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萬年來,進化的祕密


200萬年來,進化的秘密


200萬年來,進化的秘密



內容來源:人類歷史中最厲害的科學家的探險故事。本文為中信出版集團書籍《思維簡史》讀書筆記,筆記俠作為合作方,經授權發佈。
封圖設計 & 責編 | 浮燈第 2600 篇深度好文:5384字 | 12 分鐘閱讀

讀書筆記·思維進化

本文優質度:★★★★★ 口感:脈動

筆記君邀你,閱讀前先思考:

從直立行走,到月球漫步;從使用石器的原始人,到發展量子物理的現代思想者……

  • 是什麼推動著人類不斷進步?
  • 人工智能時代,機器會不會產生意識,從而影響甚至取代人類的思想進程?
  • “思想”作為人類的特質,未來會將我們帶向何方?


一、我們認知的“起點”

從懵懂無知到洞悉萬物,是好奇心和求知慾推動著人類認知的發展。

只要你跟小孩子接觸過,你就知道他們最愛問“為什麼?”

有個心理學家對一個4歲的小男孩持續觀察了4天,記錄下了這期間孩子提出的所有問題,一共40個問題。

比如:

為什麼水壺有兩個把手?為什麼我們有眉毛?媽媽你為什麼不長鬍子呢?……

全世界小孩甚至在話還說不完整的時候,就提出了他們的第一個問題。

他們每天不斷學習新事物,在他們眼裡,一切都是新鮮的——千萬別小看這些問題,正是這種像嬰兒一樣對於認識世界的強烈渴望,讓人類開始成為一個會思考和質疑的物種。


200萬年來,進化的秘密



隨著智人智力的提升,我們不僅對周邊世界提出問題,而且開始通過集思廣益來回答這些問題。

而且這些問題會變得越來越離奇、複雜,不一定都是和日常生活相關,也不是慣常的生活經驗可以解答的,人會好奇那些脫離日常生活的神奇現象。

比如,伽利略是第一個做抽象實驗的人,他想研究物體是怎麼下落的,可當時沒有精確的計時設備,他只能設法把下落速度減慢。為此他做了一個斜面,讓銅球從斜面上滾下來。

之所以說這個實驗“抽象”,因為伽利略關鍵一步是把銅球和斜面都弄得非常光滑,甚至還抹了油把摩擦力減小到最低——日常生活中才沒有這樣的物體運動。

他只是想要研究一個理想化的狀況。

伽利略發現小球下落速度越來越快,速度和球的重量無關。這在當時絕對是一個反常識的發現。

放眼看整個科學發展史,太多“古怪的問題”。

比如普朗克提出“能否不借助原子概念去理解熱力學?”國際物理學大會官方表示,世界上對此感興趣的人最多3個。

那些問題,在當時看完全沒有什麼用。

人們研究這些的時候,想的也並不是將來要搞什麼發明,要創造出什麼工業革命,他們純粹是想知道世界到底是怎麼回事。

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裡說,智人相對於其他直立人的一個認知升級,是我們能想象一些不存在的東西。有很多事情是我們先想到的,然後才做的。

歷史上的很多例子也證明了,人類往往是先有思維方式的重大改變,才有了生產生活的重大改變。

思維先行。正是人類的求知慾和好奇心,敢於不斷提出問題,才推動著人類的不斷進步,才讓我們一步步從直立行走到月球漫步,從住的洞穴裡到駕駛汽車,從大草原住到摩天大樓。

200萬年來,進化的秘密


另外,人工智能時代,很多人會擔心未來人將被人工智能取代,擔心機器會不會產生意識,從而影響甚至取代人類的思想進程。

但幾百萬年曆史告訴我們:不會,因為AI沒有好奇心。

計算機能幫我們解決問題,卻不能代替我們提出問題。所以,保持你的求知慾和好奇心,這是人類立足世界的根本。

二、人類認知的“演進歷程”

好奇心和求知慾僅僅是一個開始,人類科學的發展之路是由不斷進化的思維方式構建起來的。


沒有正確有效的思維方式,我們的眼前就像蒙上了一層紗,世界再瑰麗複雜豐富,我們也無法獲得有價值的判斷和解釋。

而想要理清思維方式演進的脈絡,我們很難用單一個體的案例來解釋。因為科技發展不是獨立的個體行為,它反映了人類整體認知水平的演進過程。

這個過程中有兩大鮮明的特徵值得我們關注:

