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死亡,本片必看

中國有句老話:“好死不如賴活著。”

愛拿這句話說事的人想必大都沒有經歷過久病不愈的痛苦。

當生命走到終點,你願意插著管子苟延殘喘,還是有尊嚴地體面死去?

9月份上線的國產紀錄片《生命裡》,就對此做出了討論。

關於死亡,本片必看


製作團隊雲集將來曾有《水果傳》《本草中國》等備受好評的作品,紀錄片旁白由著名演員萬茜完成。

比起這些,《生命裡》最值得關注的是,它是國內首檔聚焦於臨終關懷的紀錄片

紀錄片111分鐘的時長,都在上海一家特殊病房展開,它位於上海臨汾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關於死亡,本片必看


裝修漂亮又溫馨,也有一個溫馨的名字——安寧病房

安寧病房,是一個臨終關懷病房

目前,這一類機構在國內非常少見,是醫院或社區專門為一些無法救治的病患設置的特殊病房。


關於死亡,本片必看



它是“從人間到天堂的驛站”,也是一個等待死亡的地方。

死,是一個我們不願提及的字眼,它代表著生命的消失。

同時,它又是一個我們不得不正視的字眼。任何人都免不了一死。

關於死亡,本片必看


臨終關懷這門醫學領域的新興學科,就是專門為“優死”而設立的。

它的出現,不僅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重要標誌,也是對生命的最大尊重和自由意志的終極體現。

與之伴隨而生的便是,像安寧病房一樣的臨終關懷病房。

安寧病房秉持的理念是:人不僅要“優生”,也要“優死”

舒適安穩地結束生命,應該是一個人必須享受的基本權利。

那麼,就需要專業人士,去把疾病帶來的疼痛、恐懼、自我厭惡與不體面剝離掉。

關於死亡,本片必看


護理工作並不簡單,病人家屬不懂得科學的護理方法,他們需要親自為病人做全身清潔。

關於死亡,本片必看


關於死亡,本片必看


不能翻身的重病患者,醫護人員需要兩小時給他翻身一次,否則會生褥瘡。

關於死亡,本片必看


關於死亡,本片必看


關於死亡,本片必看


有的患者,甚至會大小便失禁,拉在褲子裡。

關於死亡,本片必看


耐心護理患者,讓患者建立身心靈的安全感,消除對死亡的恐懼,安穩舒適地走向生命的終點。

這是安寧病房醫護人員的責任。

關於死亡,本片必看


《生命裡》的主角就是這樣一群耐心的護工和志願者,以及一個個等待死亡的普通人。

沒錯,住在這裡的病人,都知道自己大限已到。生命的倒計時,可能是幾周、一個月、或者倆月。

積極治療除了給患者增添更多的痛苦,已經失去了其他意義。

關於死亡,本片必看


他們是普通人,甚至是普通人中最不幸的那部分。但不能否認,他們嚐遍了酸甜苦辣,過了精彩的一生。

關於死亡,本片必看


面對不可違背的自然規律,死亡,終究還是會來臨。

身體一天比一天虛弱、沉沉地閉上眼睛、呼吸變得微弱、生命體徵開始消失……

最後,成為一捧灰燼,長埋地底。

關於死亡,本片必看


死,似乎輕而易舉地抹殺了一切,令人唏噓。

既然如此,生命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呢?

最近李銀河隔空喊話,用文字與逝去的王小波就這一命題做了深度討論。

關於死亡,本片必看


其中有一段是這樣說的:

生命從宏觀視角看,是不可能有意義的;但是從微觀視角,可以自賦意義。你生前,我們討論過這個問題,你當時寫道:“我會老,也會死,可是我不怕。在什麼事物消失之前,我們先要讓它存在啊!


關於死亡,本片必看


劃重點,消失之前的存在,便是生命的全部意義。

《生命裡》這部紀錄片也在試圖解釋這個意義。

它分為上中下三集,單元標題分別是:記得、陪伴、心願。

六個字,簡短深刻,因為跟死亡有直接關係,所以顯得萬分沉重。

其實回頭想想,人終其一生,難道為的不就是這六個字嗎?

一丶生命裡,我“記得”什麼?

安寧病房的醫護人員,除了護理病人,還有一項看似不起眼卻非常重要的職責,那就是陪病人聊天。

關於死亡,本片必看


這裡的每一個病人,都有著自己彌足珍貴的回憶。生命的終點,這是他們最後的憧憬。病人們經常在講述中一遍遍重溫過去。

可能是照片背後的一個故事。

關於死亡,本片必看


可能是一個思念許久的親人。

關於死亡,本片必看


可能是一段懵懂的戀愛故事。

關於死亡,本片必看


讓人印象最深的是魯勝蘭,她講起那些回憶時眼眶總是溼熱。

年輕時候的背井離鄉,離開老孃時對著車窗外呼嘯而過的黑夜淚流不止。

關於死亡,本片必看


她的上海話,說的軟軟糯糯,她說:“我每天媽媽、媽媽地叫,我當時一想起來就難受,到南京的時候,我已經哭到不行。”

她想起新疆,瓜甜果美,一口啃下去,是嗚嗚嗚吹口琴一樣吹過去,那種情形再也沒有了。

關於死亡,本片必看


醫護人員和家屬的傾聽對於患者來說非常重要,臨近生命終點,病人內心有著被人世驅趕的恐慌。

他們覺得自己不吉,對自身的厭惡,讓他們開始躁鬱以及自我放棄。

關於死亡,本片必看


聊天會使他們繃緊的神經緩慢放鬆下來,是建立安全感的重要途徑。

這個過程讓病人打開心扉,卸下負擔。

關於死亡,本片必看


二丶生命裡,什麼“陪伴”了我?

