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广昌赤水老街

到赤水老街多次,主要都是看张家戏台。

那么赤水还有其他有特色的老房子吗?带着这个想法我再次来到赤水。

在大街和横街路口观察,发现常去的横街对面房子也挺老的,不妨看看去。

临街的这栋房子只有一个开间,显得较单薄,不过进深倒是很深。很兴奋地,发现墙砖上有文字。

再访广昌赤水老街

再往前几十米就到了河边。有一个红条石的台阶伸向河边——不由让我想起了当年赤水是水陆交通驳接的商业繁华之地这一事实。这会是当年的货船码头吗?

再访广昌赤水老街

面对河的右手边一幢多少带有西洋风格的房子非常气派。窗口上的钢条粗壮结实,快百年了(我估计的)却不见多少锈蚀。

再访广昌赤水老街

再访广昌赤水老街

左手边有一栋祠堂的门脸,气势不减当年,可惜后面的房屋全倒了。门额上的字也看不清楚 ,问居民也说不出来。

再访广昌赤水老街

回到横街上张氏祠堂附近,还有好些店铺保持了原有的木板铺面,必要时可以拆下来用于摆货。

再访广昌赤水老街

居然没拍照,这张是以前拍的。临街的铺面

在张氏祠堂前面较大的屋子是汤氏祠堂。令我惊讶的是,汤氏祠堂居然比张氏祠堂要深得多,从大门进去,共有五进。而号称当时广昌首富的张氏祠堂只建了区区两进而已。不过这座汤氏祠堂建筑特色不明显,现在只看得到一个开间到底,装饰也不多。不知是因为后来的改建还是其他原因。

再访广昌赤水老街

再访广昌赤水老街

被用来做门的牌匾

汤氏祠堂还有几户人住家,不过他们也说不清这栋老屋建造的年代及主人等情况。

汤氏祠堂隔壁是谢氏祠堂。大门上看不出来,不过走进去之后,看到花窗还是相当精美的。

再访广昌赤水老街

张氏祠堂经过修整,比以前整洁多了,现在没有人在中间住。祠堂后面本来可以通到后面的人家——不知是不是当年张光辉住的,那房子前面有一对石狮子。现在后面上了锁进不去了。

张氏祠堂的图,前面发过不少。补一张最后这堵墙上的,文昌、武昌和土地神位。另一张是墙正中的大幅墨龙壁画。民居中到底是不是可以出现龙的图案?……

再访广昌赤水老街

再访广昌赤水老街

再访广昌赤水老街

张氏祠堂后壁上巨大的龙形图案

据汤氏祠堂的住户说,当年张家的家产包括了从祠堂到里面粉干厂,总共有五六个店面连着后面的所有房子,规模是非常大的。

发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情况,赤水横街上的建筑,大门都不直接临街,而是离街面十来米远,大门前面另外建有一进,多用来作铺面。这种做法本县其他乡镇没有见过。问住户也说不出所以然,只是说建成时就是这个样子,并不是后面再建的。

再访广昌赤水老街

汤氏祠堂大门外面到街面还有十米左右的房子,也就是大门在房子中间

拐到张氏祠堂后面,发现就在家门口也有一道石阶下往河边。

再访广昌赤水老街

《广昌商业志》载,赤水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广昌商业中心,贸易远较县城发达。其原因,主要由于地处闽、粤、赣东、赣南交会点,又是盱江水运的起点。当年部分陆运运费,每百市斤每华里需一分五厘,而水运只需四厘钱,水运货物量占贸易量的绝大部分。赤水占了地利之便,成为货物水陆驳接交汇之所,鼎盛时期,有过单排载重一万四千斤的弯子排360只,集镇上各种店铺也有数百家之多。

可惜四十年代随着水运逐渐衰落,加之抗日战争结束之后,南昌九江等各地来赤水避难的人群离开,赤水的荣耀也就不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