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新零售後,新製造是關鍵

【導讀】“有人認為,實體制造業正在消失。但我認為只有落後的製造業才會消失。所有制造業要保持高度清醒的認識,不能安於現狀,特別是現在有些製造業利用了互聯網,拓展了自己的營銷,帶動了一定的銷售額,但這並不表明你們具備了明天的能力。未來成功的製造業一定要用好互聯網,一定是IP,一定是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下驅動的新型製造業。新制造將會重新定義製造業。”馬雲在2018年雲棲大會演講中說道的。


馬雲:新零售後,新制造是關鍵

其實,2016年10月,在阿里的第六屆雲棲大會上,馬雲提出了“五新”的概念,分別是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術,新能源。這“五新”公佈後,引發各界討論。

幾年過去了,隨著阿里大規模佈局新零售,取得了一些成績後,馬雲認為新零售之後,新制造是關鍵,“新制造是經濟轉型的新動力,而智能技術是新制造不可逾越的關鍵技術。”

新制造不同於傳統的規模化、標準化製造,它講究的是智慧化、個性化和定製化,“未來的機器吃的不是電,而是用是數據。”

那麼什麼是新制造?新制造的本質是什麼?阿里的新制造佈局是怎樣的?

本質:製造業+服務業


馬雲:新零售後,新制造是關鍵

其實,從2016年雲棲大會後,我們會在各種公開場合中聽見馬雲有關新制造的言論。

例如,在2016年雲棲大會上:馬雲表示,未來機器吃的不是電,而是用數據,所有的製造行業,由於零售行業發生變化,由原來的B2C製造模式轉向C2B的改造,也即按需定製,今天的供給側改革,就是改革自己、適應市場,改革自己、適應消費者。

再比如,在2017年在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馬雲表示,未來機器學習、人工智能一定會取代大部分機械的工作,而人類將會從事更有創意、更有創造力、更有體驗的工作,服務業一定會成為未來就業的主要來源。

因為智能的成熟,讓製造業成為服務業, 而人從大量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去做創造性的服務業,又催生了新的“製造業”。

又比如,在2018年9月17日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馬雲再次談新制造,他指出工業時代和信息時代讓製造業自動化、規模化、標準化,而數據時代,製造業是個性化、智能化、按需定製。

未來製造業不僅僅是製造業,而是製造業和服務業的完美結合。未來製造業依靠的不是資源和產業配套,而是數據、服務業和製造業相結合。服務業發達的地方,新制造會起來。未來製造業的重點不是引進資金,而是引進知識和人才。

總之,馬雲這幾次發言中我們都可以抓住這幾個關鍵詞,“製造業”、“服務業”、“機器數據”、“個性化、智能化、定製化”。其實簡單來說新制造的本質就是“製造服務業”。

“未來沒有純製造業,也沒有純的服務業,不能再寄希望於製造業創造就業。”現在有人不斷通過製造業迴歸就業,馬雲認為,這是對未來製造業是創造就業的大軍,因為未來的製造業可能都是人工智能替代人工。

“新零售是線上和線下融合,製造業不是想象中的實體和虛擬的融合,是製造業和服務業的融合。未來的創造就業的重點不是製造業,像中國這樣的國家一定是現代服務業成為就業的主要的發動機。 ”

服務化轉型是逐步漸進式

馬雲:新零售後,新制造是關鍵

B2B圈瞭解到,我國是製造業大國,但是因為歷史的緣故,傳統制造業缺乏發達的產業分工體系,而沒有形成強大的產業鏈。

其次,自主創新能力弱;第三,產業結構不合理,產品質量、資源利用、產業結構、信息化水平等方面與世界工業強國仍存在較大的差距,尤其是高端裝備製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後。

此外,部分企業還是建立在高能耗、高汙染、高投入、低效益的基礎之上,發展理念亟待轉變。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任務已非常緊迫。

而隨著信息技術引領的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席捲全球,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促使製造業向數字化、智能化、服務化方向發展,為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新的方向。

根據中國工程院院士盧秉恆的統計,全球500強企業共涉足51個行業,其中28個屬於服務業。從數量上來看,有56%的公司在從事服務業,更有兩成的跨國製造業企業的服務收入超過總收入的50%。

據瞭解,在發達國家普遍存在兩個“70%現象”,即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的70%,製造服務業佔整個服務業比重的70%。

