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隆真:寧可犧牲 絕不屈節

郭隆真:宁可牺牲 绝不屈节

“五四”運動時期郭隆真(右三)與參與學生運動的同學們合影。

策劃人語

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需要偉大民族精神的支撐。

英雄是偉大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是偉大民族精神的榜樣和驕傲。

這是一塊革命的土地、英雄的土地,是“新中國從這裡走來”的土地。在英雄輩出的燕趙大地上,面對民族危亡,無數英烈前仆後繼,為爭取民族獨立、實現國家富強、促進世界和平而英勇獻身,他們以鮮血澆灌理想,用生命捍衛信仰。

一方方紀念碑,一個個傳奇,一段段英雄史,如永不熄滅的精神火炬,激勵著燕趙兒女奮鬥前行。

自本日起,河北日報推出《弘揚民族精神、奮鬥精神——英雄河北》系列報道,回顧我省英雄人物的光輝事蹟,展現他們救國救民的赤子之心,回望民族豐碑,守護精神家園。

□孔令國 冉世民

[閱讀提示]

1931年4月5日,凌晨的濟南,夜色蒼茫,風中仍夾雜著寒氣。山東軍閥韓復榘下令處決一批重要“共犯”。在去往刑場的囚車中,22名重要“共犯”一路高唱《國際歌》,歌聲刺破夜空,傳向天際……

這22人中唯一的一位女性,就是從燕趙大地走出去的我黨早期的女革命家、北方婦女運動的先驅者和工人運動的卓越領導人郭隆真。

郭隆真:宁可牺牲 绝不屈节

郭隆真(右)與河北老鄉、覺悟社成員、同為婦女運動先驅的張若名合影。

1

有新思想的傳奇女子

郭隆真,原名郭淑善,1894年3月18日出生於河北省大名縣金灘鎮一個回民士紳家庭。雖然生於19世紀末的中國農村,但從小她就有著追求平等、獨立、自由的思想信念,並敢於衝破世俗束縛,做出了許多開全縣之先河的事情。

她是全縣第一位進入私塾讀書的女子。

郭隆真幼年時,跟隨父親在家學習《女兒經》《女誡》《閨範》等書籍。但不滿10歲的郭隆真有一天問父親:“有《男兒經》沒有?為什麼這個《女兒經》只讓女兒幹這幹那?”郭父答道:“我國向來男治外,女治內,因為所負的責任不同,所學的東西也就有差別。”

郭隆真爭辯道:“您經常講木蘭從軍、緹縈救父、紅玉抗金的故事,古代也不全是這樣呀。男兒能幹的事,女兒也能幹。”開明的父親認同郭隆真的話,也看到了女兒的志氣,便允許她去當地私塾旁聽。

1909年,15歲的郭隆真小學畢業。鑑於當時全縣尚無一所可供女子就讀學校的狀況,她和父親一起在家中開辦了一所女子小學,取名為“元城縣(大名縣舊稱)第一女子小學堂”。這是大名縣歷史上第一所女子小學,也是我省農村的第一所女子小學。

1912年,父女辦學的事蹟得到省政府肯定,學校被遷往大名縣城,改為“大名縣第一女子高等小學”,郭父被請去任教。

她是第一位為自己重取名字的女性,以改名明志。

郭隆真最初的名字並非“隆真”,而是“淑善”。但自幼以秋瑾為榜樣自勉的她,隨著年齡增長,感到“淑善”這個溫婉的名字與轟轟烈烈的大時代並不合拍。為了表達爭取自由、解放的理想,她先後改用“嵌浚”“隆貞”等名字,但並不滿意。後來,她反覆斟酌改名“隆真”,意為“從落後中隆興崛起,衝破封建禮教束縛,勇敢追求真理”。

她不僅通過改名錶達志向,還拒絕纏足,並積極動員其他女孩子也不纏足。“婦女纏了腳,就是帶上了鐐銬,手不能提,肩不能挑。婦女要解放,就得砸毀鐐銬,把腳解放了。”她認為。

郭隆真為反對女性纏足鼓與呼的背後,更有著憂國憂民的樸素情懷和遠大抱負。她說:“我們中國有一半女子,一半男子,整個國家就像一個人,把一隻腳裹成殘廢,只剩一隻腳還怎麼走路?怎麼勞動?國家咋能富強?”

