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國的審美整體處於什麼水平?


2018年,大半的時間已經過去

去年由文化領域掀起的“消費升級”

在今年驟然變為“消費降級”

人們從火熱中變得更加冷靜和理性

會思考任何現象背後的本質

我們在審美方面是進步還是倒退

會不會也有“審美降級”的現象

今天我們要聊的是:

2018年,中國的審美整體處於什麼水平?

這是一個很大的話題

有人說美盲比文盲更可怕

有人說沒有審美力是一種絕症

將這些名言解構於2018年

由網絡傳播引發的各大現象的討論

我們不難發現

人們的審美也在變得冷靜和理性

好的我們會捧,不好的我們會踩

總體上來說我們是在進步

但也有很多地方亟待改進

2018年,中國的審美整體處於什麼水平?


▲宋徽宗 《瑞鶴圖》


百年前

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概念

審美是什麼

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

但是也會有一個共性的價值

那就是積極的情感愉悅

要拷問一個國家的審美水平

則是一個更大的問題

這是一個社會現象與本質的剖析

今天筆者所討論的

僅當作拋磚引玉

希望能對諸位有一絲絲的觸動

並能引起一定的思考

踐行先生之言

成中華之風氣

2018年,中國的審美整體處於什麼水平?


▲北宋 《千里江山圖》院落


在筆者看來,審美是兩個概念,一個是在審,一個在美。

審是前提,它基於自身的學識,修養,認知,是辨別一切的前提,當一個人具備了這個能力以後,才能和實踐結合,去追去屬於自己的理想境界。有些人的審美趣味低下,往往是因為自身的素養不夠高,以至於以醜為美,以惡俗為高尚。

美是目的,它是一切素養的外在體現。人們的行為,舉止,追求,理想,都應該是向善而行,向美而往。美好的東西往往讓人變得更加的積極與陽光,這是一種由內而外的氣質體現。

若無審美,生活都與你無關。


2018年,中國的審美整體處於什麼水平?


北宋 汝窯 無紋水仙盆


2018年,中國的審美整體處於什麼水平?


北宋 汝窯 青瓷蓮花溫碗



2018年,中國的審美整體處於什麼水平?


4月,短視頻遇到第一股風波。“內涵段子”在內容與傳播方面,一步步向低級的趣味邁進,取悅於大眾,廣電總局在督察“今日頭條”網站整改中,發現“內涵段子”存在導向不正、格調低俗的現象,勒令關停。


2018年,中國的審美整體處於什麼水平?




2018年,中國的審美整體處於什麼水平?


安嶽地區的千年佛像,在當地的信眾自行修復當作,被換成了鮮豔的顏色,千年的樸雅,換成了今日的工業塗料,有人戲稱:佛像變成了“喜洋洋”。這無形之中也暴露了監管部門對文物的保護破在眉睫。


2018年,中國的審美整體處於什麼水平?


▲修復前後



2018年,中國的審美整體處於什麼水平?


去年,故宮博物院舉辦的古代青綠山水大展,贏得了空前的成功,很多人不辭艱辛,從別的地方趕到趕緊,“排隊千里”,為了一睹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再一次引發“故宮跑”,這是文博系統的盛事,也是文化領域的好事,把那些離我們年代久遠,甚至對普通大眾來說,有些高深莫測的畫作,帶入到大眾視野,無疑是一種進步。


2018年,中國的審美整體處於什麼水平?


▲2017年,《千里江山圖》在故宮展出


今年8月,遼寧博物館新館舉辦了年中大展--《中國古代書畫展》,8月14號正式對公眾開放,這可謂是萬眾矚目,人們對遼博大展的追逐,不亞於故宮去年的大展,因為遼博的展覽有許多重量級的國寶館藏。有大家熟知的顧愷之、歐陽詢、張旭、宋徽宗、趙孟頫、仇英等,門類包括繪畫,書法,這也是遼博最大的誠意,很多人不顧旅途勞累,遠涉關外,只為一睹它們傳世的真容。


2018年,中國的審美整體處於什麼水平?


▲東晉 顧愷之《洛神賦圖》(局部) 宋摹本 遼博館藏


2018年,中國的審美整體處於什麼水平?


▲唐 周昉 《簪花仕女圖》(局部) 遼博館藏

一個人的審美與興趣愛好有很大的關係。書法家林散之說:“人因有癖,才有真性情、真心得。一個人一生要有一好,如書、畫、琴、棋、詩文等。人生多苦難,有點藝術是安慰。”接近藝術,是最能快速提高一個人審美的方式,你會因為一張畫,一幅書法,去了解一個人,一個群體,一個時代的風氣,乃至整個藝術形式,比如書法,繪畫,雕像的發展脈絡。

一個人的文化自信就是來源於對自己生長的這片土地的瞭解,包括它的文化、歷史、藝術、科技等。一個民族的文化自信則是由無數這樣的個體組成的氣概,它於個人而言,是文化水平的素養,於國家而言,則是一個社會的審美風氣,我們需要更多的高端藝術去引領這樣的社會風氣,讓它變成每一個人都可以觸摸到的審美。



2018年,中國的審美整體處於什麼水平?


