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大字典SC007-靈關古道:靈關古道憶滄桑

編號

SC007

靈關古道

靈關古道,人稱“蜀身毒道”,是從四川成都向南通往緬甸、印度的主要陸上國際交通線。我縣境內的路段北起小相嶺山脊,經九盤營、登相營、深溝、冕山、新橋,長35公里。

靈關古道是南方絲綢之路必經之道,靈關古道是南方絲綢之路上的主要線路之一。北起小相嶺山脊(萬壽宮),經九盤營、登相營、深溝、冕山、新橋與冕寧縣鐵廠鄉交界,長35公里。從成都出發,經臨邛(邛崍)、青衣(名山)、嚴道(滎經)、旄牛(漢源)、闌縣(越西)、邛都(西昌)、葉榆(大理)到永昌(保山),再到密支那或八莫,進入緬甸和東南亞,最遠達到了印度和孟加拉地區。

古道大字典

古道大字典SC007-靈關古道:靈關古道憶滄桑

地理位置

古道大字典SC007-靈關古道:靈關古道憶滄桑

古道大字典SC007-靈關古道:靈關古道憶滄桑

古道大字典SC007-靈關古道:靈關古道憶滄桑

人文歷史

古道大字典SC007-靈關古道:靈關古道憶滄桑

古道大字典SC007-靈關古道:靈關古道憶滄桑

西漢以來,該棧道為南方軍事、商旅主道,西漢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司馬相如出使西夷,軍旅至此,強制民工,維路是修。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靈關古道全線暢通。蜀漢建興三年(252年)諸葛亮南征,路經此道,感慨“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為便於行軍和糧秣運輸對靈關古道作了整治和維修,使之更暢通,後人為紀念他,將靈山改為相公嶺,故此道又名為“孔明鳥道”。

為加強邊防兵役,開拓疆域,唐文宗太和四年(830年),劍南西川節度使李德裕置清溪關,此道更名為清溪道。明代嘉靖18年(1539年)為順應軍、商運輸朝廷飭令所轄部屬,採用繞道和架橋等措施,修補了該道。

唐代劍南節度使章仇兼瓊撰寫的《邛山來關修路記》,元代意大利商人馬可·波羅所著《馬可波羅遊記》,明代餘承勳所著《修復越西東路記》和《寰宇記》、《鄧雋野錄》等史料都記載了歷屆資修路概況和沿途豎的石碑及修蓋的廟宇等。如今,沿古道修建了四級標美公路,沿路而上古道依稀,殘缺之中仍見昔日的輝煌。

古道大字典SC007-靈關古道:靈關古道憶滄桑

小相嶺位於涼山州喜德、冕寧、越西三縣交界處,屬大雪山支脈。俄爾則俄是小相嶺的嶺脊最高點,海拔4500米,山勢褶皺挺拔,岩石裸露,山脊若鋸齒,氣候寒冷。

古道大字典SC007-靈關古道:靈關古道憶滄桑

俄爾則俄▲

古道大字典SC007-靈關古道:靈關古道憶滄桑

小相嶺杜鵑坡▲

古道大字典SC007-靈關古道:靈關古道憶滄桑

相嶺遠眺 ▲

古道大字典SC007-靈關古道:靈關古道憶滄桑

歷史長河的沖刷,古老文明的薰陶,靈關古道是又一條茶馬商道,積澱了悠久珍貴的歷史文化,留下了諸多傳說與歷史遺蹟:司馬相如於此“過靈關,橋孫水”,蜀漢諸葛亮“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經此留書“今日山頭”四字於俄爾則峨主峰;徐霞客、馬可.波羅等文人騷客經此道進入涼山察訪風土人情,並著書記載小相嶺雄關漫道;國民黨靖邊部中將司令鄧秀廷藉此道稱霸一方、威風一時;中國工農紅軍左權、劉亞樓、張愛萍率先遣部隊經此道北上抗日……

古道大字典SC007-靈關古道:靈關古道憶滄桑

古道大字典SC007-靈關古道:靈關古道憶滄桑

靈關古道清溪峽段▲

古道大字典SC007-靈關古道:靈關古道憶滄桑

靈關古道清溪峽段▲

古道大字典SC007-靈關古道:靈關古道憶滄桑

登相營古驛站▲

古道大字典SC007-靈關古道:靈關古道憶滄桑

登相營古驛站▲

古道大字典SC007-靈關古道:靈關古道憶滄桑

特色

古道大字典SC007-靈關古道:靈關古道憶滄桑

古道大字典SC007-靈關古道:靈關古道憶滄桑

喜德閹雞

古道大字典SC007-靈關古道:靈關古道憶滄桑

古道大字典SC007-靈關古道:靈關古道憶滄桑

彝族人民養雞的歷史悠久,在《涼山州喜德縣彝族民間文學作品選》中有一段關於養雞的生動而古老的記述:“母雞下蛋30個,孵蛋20個,孵雞21天,孵出小雞共10個,雌雄各5個。公雞紅彤彤,母雞圓溜溜,婚事要用雞,祭祀要用雞。

古道大字典SC007-靈關古道:靈關古道憶滄桑

砣砣肉

古道大字典SC007-靈關古道:靈關古道憶滄桑

大凡來到麗江地區寧蒗縣(俗稱小涼山)的遊客,都要品味一番彝族的 砣砣肉。小涼山彝族的砣砣肉類似新疆的“手扒羊肉”,在製作上,一 般是用鮮活肥碩的豬、牛、羊,立即宰殺後,大塊剁頤,小者如拳、大 者如碗,不放椒鹽,氽入清水中煮至六成熟後,再放在篩簸之中輕輕撒 上一層鹽汗水沫,吃時佐以小涼山土法醃製的一種幹酸菜湯(有克油腥 的作用),將砣砣肉抓在手上,邊啃邊嚼,由於這種肉做法特別,又不 是很肥,吃起來越嚼越香,越吃越胃口開,所以,砣砣肉如今已成為小 涼山的一道很有名氣的風味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