思維方式的發展呈現出從感性到理性,從非量化到量化的趨勢。

1.思維方式從感性到理性的變化

我們現代人從小受益於科學思想,很難理解在古人眼裡自然世界是什麼樣子。

我們覺得,一小時分成60分鐘,一天分成24小時,地球有南北極、經緯度,這些都是天經地義的。

同樣,古人覺得“神控制著萬事萬物”,這也是天經地義的——天氣不好,是宙斯消化不良;收成不好,是天神發怒,是一種原始的宇宙觀。


200萬年來,進化的秘密



有很多人開始質疑這些神話解釋,其中一個人叫泰勒斯,他認為自然並不是神話故事裡的東西,而是按照科學定律運行的。

比如他解釋地震,他認為世界是一塊漂浮在無邊水域上的半球,當水湧動時地震就發生了。

雖然這些解釋在現在看來錯的離譜,但在公元前五六百年,相對於原始宇宙觀來說,已經非常具有思想性。

泰勒斯說自然世界遵循某種秩序法則,畢達哥拉斯則更進一步,提出了數學體系,提出世界是遵循數學法則。

畢達哥拉斯是古希臘數學的奠基人,可能也是全世界中學生的噩夢,他真正的貢獻不在於提出了什麼具體的定律,而是指明瞭數字和事物規律之間的關係,把數學代入了理性分析。

要知道,數學是科學的語言,這又影響了後來的思想家們。其中,對未來科學發展影響最大的,當屬亞里士多德。


200萬年來,進化的秘密



2.思維方式從非量化到量化的變化

亞里士多德的江湖地位可謂無人能敵,他師父,柏拉圖;他師祖,蘇格拉底;他徒弟,亞歷山大。

亞里士多德開始對世界進行細緻的觀察,只不過他用的不是我們現在的定量的方法,而是用的定性的、非量化的方法。

因為他那個時代,還沒有秒錶等可以進行精確測量的工具,所以他是不可能測算出來重力加速度是9.8m/s2的。他自己也清楚自己的物理學並不完美,他說“我的物理學只是第一步”。

儘管有諸多侷限性,但亞里士多德還是開啟了一種全新的、用觀察和推理來分析世界的方法。

可以說,漫長的中世紀,一直到牛頓之前,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一直統治著自然世界的思想。


200萬年來,進化的秘密



直到1900多年後,伽利略在科學中加入了實驗的作用。

他的實驗是量化的,最著名的就是用斜塔兩個球同時落地的實驗,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物體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學說。

這種量化的方法,把人類思維帶到了一個新世界的邊緣。

然後,牛頓完成了進入這個新世界的最後一大步。

經過將近2000多年的發展,量化的宇宙觀,終於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定性、非量化的自然觀。


別急,故事還沒有講完。

趨向理性和量化的思維方式並未在牛頓這裡畫上句號。

當人們對世界的認知分辨率進一步放大到“原子”層面時,放到大那些無法用顯微鏡觀察到的現象上時,人類的探索範疇已經超越了直接的感官體驗,我們開始接受那個看不見的世界的存在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一般人看這些科學理論像看天書一樣,因為它並不是一個看得見、摸得著、能體驗得到的世界。

普朗克和愛因斯坦的量子概念,為人類認知開闢了新天地,也才有了我們今天電話、電腦、核磁共振儀、烤箱、熒光燈這些新技術的應用,才有了我們今天的世界。

從宗教神話,到觀察推理,從非量化的自然觀,到量化實驗的方法,從可觀察到不可觀察,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就是這樣一步步推進的。

三、思維進化給當代人類的“啟示”

現在,我們已經瞭解到人類思維進化的起點,並且通過觀察思維方式的變化,大致掌握了整條認知發展的線索。

所以,研究人類思維和認識進化史,這個聽上去有點玄奧的話題,究竟有什麼價值呢?或者換句話說,我們能從人類思維發展的過程中學到什麼?獲得哪些對於當下,對於未來的啟示?

1.首先《思維簡史》告訴我們,突破極限的冒險精神至關重要。

我們前一部分將思維進化總結為“從感性到理性,從非量化到量化”,而實際上隱藏在這背後的是人類對認知邊界的一次次突破和顛覆。


200萬年來,進化的秘密



比如,當我們知道了世界上萬物是由不同原子構成的之後,不禁要問那麼原子裡面是什麼,那些更小的粒子如果存在的話,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從普朗克,經過愛因斯坦,到希格斯等人的工作,其實就是在挑戰這個認知的極限。

