精銳盡沒!到1865年,僧格林沁被捻軍所殺。至此,蒙古鐵騎成為了歷史名詞。

八國聯軍進京,慈禧落荒而逃,她可能需要護駕的,但從來也沒想過需要“勤王”。

而到了1900年的八國聯軍侵華,其實是慈禧老太太主動跟洋人宣戰的。而且1900年不再是1840年,大家剛看到洋槍洋炮的年代了。在武器代際上,其實是幾乎無差異的。而且京城內的中國非正式(義和團)的軍隊超過20萬。最終為何會敗?


那是因為敗在頂層設計,慈禧老太太本身就是騎牆的態度,兩邊都想討好,結果“東南聯保”了,而西北主動要求勤王的部隊,慈禧也不允許他們打著正規軍的旗號去打仗,所以最後義和團就徹底被利用了。

而蒙古騎兵也根本沒有實力去勤王。


而此刻的蒙古鐵騎已經不能再叫鐵騎了,而是一幫牧民而已。他們若擅長的也不再是弓箭,而是鳥槍。當初能開弓150斤,50米內能射穿3層皮革的蒙古驕兵悍將們,經過100多年的和平。開弓尚不足40斤,最多也就打個鳥吧,更別說面對現代的武器了。而其戰鬥力遠遠弱於西北的馬家騎兵。


炒米視角


第一,蒙古是清政府統治下的民族,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和鎮壓農民起義中,蒙古族尚存的精銳損失嚴重,最著名的蒙古戰將就是曾格林心了,在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蒙古傳統軍隊戰鬥力也名存實亡了。



第二,滿蒙聯姻,也是為了達到控制蒙古的目的,蒙古軍事力量有限。

第三,在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蒙古的軍隊的戰鬥力也大不如前,難以組織力量參加大戰。

第四,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清政府的控制力已經大大減弱,南方各省的聯保自制就是很好的例子。

所以,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蒙古沒有大量力量支援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