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大額回購股票

面對全球股市暴跌,

阿里巴巴悄悄做了一件事—回購股票。

9月初,

阿里宣佈將從公開市場持續回購阿里巴巴股票,

以執行公司在2017年制定的一項股權購買計劃。

2017年5月阿里宣佈啟動為期兩年、

總額達60億美元的股權回購計劃。

為何說是悄悄?相比搶了國際財經頭條的“馬雲退休”,

這則消息並沒有引起中外媒體的重點關注。

一切看起來不過是一項正常的公司經營活動,

回購計劃也不是突然制定的,

現在做的只是執行。

然而為何選擇這個時間點?有不少奇妙之處值得細思。

回購股票:買的不僅僅是信心

說起回購股票,

中國股民或許第一時間就會想起:2015年股災時,

證監會出臺的一系列救市方案就包括鼓勵上市公司管理層回購股票,

以增加市場信心。

那麼阿里回購股票只給投資者信心嗎?不僅如此。

股票回購,

顧名思義,

就是上市公司購買自己發行的股票。

通常公司選擇回購股票,

最先傳遞的信息就是公司管理層認為股價被低估。

股票回購減少了市場中流通股的數量,

從而增加了每股收益(EPS)。

每股收益增加意味著市盈率(P/E)下降,

或者股價上漲。

而兩者對於一個公司來說都是好消息,

市盈率(P/E)下降意味著公司估值較低,

未來有更多上漲潛力。

一般來說,

股票回購都能對股價起到穩定或拉昇的作用。

對於公司廣大股東來說,

股票回購也傳遞了很積極的意義。

整體來說,

股票回購相當於分紅,

但優於分紅。

兩者都能增加投資者的收益,

然而相比分紅,

股票回購有一些稅收優惠。

在美國,

股票回購的收購需要繳納的是資本收益稅(Capital gain tax),

而股票分紅則作為個人收入的一部分繳納個人所得稅(Income tax),

資本收益稅率低於個人所得稅。

除了避稅和拉動股價,

股票回購說明公司現金流充足。

蘋果公司賬面上常年躺著超2000億美元的現金,

因此該公司多次做大額股票回購。

阿里的現金流比不上蘋果,

但也非常充足。

阿里季報披露,

2018年第二季度的自由現金流為264億元,

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37億元。

自由現金流(FCF)是企業滿足日常運營和資本性支出之後,

剩下的能分配給股東的最大現金額,

通俗來說就是躺在賬面上的現金。

除此之外回購股票也能公司的財務指標更加好看,

雖然回購股票減少了現金,

減少了資產,

但提高了資產回報率(ROA)和淨資產回報率(ROE)。

而這兩項指標都是投資者最為關注的指標之二。

阿里回購股票作用幾何?

一般來說公司完成股票回購後,

有兩種選擇:要麼選擇註銷股票,

要麼選擇保留為“庫藏股”(Treasury stock)。

阿里的選擇是後一種,

庫藏股不在市場中流通,

但可以作為股權激勵計劃發放給員工。

阿里的“合夥人計劃”赫赫有名,

而合夥人計劃的背後是一個全員持股計劃。

員工持股計劃規定,

滿足一定條件的阿里巴巴員工,

均能持有一定數量的阿里巴巴股票。

而合夥人計劃裡明確規定,

成為合夥人的前提條件之一就是必須持有公司股份,

且有限售要求。

阿里在2018年裡的股權激勵花了多少錢?根據公司披露的2018年季報,

第二季度的股權激勵支出為16億元,

佔經營收入的20%,

較去年同期增長3倍有餘,

較上季度增長162%。

季報中解釋,

股權激勵計劃整體保持穩定,

本季度大幅度增長主要因為“公允價值變動”,

特別是螞蟻金服於今年六月完成了140億美元融資,

估值顯著上升,

成為全球最大的獨角獸企業

文:啟陽路4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