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與非名校的差距到底是什麼?

名校与非名校的差距到底是什么?

名校與非名校的差距到底是什麼?

真的無法改變嗎?

名校与非名校的差距到底是什么?

名校生更受青睞是赤裸裸的現實

看到一則消息,說一本科就讀於西北普通院校的學生,工作兩年後,考上京城一所名校的碩士研究生。他本以為從此“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卻在找工作時屢屢碰壁。幾番折騰下來,他發現問題還是出在學歷上:招聘單位不光要看最高學歷,還要看第一學歷。

許多地方招人規定211、985院校畢業的優先,更有甚者,不僅要求碩士、博士是211、985的,本科也必須是!俗稱“查三代”!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一些本科就讀於非名校的學生,花了三四年時間準備名校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好不容易通過了筆試,甚至分數不算低,卻在複試中被淘汰了。與此同時,一些名校因為有較多推薦免試指標,很多學生輕鬆獲得“保研”資格。這被稱為名校的“學緣歧視”,名校的研究生院似乎更樂意錄取本校或者相同層次學校的本科畢業生。

名校与非名校的差距到底是什么?

名校與非名校的差距不是收入不同,而是思維方式與做事標準

真正的差距不是畢業後的薪水,也不是學業水平的差距,而是一種思維方式與做事標準。為什麼這麼說呢?

最近看到了《精進》這本書中的一段話,描述的非常貼切:

一個成熟的人,他的標準來自他的內心,而大多數人,卻受環境所左右。一個年輕人,進入一所不那麼優秀的高校,對自己的標準會不由自主的降低以適應這個環境,減少自身與環境的衝突,而這種做法對他們的人生也許是致命的。

“那些考入二三流大學的學生,因為高考本身帶來的挫敗感,二三流高校學生的身份設定及環境暗示,不稱職的老師所引發的失望以及同學間放任自流氣氛的帶動作用,都容易讓他們在一個低標準下,自覺‘滿意’的度過每一天。”我的大學是二本學校,也有一些二本學校的網友給我寫信說一些現狀,比如自己努力學習就會遭到周圍人的排斥,同學們都抱怨老師不好天天宿舍睡覺,學習氛圍很差只有考試時候才努力學習等等。而個別一些稍微努力點的同學(比如我),如果不去看看外面真正的世界,就會覺得自己相當不錯了,或者覺得自己的努力被同學排斥孤立,可能是自己的錯。

其實每一個同學進入大學的時候都懷著努力學習的心態,一二三本都有好學生,也都有特別努力勤奮的人,但為什麼走著走著就會消失一大半呢?其實就是《精進》裡的這幾句話“對自己的標準會不由自主的降低以適應這個環境,減少自身與環境的衝突,在一個低標準下,自覺‘滿意’的度過每一天。”

名校与非名校的差距到底是什么?

越能幹,越努力;越有錢,越上進

進入社會十年八年後,名校和非名校帶來的名氣和基礎學歷教育的差異漸漸就不明顯了,更多的是個人經驗,經歷以及社會化程度的較量。有的人的生活越過越好,有的人越過越找不著北,甚至日子越來越慘。

而造成這一切的差異,最主要的來自人的精神內核。簡單說,態度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結果。你是一個積極進取的人,還是一個愛抱怨懶散怠惰的人,直接決定了你之後的全部生活。

此時此刻一個人的精神內核,一半來自於進入社會後對自身的要求和改變,一半來自於從小到大養成的思維與生活習慣。前者改變的幾率非常大,但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我們在社會上看到的很多大學一般,但進入社會很優秀的精英都來自於此,通過不斷的自我革新與歷練,重塑了一個進入社會後的自己。

而另一部分人,他們出自名校的氛圍,一直以來都以高標準要求自己,而他們自己也生活在這樣的層次和圈子當中,同學同事都是樣的人。你會發現,在領導人,或者名企當中,他們都手拉手一樣成批存在著。

但無論這些人他們多有錢,他們的共同點就是特別努力,特別勤奮。這種勤奮不僅僅在自己身上,還在自己的伴侶,以及自己的孩子身上。

前幾天跟一個朋友聊天,她是一個社會知名人士,老公是知名攝影師,有一個五歲左右的女孩。她跟我提起等我孩子大一點,就要上很多培訓班了等等,她列舉了自己女兒上的比如舞蹈,鋼琴,馬術,跆拳道等五項。

也許你會說,孩子太苦逼了,她會快樂嗎?答案是她女兒超級快樂,每天都過著小公主一般的日子,幼兒園一放學就著急的去各種培訓班裡,還經常主動提出來要學這學那,她媽媽看她實在沒時間只能哄她長大點再去。

你覺得苦逼,是因為你覺得自己學習和生活很苦逼,才會覺一個小孩子學那麼多更苦逼。而在這些人的生活裡,好奇心強,努力勤奮,積極向上就是常態,也是他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啊。

我們很難明確而苛刻的講,名校和非名校帶來的差距到底是什麼,是畢業後收入水平還是生活水平的不同。但如果換一個角度,從思維方式和做事態度上來看,名校所帶給人的自律,進去,積極,勇敢所帶給人的影響可以是一生,甚至是幾代人。

金錢很難傳承很多代,但精神卻可以永遠流傳。即便是那些非名校但依然在社會上取得不凡成就的人,他們也擁有同樣的精神與氣質,這些通過自我變革和付出巨大努力之後重塑起來的優秀者,他們和那些名校出身的優秀人才一起,活躍在人生的舞臺上,創造自己的榮光。

當然,那麼非名校的,還沒什麼榮光的我們該怎麼辦?就像文中的那句話,普通二三流大學的學生用名校的標準要求自己,普通人用牛人的標準要求自己,即使沒能成為特別棒的那一個,那也一定好過現在的我們自己。

我在《新東方精神》裡讀到過一句話:“你要用牛人的標準要求自己,不斷的走到牛人當中去,拉近和牛人之間的距離。當你覺得自己能夠成為他們中的一員的時候,你才能成為了真正的牛人。

“一個二三流大學的學生,能夠勇敢以名校學生中檔乃至高檔水準來要求自己,才是恰當的做法,他也一定會從中受益。”

名校与非名校的差距到底是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