女性的解放關乎著國家的希望,這樣的信念成為郭隆真日後轉變為堅定革命者的思想基礎。

她還是當地第一位反抗包辦婚姻的女性,婚禮成為她宣傳女性解放的講堂。

外出求學後的郭隆真,決意投身救國救民的革命事業,為此她與家族包辦婚姻一刀兩斷。

1917年夏,面對家族婚約中男方的多次催婚,她回到家鄉,“同意”結婚並“約法三章”:坐亮轎(轎子不遮花門簾)不坐花轎,以示平等;穿便裝不穿花衣,以示革新;親自在阿訇面前寫“依扎布”(結婚祝詞),以示平權。

結婚當天,郭隆真留著短髮,一身學生裝,看熱鬧的村民倍感新奇。她落落大方面向鄉親們開始演講:“鄉親們,我們中華古國目前是山河破裂,列強欺凌,大好河山正在被瓜分。國家要富強,必須大辦教育,為振興家鄉教育事業,我決心再赴天津讀書,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她把婚禮變成了宣傳婦女解放、婚姻自主、救國圖強的講堂,一席話後轉身離去,不想被婚姻束縛理想的郭隆真,終身未嫁。

1944年,時任中共滿洲省委書記的劉少奇,在談到郭隆真抗婚一事時評價:“隆真同志掀開花轎門簾,把封建傳統舊禮教一手拋開,沒有極大的勇氣和反抗精神是做不到的。”

2

領導學生運動的愛國青年

1913年,天津直隸第一女子師範到大名招生。因辦學有功,經縣政府舉薦,郭隆真考入這所學校。全新的天地,給了郭隆真更大的思考和活動空間。

第一次遠離家鄉,19歲的郭隆真對未來充滿理想和希望。但是,去往天津的路上,郭隆真看到因軍閥混戰和自然災害而外出逃荒的人們,心情非常沉重。她為鄉親們的命運焦心,為國家的前途擔憂,不禁哼唱起秋瑾作的《勉女權歌》:吾輩愛自由,勉勵自己一杯酒;男女平等天賦就,豈甘居牛後?願奮然自拔,一洗從前羞恥垢,責任在肩頭,恢復江山勞素手。

在直隸第一女師,性格直爽、為人憨厚的郭隆真,與劉清揚、鄧文淑(即鄧穎超)、張若名等同學成為親密學友。

郭隆真在天津求學時的中國,內憂外患,已經難以安放下一張安靜的課桌。

孫中山正在發動二次革命,工人運動方興未艾,罷工運動此起彼伏;陳獨秀在北京通過《新青年》雜誌繼續提倡民主、科學,反對迷信復古,尖銳地揭露和抨擊時政,號召人民起來鬥爭;周恩來在天津南開中學組織“敬業樂群會”,創辦《敬業》會刊,號召愛國青年奮起救國,拯救民族危機。

這些進步刊物和思想深深地吸引著郭隆真,如飢似渴學習知識的同時,她經常和鄧文淑、劉清揚等探討國家大事,為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而憂心。

天津人民反對“二十一條”抵制日貨的鬥爭,讓年輕的郭隆真看到了民眾的力量和鬥爭精神,也使她逐漸意識到,靠軟弱乞求擺脫不了壓迫,只有堅決地反抗、鬥爭,才能爭得自身的自由和解放。她曾對妹妹郭淑文說:“如今國難當頭,社會黑暗,我寧願捨生取義,也不能甘當亡國奴!”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後,郭隆真在天津積極響應。她和鄧文淑、張若名、劉清揚等同學分頭聯絡發動天津各女校的學生,成立了有600多人參加的“天津女界愛國同志會”,選舉劉清揚為會長,張若名為評議部長,郭隆真和鄧文淑為演講隊長兼評議委員。

以此為起點,郭隆真逐漸成長為北方婦女運動的先驅者。

“天津女界愛國同志會”提出“愛國不分男女、救國不能後人”的口號,在大街鬧市散發傳單,進行演講,舉行示威遊行,成為天津“五四”愛國運動中的一股強大力量。一時間,女師成為天津市婦女愛國運動的中心。