遙望生命的征程,至親至愛的陪伴,是對生命最大的鼓舞。

鏡頭下的相聚,是親人痙攣的陣痛,他們每一分鐘都在完成離別。

這一眼,可能是一眼萬年。

關於死亡,本片必看


那便要看得深情,將它記在心裡。

關於死亡,本片必看


罹患腫瘤晚期的陳曉軍,入院時氣色還算不錯,只是腫瘤壓迫脊椎神經,他早已無法行走。

關於死亡,本片必看


他的親人一直寸步不離地照顧在病床前,唯恐他吃不上最好的,穿不上最暖的。

關於死亡,本片必看


女兒每隔一兩天就得給他剃一次鬍鬚,因為他的鬍鬚長得很快。

他說,女兒非常孝順,都30歲的人了,為了他的病連自己的人生大事都不顧。

關於死亡,本片必看


一天,兩天,三天……短短十五天時間,陳曉軍整個人都像洩了氣,他意識渙散,已到彌留之際。

在親人的溫暖包圍下,他合上了自己的眼睛。

關於死亡,本片必看


王學文,腫瘤晚期,他的腫瘤壓迫了他的左眼。

醫護人員說他是一個醫療奇蹟,在安寧病房平均生存時間不足三個月的患者當中,他在這裡迎來了第二個生日。

他的樂觀和對生命的熱情打動了很多人,這次的生日非常熱鬧,所有的志願者都來了。

關於死亡,本片必看


他們一起細數年輕時候的舊時光,健康的王學文坐在照片的中央,一雙有神的眼睛洞察著人世。

關於死亡,本片必看


他們拍下了很多照片,有跟家人的全家福,還有跟醫護人員和志願者的合影。

關於死亡,本片必看


關於死亡,本片必看


關於死亡,本片必看


陪伴他的,還有一隻小烏龜。他親切地稱呼它為:龜兄。

他戲稱,這隻烏龜跟他一樣是個獨眼龍。

關於死亡,本片必看


關於死亡,本片必看


關於死亡,本片必看


正是這些陪伴喚醒了他對生命最後的熱情。

三丶生命裡,我的“心願”。

安寧病房的患者,都有或大或小的願望。

有的人實現了,安心走了;有的人沒實現,帶著遺憾離開了。

82歲的吳留生,讓她魂牽夢縈的不算遙遠的故鄉,但她已沒有力氣長途跋涉。

關於死亡,本片必看


他的兒子回到母親的故鄉江蘇海鹽,用相機拍下了那裡的一草一木,緩解母親的思鄉之情。

關於死亡,本片必看


王明昌從入院伊始就把自己的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條,他清楚自己的病情,提前把後事交代得明明白白。

關於死亡,本片必看


他的心願是:不想最後的日子過得沒有生存質量。

他喜歡音樂,有志願者或者醫護人員在時,他就拿出心愛的葫蘆絲,為大家獨奏一曲。

關於死亡,本片必看


陽光正好的午後,他也愛合著手機裡的曲子,淺淺哼唱。

關於死亡,本片必看


在這裡他安靜地走過了生命最後的時光,一切如他所願:體面、安詳地離開。

沈和敏像大多數患者一樣,癌症晚期。

她想捐獻自己的眼角膜,希望可以幫助這個世上不幸的人,並讓自己的生命延續下去。

關於死亡,本片必看


關於死亡,本片必看


關於死亡,本片必看


她跟親人和醫護人員就此討論過多次。

然而由於傳統觀念的影響和國家法律政策的缺失,器官移植,目前在我國還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

沒能如願捐獻眼角膜,她帶著遺憾走了。

關於死亡,本片必看


關於死亡,本片必看


關於死亡,本片必看


《生命裡》一直試圖告訴我們生命的意義,但要使這份意義完整,就需要破除對死亡的忌諱和恐懼。

在發達國家和地區,臨終關懷已經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模式,而在我國,“臨終關懷”尚處在起步階段。

比起起步晚,“臨終關懷”面臨的最大挑戰還是社會偏見問題。中國人傳統觀念裡普遍迴避死亡話題。

西方國家通過宗教進行“死亡”教育,中國的“死亡教育”仍處於空白期。

難怪在死亡質量調查報告中,中國大陸地區在80個國家中排名71位。

僅有三集的紀錄片,或許還沒有辦法討論得更深刻。但它已經讓我們深入瞭解到那些走到生命終點的人的所思所想。

“臨終關懷”是每個國人都該上的一門社會課,相信《生命裡》會是一個好的開始。


該原創文章首發於微信公眾號: 第十放映室(ID:dsfysweixin)

如需轉載請聯繫微信ID:dsfysweixin,微信搜索關注:第十放映室

關於死亡,本片必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