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匙,茶席上的风景丨美在



茶匙,茶席上的风景丨美在


茶人的茶席,就是茶人的内心。

有人在日常的工作桌面上,

一壶一盏,即为一席。

有人习惯摆出茶匙、茶壶等一应器具,

茶品与茶器皆为最佳搭配,

另有上佳的香品入境。

人之造物,皆备其用。

而所命之名亦多是相关器用之注脚。

虽然经过时代更迭与文化变革,

器物的称谓虽同,

功能却已不尽相同。

茶匙,茶席上的风景丨美在


茶,把生活泡出情怀中华茶文化历史悠久。长柄茶勺的使用历史很长,最为兴盛的年代自然是唐代。

在出土的文物器具和传世名画《唐人宫乐图》中,都能看到长柄茶勺的身影。端坐在桌案边的仕女,正专注地用茶勺从茶釜中盛茶汤,分入茶盏以备饮用。茶釜置于桌案中间,茶勺柄杆有一臂之长,方便大案上使用。

茶匙,茶席上的风景丨美在


茶匙,茶席上的风景丨美在


茶匙,茶席上的风景丨美在


经过漫漫历史长河,终于在宋代迎来了高歌猛进的斗茶之风。其中最为显著的变化便是:饮茶一道,从唐代的煎茶法变成了点茶。

文人士大夫不再采用大口的茶釜煮茶,取而代之的是小口长流的汤瓶煎水。将茶饼碾成茶末后入罗筛选,后放入茶盏,再将煮沸的汤瓶热水徐徐注入茶盏,边注边以茶匙击拂,而在盏面形成了变换无穷的效果。


茶匙,茶席上的风景丨美在


茶匙,茶席上的风景丨美在




茶匙,茶席上的风景丨美在



梅尧臣《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最后两句写道:“石瓶煎汤银梗打,栗粒铺面人惊嗟。诗肠久饥不禁力,一啜入腹鸣咿哇”。其中的银梗就是指银茶匙。

茶匙,是用来拂茶汤的用具。点茶用的是茶末,第一次注入少量的水调匀茶末,叫做“调膏”。调膏之后,再注入大量的水用来调制茶汤,叫做“点汤”。这其中需要击拂的工具,唐代流行用茶匙,到宋代渐渐改用茶筅。

茶匙,茶席上的风景丨美在


茶匙,茶席上的风景丨美在


蔡襄的《茶录》云:“茶匙要重,击拂有力。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为之。竹者轻,建茶不取。”

似乎多数对茶文化有所了解之人,自然而然便联想到法门寺出土的那款银茶则,而事实上蔡襄《茶录》中所说的茶匙与之相去甚远。

茶匙,茶席上的风景丨美在


茶匙,茶席上的风景丨美在


《茶录》中这短短的一段文字,其实并没有提及茶匙的具体尺寸和形态,只是我们后人将茶匙惯性的理解成匕匙状。但这种尺寸的匕匙形茶匙击拂抹茶用时,只稍许一用力便茶汤四溅,无论尺寸和形态都并不适合击打抹茶。

茶匙除了用来击拂,还用来取茶吗?只怕不然。

“匙”在南方称之为“调羹”,顾名思义便是调和汤羹之用,而唐代茶人在煮茶的过程中应该是有用来搅和茶汤之用的茶匙的。

茶匙,茶席上的风景丨美在


茶匙,茶席上的风景丨美在


试想,斗茶的时候,这茶匙忽而用于取茶,忽而用于击拂。一物两用,擦来擦去,显然不雅。纵观宋代的茶匙,相对唐代而言,其尺寸小了很多。

斗茶流行使得茶匙往更精巧方向发展,而讲究含蓄内敛的理学让宋代茶匙到达一个美的极致。自明代散茶流行,品饮方式为之一变, 瀹泡或撮泡品饮方式一直影响至今。从此壶、杯搭配的饮茶器具成为后世的典范。


茶匙,茶席上的风景丨美在


明•高濂《遵生八笺》中列举有一例器物"撩云,竹茶匙也,用以取果"。在陆廷灿《续茶经》中:“臞仙云:茶瓯者,予尝以瓦为之...茶匙以竹编成,细如笊篱样,与尘世大不凡矣。”

宋代盛极一时的兔毫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茶匙也失去了实用功能,最终变成了文人雅士追慕古人的小玩意。而如今在你的案头是否也缺少这样一件雅物呢?

茶匙,茶席上的风景丨美在



经过时代更迭与文化变革,器物的称谓虽同,功能却已不尽相同。如今的茶匙形状类似汤匙,其主要用途是从茶叶筒内舀取茶叶,也有用作挖取壶内泡过的茶叶。

茶叶筒太深,茶叶量难定,一般都会使用到茶匙。茶叶冲泡过后,往往会紧紧塞满茶壶,加上一般茶壶的口都不大,用手挖出茶叶既不方便也不卫生,也会用茶匙解决。

茶匙,茶席上的风景丨美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