2018年,中國的審美整體處於什麼水平?


2018年,中國的審美整體處於什麼水平?


2018年,中國的審美整體處於什麼水平?


2018年,中國的審美整體處於什麼水平?


▲明 仇英 《清明上河圖》


2018年,中國的審美整體處於什麼水平?


▲明 仇英 《清明上河圖》(局部)



2018年,中國的審美整體處於什麼水平?


今年的8月份,《延禧攻略》很火,一方面以為是清宮戲的原因,但在類型上卻屬於都市爽劇,描述了一個初入宮廷的新人,一路過關斬將,最後喜提貴妃的故事,它滿足了人們對內心不順的宣洩的心理。如果拋除掉劇情來說,另一個方面,是它的色彩、場景的設置,劇組專門請了懂行的團隊來做美術顧問,一改以往清宮戲的高飽和畫風。而由於劇中大量的服裝、情節的需要,使大量優秀的傳統文化走進大眾的視野,比如崑曲、點翠、緙絲、盤金繡等一大批非遺項目。


2018年,中國的審美整體處於什麼水平?


▲劇中談及的趙孟頫 《鵲華秋色圖》


《如懿傳》沒能大火,很大原因就是美術方面的遜色。

《延禧攻略》配色的走俏,引發了人們對意大利“莫蘭迪色”與中國傳統配色的思考,這是好事,因為不管這樣的配色根源哪裡,都是人們審美意識的提高,這會引起影視製作者、設計師對視覺審美的傳遞的思考,這是成長和成熟的標誌,我們摒棄大紅大綠的配色,顯得更加理性和內斂,這與這個民族的哲學根基是一致的,素雅,內斂,中正,不就是中國人的哲學認同嗎?


2018年,中國的審美整體處於什麼水平?




2018年,中國的審美整體處於什麼水平?


9月,開學的第一課,把“小鮮肉”推向風口浪尖。

陰柔的審美風氣,不知道什麼時候吹進中國的土地來的。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和世界文化交流碰撞的機會越來越多,這是好事,但是影視劇的滲入,卻讓中國的熒幕掀起了一陣陣的日韓審美,很多人競相追逐模仿,從髮型到服飾,從體態到語言,“小鮮肉”成為眾人的追捧對象,他們受萬眾矚目,一度讓人產生一種“安能辨我是雌雄”的審美錯覺。


2018年,中國的審美整體處於什麼水平?



中國人的那股陽剛、俊朗、激烈的雄性荷爾蒙已經杳無蹤跡,這些人霸佔在公共視野當中,無論是電視劇、電影、廣告,都脫離不了那些“小鮮肉”,而這片土地上的大國工匠,科學探究的人,卻被遺忘。他們才是推動這個社會進步的中堅力量,對於小鮮肉而言,科學巨匠和文化學者才是值得被尊崇的人,可惜這是一個娛樂至死的時代,在娛樂面前,科技和文化顯得微不足道。


2018年,中國的審美整體處於什麼水平?


“開學第一課”中的小鮮肉



2018年,中國的審美整體處於什麼水平?


開學第一課後,是小學教材的設計引起的軒然大波。

有家長感嘆:現在的小學教材醜得讓人想哭。

小學教材的設計一直廣為詬病。因為在部分設計師來看,這三十年來中國的小學教材的設計水平:不是進步,而是一種倒退,更不要說和國外的圖書相比了。我們的經濟在發展,時代在進步,可是這些課本的設計、插畫、美感,給人一種膚淺的塑料美學。


2018年,中國的審美整體處於什麼水平?



這背後很大的一個原因是,中國的市場經濟崛起之後,以前那種內化自我的美學能力失去的斷層,中國人在揚棄自身傳統的同時,對外來文化的擁抱和理解卻又不夠深入,導致只學到皮毛,不觸筋骨的現象發生。

教科書對兒童的審美引導至關重要,它甚至體現一個國家的審美基礎與審美水平。俗話說“三歲看八十”,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就應該關注這些最基礎的東西,讓他們從小就有審美的眼光,這於個人、國家而言,都是百里無一害的事情。


2018年,中國的審美整體處於什麼水平?


引發熱議的小學課本設計


以上,是筆者的所思與所想,生活中還有很多現象,比如城市中的橫幅,公共建築的設計,傢俱設計,室內設計,都能體現一個社會的審美,你的身邊又是何現象?


2018年,中國的審美整體處於什麼水平?


城市中無處不在的牛皮癬


最後,想說的是,審美關乎個人,更關乎一個民族的未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一個民族和一個時代的社會風氣和價值,往往和這個時代的審美水平和價值有很大的關係。人生不易,若無審美,生活都與你無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