在鬥爭中,郭隆真、鄧文淑等人和周恩來經常在一起開會,發起組織“天津各界聯合會”,領導愛國運動,也建立了革命友誼。每次遊行,郭隆真總是活躍在前,奔走聯絡,組織能力極強,成為當時天津婦女運動和學生運動的主要領導人。

在五四運動中,郭隆真曾三次被捕。一次次入獄,不僅沒有使郭隆真畏懼退縮,反而使她的意志更加堅強,鬥志更加旺盛,信仰更加堅定。

1919年9月,第一次被捕出獄後,郭隆真意識到組織凝聚力對開展愛國運動的重要性,和周恩來等學生運動的領導人共同商議,“天津女界愛國同志會”和“天津學生聯合會”應該更緊密地合作,共同行動,儘快成立一個更嚴密、更有力的核心團體。

1919年9月16日,周恩來、郭隆真、劉清揚、鄧文淑等人舉行會議,確定了一個新團體的成立——覺悟社。會議明確了新團體的宗旨、任務、參加條件、組織形式,並決定出版《覺悟》雜誌。

覺悟社的成立,標誌著天津青年運動進入新階段,作為我國早期共產主義運動的啟蒙組織之一,覺悟社在我國北方革命鬥爭中發揮了先鋒作用,其成員後來絕大多數都成為共產黨員和黨的重要領導人。

在國內外的學生運動中,作為覺悟社的主要創立者郭隆真,也逐漸開始了從一位愛國的熱血青年、民主主義者,向無產階級革命者、共產主義者的轉變。

3

追求真理的共產主義戰士

五四運動前後,許多愛國青年受十月革命影響,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失去信心,希望找到一條更加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

1920年底,覺悟社考慮到郭隆真多次被捕,容易引起敵人注意,便安排她和周恩來、劉清揚、張若名等赴法學習。

1922年6月,以趙世炎、周恩來、李維漢為領導的中國共產黨旅歐支部在巴黎西郊布隆涅森林中誕生。在法期間,周恩來經常向郭隆真介紹國內外形勢,探討馬克思主義,交流學習和鬥爭心得,希望她早日成為一名真正的無產階級戰士。

1923年,經周恩來介紹,郭隆真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同年轉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她也是我省的第一位女共產黨員。

遵照黨組織安排,1925年5月郭隆真回到北京工作。當時,正值國共第一次合作,郭隆真公開身份是協助國民黨北京特別市黨部婦女部工作,同時擔任西郊香山慈幼院黨的地下領導工作。

1927年春,北伐革命軍攻佔南京,北洋軍閥政府向革命力量瘋狂反撲。當年4月6日,郭隆真因在縵雲女校掩護其他同志撤退而被捕。敵人在一無證據、二無口供的情況下,判處了郭隆真12年有期徒刑。幸運的是,張作霖不久被逐出關外,經過一再大赦和減刑,1928年郭隆真被釋放。

然而,出獄後的郭隆真卻與黨組織斷了聯絡。因在上海偶遇鄧穎超,才跟組織又接上了關係,郭隆真主動要求黨組織給她分配任務。1928年,郭隆真被黨中央派往東北開展工作。

到東北後,郭隆真按照中共滿洲省委安排,去哈爾濱中東鐵路三十六棚總廠,以家庭婦女面貌配合地下黨員開展工人運動。在中共滿洲省委領導下,她和工人們組織了“失業工人復工團”和“失業工人後援會”兩個團體,揭露國民黨反動派陰謀,取得了反裁工鬥爭的勝利。

1930年左右,鑑於青島的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黨中央又安排郭隆真到青島工作,擔任中共山東省委委員、青島市委常委兼宣傳部長,重建黨組織,恢復黨的工作,開展工人運動。

在青島,她先後化名“張李氏”和“張馬氏”,扮成工人到工廠上班做工,深入瞭解工人所思所想,用上海工人大罷工的事例來啟發大家團結起來進行反帝愛國鬥爭。

在郭隆真領導下,青島不僅恢復和健全了黨的組織,創辦了《紅旗報》《海光報》等刊物,還連續爆發了紡織女工、菸廠工人等罷工鬥爭,成為當時全國工人運動最活躍的城市之一。

青島革命形勢的恢復和發展,使山東軍閥韓復榘大驚失色,他大開殺戒,青島頓時一片腥風血雨。

1930年11月2日,郭隆真不幸在一個工人家中被捕。青島警察局連續審問多天,卻連郭隆真的真實身份都沒弄清,只好將這個“無業遊民”張馬氏,當成是“煽動工潮的共黨重要分子”送往濟南交差。

