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奮鬥足跡在河南|《風雨》周刊與《拂曉報》:河南新聞事業的光輝篇章

□河南日報記者童浩麟王歌師喆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領導及影響下的河南新聞事業也蓬勃發展。《風雨》週刊和《拂曉報》就是典型的代表。”9月28日,河南大學校史館內,館長王學春一邊向記者展示報刊檔案,一邊講述這段動人的歷史。

1937年9月12日,《風雨》週刊在開封創刊,河南大學教授嵇文甫和新聞界著名人士王闌西、姚雪垠擔任主編,社址設在開封市同樂街41號院內。

《風雨》週刊創刊後,秉承“宣傳抗日救國,動員民眾,組織進步人士抗日”的編輯方針,成為宣傳抗日救亡的喉舌和組織游擊戰爭的有力武器。1938年2月6日,中共河南省委在《風雨》週刊上公開發表《保衛河南宣言》,向全省人民和國民黨當局鄭重表明了合作抗日的態度。《風雨》週刊實際上成為當時中共河南省委的機關刊物。

《風雨》週刊的出版發行,曾引起國民黨河南當局的種種刁難。國民黨河南省黨部特工室在出版等方面橫加阻撓。這種做法反而提高了《風雨》的知名度。短短几個月內,《風雨》由創刊時的三四千份發行量,逐漸擴大為一萬多份,發行地區也逐漸擴大到江蘇徐州、陝西西安、湖北武漢、安徽蚌埠、山西臨汾和運城等地。《風雨》週刊前後共出版30期,直到開封淪陷前夕的1938年5月被迫停刊。

“抗戰時期,我省根據地的新聞事業也得到發展,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拂曉報》。”王學春介紹。

1938年9月29日,新四軍四師師長彭雪楓在確山竹溝創辦《拂曉報》,後該報隨新四軍遊擊支隊東進抗日。這份報紙一經面世,就以其鮮明的立場、真實的報道、生動的文字和新穎的版面受到根據地廣大抗日軍民的歡迎,奏響華中地區堅持抗戰的響亮號角。隨著根據地不斷擴大及抗日武裝的發展,《拂曉報》發行到延安和國統區的重慶、西安及華北等地。1946年夏出至1000期後,根據中央決定,改名為《雪楓報》,以紀念1944年9月在河南作戰犧牲的彭雪楓同志。

《拂曉報》存在時間長,堅持8年,共出版1159期,與騎兵團、文工團齊名,被譽為新四軍四師的“三大寶”。它及時準確地傳達了黨中央的聲音,宣傳了黨的抗日方針,給邊區人民指明瞭前進方向,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作出了不朽貢獻,在黨的新聞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