由此可以看出,通過服務業與製造業的融合發展,有利於製造企業產品價值鏈的延伸發展,促進其經濟增長方式從主要依靠資源投入向效率提升轉變,促進我國製造業的整體產業升級。發展製造服務業,是加快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也是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製造業由大到強轉變的必然趨勢。

其實,製造服務業又稱服務型製造,這是在上世紀80年代末,美國學者Vandaermerwe和Rada最早提出服務型製造的概念,就是說,通過給產品賦予更多服務來創造更多附加價值的過程就是服務型製造。

與傳統制造模式相比,服務型製造模式實現了四個轉變:從以產品作為市場競爭的中心向圍繞產品提供服務為主轉變;從金字塔型組織架構向矩陣型組織架構轉變;從以產品交付的一次**易盈利向以服務項目為週期的階段性盈利轉變;從易受經濟波動的影響向具有較強的經濟適應力轉變。

馬雲:新零售後,新制造是關鍵

根據歐美專家總結,傳統制造型企業想製造服務型企業轉型要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企業圍繞產品服務,也僅僅限於產品售出後被動等待客戶需要的服務,企業僅僅把服務帶來的利潤看作是產品銷售帶來的副產品。

第二階段:企業主動挖掘客戶潛在需求,為客戶提供增值服務,提升客戶的產品滿意度,服務部分在產品價值構成比重逐步上升,成為企業重要的利潤來源以及與客戶形成緊密關係的橋樑。

第三階段:製造企業以其成熟的企業運營管理經驗為核心,向客戶提供專業化服務,成為純粹的服務商。

我們可以看出,向服務化轉型的過程是逐步漸進式的,需要按照一定的轉型模式進行。


更側重概念化,落地之路步履維艱


馬雲:新零售後,新制造是關鍵

目前,在製造服務業的案例更多是在歐美等地區,很多傳統制造強企,已經在嘗試向服務型製造模式轉型。比較有代表的案例寶潔基於供應鏈的服務型製造。

據悉,寶潔以供應鏈企業為核心,以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為媒介,從原材料開始到中間投入品再到最終產品,由銷售渠道把產品輸送到最終消費者。這個過程將原材料供應商、產品製造商、渠道商、最終零售商和最終消費者連接成一個整體的鏈狀結構。

在國內,海爾數字化成功轉型就是一個典型的製造服務化的典型案例。據悉,海爾在研發設計、生產製造、營銷服務這樣一個完整的家電製造產業鏈中,將逐漸淡出生產製造業務,將其生產環節外包,交給一些專業代工企業去做,實現從製造型企業向營銷型企業的轉型,專注於研發、品牌、渠道和服務。

再說到阿里,雖然馬雲多次提“新制造”,但是我們發現,阿里還處於一個概念階段,在“佈道”,並沒有任何產品出來,更別說是落地了。

雖然阿里在工業互聯網、智能製造已經有初步佈局,也推出ET工業大腦,不過從目前案例情況,還是停留在不同細分領域,幫助製造業的工廠提升良品率,降低成本浪費。

為什麼會這樣?

馬雲:新零售後,新制造是關鍵

從目前來說,在所有領域中,工業製造領域是對上雲需求很旺的領域,但是在上雲的過程推進很慢。

首先,這個領域的企業用戶偏保守,想上雲,但又擔心安全,害怕自己的核心數據洩露。

其次,工業製造領域是一個很細分、分散的領域,覆蓋高端製造、離散製造等大大小小几百個領域,而且這個領域上雲之前,最先要考慮自動化、數字化,否則無法適應上雲之後,企業的IT架構根本承載不了,龐大的業務量。

此外,無論是阿里雲也好,騰訊雲也好,或者其他創業公司,只要切入工業製造業,更多都是從判斷良品率、供應鏈角度切入,主要原因是這些業務並非切得是核心業務系統,不用擔心數據洩露。

B2B圈認為,既然工業製造業上雲、數字化轉型都這麼艱難,更別說與服務業相融合了。

其實,這種現象不僅侷限在阿里,也反應我國製造業和服務業相融合的一些制約因素。例如,製造業整體水平較低,對服務業需求不足;再比如,服務業與製造業的互動機制不健全等等,這些也是我國服務業和製造業融合的難點所在。

總的來說,我國在服務業和製造業趨向融合的過程中,服務業還沒有充分發揮出應有的拉動作用,製造業也沒有展現出強大的基礎性推動作用。

至於馬老師的“新制造”,真希望他在“退休”前做出點成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