郭隆真被押解到濟南後,韓復榘下令連夜審訊。郭隆真咬緊牙關、一言不發。敵人對她施以種種酷刑,皮開肉綻、鮮血淋漓。無計可施的敵人對她說:“只要你說出共產黨的秘密,便可獲得自由。”郭隆真只堅定地回覆了八個字:“寧可犧牲,絕不屈節!”

然而,在沒有任何口供和證據的情況下,韓復榘仍下令處決“張馬氏”等一批重要“共犯”。

1931年4月5日凌晨,郭隆真、鄧恩銘、劉謙初等22名同志,被從濟南第一監獄押往緯八路刑場。郭隆真昂首挺胸,毫無畏懼。行刑前,劊子手問:“你還有什麼要說的?”郭隆真高呼:“革命勝利萬歲!無產階級革命成功萬歲!共產黨萬歲!”

帶著對黨的事業的無限忠誠,對民族解放的執著追求,這位從燕趙大地走出去的共產主義戰士,獻出了她年僅37歲的生命。

(本版圖片均由省委黨史研究室提供)

■記者感言

先烈雖逝 精神永駐

大名縣烈士陵園中的石像女英雄是誰?這個問題當地許多小學生都能回答上來。郭隆真在大名,幾乎是婦孺皆知的傳奇人物。

在郭隆真的家鄉大名縣金灘鎮金北村,郭隆真當年如何說服父親讓她同哥哥一樣進私塾讀書、15歲辦女子小學堂、宣講婦女解放不裹腳等往事,許多村民都能說上一段。

“郭隆真是我們家鄉的英雄,我們要一代代人去傳承學習。”金北村村民戴俊君經常把這句話講給前來參觀學習的學生們。為了紀念郭隆真,弘揚革命先烈精神,戴俊君還創作了長篇革命先烈郭隆真史詩《隆真頌》,以充滿鄉土氣息的敘事方式,回憶了郭隆真的革命生涯,記錄了當地傳承郭隆真精神所做的工作。

英雄的事蹟傳唱鄉里,也影響著當地的孩子們。

在隆真回民小學教學樓前,矗立著一座校史紀念碑,碑文開頭寫道:“我校前身系革命先烈郭隆真創辦的元城縣第一女子小學堂……”為傳承革命先烈的愛國精神,學校還專門以郭隆真事蹟為主,編寫了一套校本課程《紅色記憶》,利用主題班會等時間向學生講述家鄉革命先輩的先進事蹟。

在每年清明節舉行的公祭活動中,邯鄲市各地很多中小學校以及黨政機關,都會到郭隆真烈士塑像前舉行入隊、入團、入黨儀式,以此懷念先烈,繼承精神。

不僅在郭隆真的家鄉邯鄲,在郭隆真求學、開展學生運動的天津,許多市民也在聆聽這位革命烈士的傳奇人生。

在天津市河北區宙緯路三馬路三戒裡,有一處由7間青磚木結構平房組成的小宅院,這裡曾是五四運動時期周恩來、鄧穎超、郭隆真等創建青年革命社團覺悟社的舊址。

這處清幽靜謐的小宅院,講述著近百年前一群思想進步的青年一心探索救國救民之路的行動與情懷。許多參觀者在郭隆真的照片前駐足,聽講解員講述她革命鬥爭直至獻出生命的感人故事。

作為曾與她並肩作戰的戰友,周恩來說,她是“非常堅強的革命戰士”。鄧穎超說,“她有火一樣的熱情,愛護著國家、民族”,“在她一生的革命工作中,都證明她是一位堅決勇敢、不顧一切、精誠不懈的奮鬥者”。

87年前,這位堅定的革命者、年輕的共產主義戰士倒下了,但在她的家鄉,在她戰鬥過的地方,在她熱愛的這片土地上,她的精神終將歷史永駐。(文/記者李冬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