原子論剛出來的時候,很多物理學家無法接受,他們認為原子這個東西摸不著看不見根本無法研究,原子論只能算是哲學而不是科學。

好不容易大家都接受了原子論,人們又難以接受湯姆孫發現的電子,因為大家覺得原子是不可分割的。

等到盧瑟福提出原子核可以衰變,主流物理學界又反對,說一個原子變成另外一種原子,這不是鍊金術嗎?這本書里科學家的工作都是反常識的。

到了海森堡提出自己的理論,連位置、速度和確定性這些概念也要推翻的時候,愛因斯坦至死都不能接受。


200萬年來,進化的秘密


突破極限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

科學研究經常是反人性的,有很多東西一旦跟你說破了,你接受了,完全可以很輕鬆地照著去做——但如果沒人告訴你,你要自己想出來可就難了。

你必須要克服心理障礙,先自己跳出思維的屏障,再試圖搖醒其他人,很多時候你不得不與普世認同的觀念對抗,在質疑和否定聲中獨自走自己的路。

人類有意識地走出常識的怪圈,對未知抱有善意的期許。

每一次,當人類覺得前人提出的問題都被解決之後,新的未知有展現在了我們的面前。而每一次突破這樣的極限,人類的思維就進化了一次。

在當下時代,求穩定求安逸已經過時。

時代飛速變化,今天流行的事物,明天可能就會過時淘汰,我們如果想時刻站在風潮的前沿,享受新事物帶來的紅利,就必須讓自己走出舒適區,跳出束縛自己的圈子,保持冒險的勇氣和突破個體極限的魄力。

2. 《思維簡史》給我們的第二啟示是:創新創造不是個體一蹴而就的巧合,它都離不開前人的積累,互聯會激發創新。

講到現代科學的發展,教科書留給我們的印象往往是,那些重大的發明發現“忽”的一下就鑽進了牛人的腦袋裡,他們一拍腦門這事就成了。

但實際上,天才如牛頓,也不可能因為一個蘋果就能砸出那麼牛的理論,他的研究都是在無數前人的基礎上一步步積累而來。

整個科學史是一部連續的、相互之間高度關聯的歷史。

人類求知和創新的歷程是一種連續的、相互之間的碰撞和合作。

比如,我們中學物理中最熟悉的一個單位“瓦特”,瓦特這個人據說是在觀察到茶壺中不斷噴出蒸汽時突然想到了“蒸汽機”的點子。

可實際上,他是在修理一個在他之前已經用了差不多50年的早期的類似發明時,才產生了製造蒸汽機的想法。

這也是人類有別於其他動物的地方:

我們人類是唯一一種能夠利用過去的知識和創新去創造的動物。

這種文化累積的過程,人類學家稱為“文化棘輪效應”。

互聯性是文化棘輪效應中一個關鍵的運行機制。

也就是說,當具備一定的外在條件時,比如數量龐大、聯繫緊密的人口,社會中的個人會相互傳染,人們的想法和知識就會像病毒一樣茁壯成長、傳播和發展。

當下許多公司深諳此道,他們就利用“互聯性”這點來激發員工的創新性。

200萬年來,進化的秘密


比如谷歌,谷歌咖啡室裡特意放的是那種又長又窄的桌子,這樣員工就只能坐在一起。

谷歌還把公司餐廳的點餐路線進行了設計,人們點餐需等待三四分鐘的時間。

這個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既不會長到讓員工等得不耐煩,轉而去吃一碗泡麵充飢,又足夠他們和偶然遇上的人閒聊一會了。

在談到新觀念的產生時,正如進化遺傳學家馬克•托馬斯所言:

並不是需要你有多聰明,而是要看你的交際範圍有多廣。

我們現在流行說“認知升級”,但實際上,與其跟那些倒賣知識的網紅學習,不如跟這些創造知識的大牛學,從他們的經歷和探索過程中學,這才是源頭。

《思維簡史》這本書能讓你從科學家身上學到一點兒真東西,這些真東西可能和你以前想的非常不同。

200萬年來,進化的秘密



四、總結一下

好了,以上就是《思維簡史》的主要內容,簡單總結一下:

首先,我們說到了推動人類不斷進步發展的源動力,是人類的好奇心,是想知道這個世界到底怎麼回事的求知慾。

人工智能時代,想要不被人工智能取代,重要的一點就是保持好奇心,保持提出問題的能力。

其次,我們講了人類思維方式的大體發展脈絡,也是科學史的大體發展脈絡。

從原始宇宙論,到亞里士多德提出用觀察、推理的方式,顛覆了充滿各種天神的原始信念;然後從伽利略開始,又用量化實驗的方法,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定性、非量化的自然觀。

牛頓定律發表200多年後,量子力學再次改變了科學版圖,開闢了新天地。

所以說,人類思維是一個不斷推翻和顛覆的過程。


200萬年來,進化的秘密



最後,我們總結作為個人可以獲得的兩點啟示:

一是,創新過程是一個不斷突破極限的過程,這個極限還包括自己內心的極限,你要克服自己內心的障礙。 科學大神們每個人都經歷了無數次的內心的掙扎和突破。 二是,任何創新創造都不是某個人孤立的行為,而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礎上積累而來的。其中有一種“文化棘輪效應”,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聯、交流、碰撞,對於新想法新創意非常關鍵,很多創新型組織也都是利用這一點,激發人們的創新力。

希望你有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