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10年的祕密 持續21年的愛心傳遞(下)

二十多年來,碧桂園因“給您一個五星級的家”而廣為人知,相比之下,知道“仲明大學生助學金”的人並不多。昨天,我們重新回顧了仲明助學金——這個在2007年轟動一時的“十年慈善秘密”。今天,我們將從幾位親歷者的視角,為您講述仲明助學金背後的故事。

陳心宇:仲明助學金管委會負責人

對羊城晚報人來說,與楊國強的秘密慈善事業“仲明大學生助學金”攜手走過的這些年,是極其難忘的。回顧這段歲月,我們履行了承諾,信守了諾言,我們做了一件負責任的公眾媒體應該做的事情——我們沒有辜負捐資人的珍貴信任,傳播了“受惠社會,回報社會”的精神,傳揚了“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民族美德。

1997年4月21日,楊國強先生走進羊城晚報社,在報社的小餐廳中,我第一次見到了這位“大隱隱於市”的碧桂園掌門人,他衣著很樸實,還稍微有點土氣,表達方式很“老廣“。我們聊了很多,他的想法確實很獨特,大學的獎助學金不少,但“仲明”的模式卻從未有過。

保守10年的秘密 持續21年的愛心傳遞(下)

陳心宇

翻開當年的筆記本,上面寫著楊國強送給孩子們的一段話:“我祝願你們日後事業成功,到時候,有能力,有條件了,也應該回報今天所得到的幫助,將今天得到這筆錢,連本帶息還給仲明助學金,或自己設立一個助學金,以一種道義責任,加入到奉獻愛心、回報社會的行列。假如你日後一事無成,衣食無著,那就算了。”這種助學模式,即便放到今天,也是獨樹一幟的。

他最看重的,其實是每個受助人在道德良心上的自我約束力和回報社會的責任感。

這些年來,每年我們都會向仲明學子們講述這個故事,宣讀他送給孩子們的話。我仍然記得有一次,楊國強靜悄悄地來到助學金髮放大會的現場,坐在會場最後一排的角落裡,開心滿足地看著孩子們。除了我,沒有人認得他。

後來,他告訴我,每當我把仲明學子們的來信送給他時,他們一家人聚在燈下讀這些信,看到孩子們在信上談學習談生活談工作,談受到“仲明”資助後同樣投身慈善事業,他都覺得十分開心。

房秀麗:援藏的仲明學子

在離太陽最近的地方播種希望,用這一句話來形容房秀麗再貼切不過。

她是廣東職業技術師範學院2000屆外語系的畢業生,在校期間曾享受過兩年“仲明大學生助學金”,2000年7月24日,剛剛畢業的房秀麗自願踏上了赴西藏林芝一中從教的隊伍,踐行仲明助學金“受惠社會,回報社會,讓愛薪火相傳”的理念。

保守10年的秘密 持續21年的愛心傳遞(下)

房秀麗

2011年,房秀麗援藏歸來,回到母校與師生座談,分享在藏期間生活的點點滴滴。“現在許多大學生都留戀大城市,不願到邊遠地區去工作,事實上,有些工作,特別是邊遠山區的教育,要靠我們大學生來做貢獻。”她說,自己從不後悔當初的選擇,沒有仲明助學金的幫助,自己無法完成大學學業,如今,也更應該把這份愛傳遞下去。

在房秀麗的鼓舞下,她的學弟學妹們,同樣也是仲明助學金的受助者的吳麗杏、鄭偉等也踏上了援藏支教的隊伍。“仲明條例中說,受資助者今後在回報社會時,要‘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我去西藏是為了踐約。”吳麗杏說。

張富建:牽頭成立仲明同學會

張富建出生在廣州化州的一個偏遠村莊,1997年,他考入廣東工業大學,而後碩士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目前,他在廣州市一所職業院校任教,是廣州市優秀班主任,並曾主編多本課材。

保守10年的秘密 持續21年的愛心傳遞(下)

張富建

回憶起大學的歲月,他坦言沒有仲明就沒有自己的今天:“9月,開學了,我還在田裡幹活,連去廣州的路費都沒有,後來得益於仲明助學金,讓我度過難關。”畢業後,張富建努力履行當初領取仲明助學金的承諾,連本帶息回捐了助學金。

1998年,畢業後的張富建聯繫了同樣曾經受到仲明助學金幫助的學子,共同建立了“仲明助學網”,並無償交付給仲明助學金管委會使用。

“我希望把我們日後的行動稱作愛心接力,愛心棒已經由‘仲明’給了我們,跑這一棒的是我們所有受助的仲明學子。”張富建說。

保守10年的秘密 持續21年的愛心傳遞(下)

2012年,仲明志願者服務隊正式成立

2011年,他牽頭成立了仲明同學會,多次組織仲明學子捐款數萬元參與助學,每年的仲明助學金頒發儀式,他都帶領歷年受助的學子到現場參與活動,執著地為仲明助學金四處奔波。“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正如張富建所言,這場愛的接力跑沒有終點,只會不斷延續。目前,9664名貧困大學生已經得到仲明助學金的幫助,受助學生返還助學金已超過270萬元。“仲明助學金不僅給予我們物質上的幫助、還有精神上的支持,我們將來學有所成必將回報社會,讓愛薪火相傳。”仲明學子李蘭玉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