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菲沙基因:未來可人工合成任何生命

武漢菲沙基因:未來可人工合成任何生命

已經過去了半個多月,周帆仍不敢相信,她參與完成了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8月2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一項重要成果——Creating a functional single chromosome yeast(人工合成的單條染色體酵母菌)。該成果突破了人們對於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界限的傳統認知,從理論上論證了未來可以人工合成任何生命。

該成果由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生所、武漢菲沙基因信息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菲沙基因”)等合作完成。作為菲沙基因三維基因組負責人,周帆和三位同事的名字出現在這項成果的作者名單中。

菲沙基因成立於2012年,是一家集第三代測序技術服務、三維基因組學技術服務、癌症基因組醫學服務、基因組數據庫搭建等生物信息上下游產業於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去年11月份,公司完成了5000萬元B輪融資,由雅惠精準醫療基金領投。

公司副總經理江舟自信地說,公司核心的“三代測序+三維基因組技術”,已經成為基因組學領域的黃金標準,目前市場上超過8成的測序公司採用二代測序技術,我們從二代測序的一片紅海中跳了出來。

起 步

2012年,國內基因檢測產業就已開始“熱起來”。這一年,陳楠生在武漢創辦了菲沙基因,公司取名於加拿大西蒙菲沙大學校名中的“菲沙”二字。他是這所大學的終身教授。

江舟是菲沙基因創始團隊成員之一。他介紹,公司最初在華中農業大學辦公,兩間不到50平方米的辦公室,環境簡陋,團隊不足10人。

菲沙基因起步期的不少業務來源於華中農業大學。江舟說,這所大學裡有不少教授委託公司對動植物基因進行檢測,我們幫助教授們提供基因測序及生物信息分析服務。

經過兩年的發展後,2014年菲沙基因搬遷到武漢光谷生物城。如今公司已擁有2000多平方米的辦公面積。

在武漢光谷生物城B8棟裡,支點財經記者看到,菲沙基因走廊的牆面上張貼著多位在生命科學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畫像,植物學“怪傑”施萊登、“中國克隆之父”童第周……在畫像下方,菲沙基因用醒目的字體寫著:“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你,不孤獨。和你一起發現!”

走進公司實驗室,看到員工們正低頭從事科研。靠近實驗室的最裡側,兩臺來自美國PacBio(美國太平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第三代基因檢測儀,被“封閉”在恆溫恆溼的房子裡。對於公司而言,這兩臺檢測儀猶如“國寶”熊貓一樣珍貴。

江舟告訴支點財經,公司引進的這兩臺測序儀是中國首批,其售價高達1000萬元。

武漢菲沙基因:未來可人工合成任何生命

轉 型

然而,這麼高端的設備用起來並不“靈光”。

2016年4月,設備從美國運抵公司實驗室。喜之過後,苦惱緊隨而來。

江舟說,全新的基因測序儀如何操作,大家經驗不足。基因檢測數據不能如期完成,導致公司訂單的交付時間被延遲。“甚至設備出現的一些疑難雜症,美國PacBio公司也是在探索中找到解決方案。”

“我們需要攻關測序過程中的一個個問題,僅耗材費就花去了上百萬元。”江舟說。在這期間,銷售團隊還不斷地向客戶解釋第三代基因檢測儀的優勢與精準度。

在公司內部,對是否引進第三代基因測序儀還引發激烈的爭議。2015年,公司原本引進美國Illumina公司二代測序儀,雙方商談已接近尾聲,溝通也非常順暢,就差最後籤合同成交了。

菲沙基因是堅守第二代基因檢測細分領域,還是轉型升級向第三代基因檢測進軍呢?

在2016年之前,國內二代基因檢測市場已是紅海一片,單次的成本價已殺到40元至50元之間。與此同時,三代基因檢測單次的成本約為1.2萬元到1.5萬元不等,到了2017年,費用下降到1800元到2000元左右。

江舟說,雖然三代測序較二代昂貴,但是經過公司技術團隊反覆討論分析,隨著三代測序檢測費用的大幅下降,公司看好三代測序未來的市場前景。

2015年12月,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的一項課題運用了菲沙基因三代基因預測技術,科研成果在國際期刊上發表,受到業界好評。

武漢菲沙基因:未來可人工合成任何生命

突 破

一個更加艱鉅的任務,正考驗著菲沙基因。

周帆回憶,第十三屆國際工業微生物遺傳學大會在武漢召開,菲沙基因結識了中科院上海植生所研究員覃重軍。

大會期間,覃重軍介紹他的團隊正在研究的課題。他們提出了一個大膽想法,將釀酒酵母的16條染色體通過人工改造,逐步融合為1條染色體,用以探索只含1條染色體的釀酒酵母是否能生存、是否能完成有性生殖。

覃重軍介紹,團隊用了4年時間,合成了只有一條染色體的酵母菌,這個新生物命名為SY14。他們希望能構建染色體的三維基因組,並進行測序數據的解讀。

正在向第三代基因測序技術轉型升級的菲沙基因,希望拿下這個項目。但覃重軍提出了嚴格的要求,3個月內要出結果,因為國際上有美國的同行正在展開類似的研究。“大家都在跟時間賽跑,看誰的耐力更好。”

從常規第二代基因檢測看,3個月拿到初步的實驗結果,加上數據分析及解釋,“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2017年初,6個SY14樣本從上海空運到武漢公司。打開用乾冰包裹的樣本,周帆與團隊成員無比興奮。

“這是一項全新的研究,沒有誰知道哪條路是正確的。”周帆說。

周帆向支點財經介紹,在數據分析過程中,如何解釋數據背後的意義,這是團隊吵得最多的。現在回想起來,周帆笑著說,為了找到最佳的路徑,團隊的每一項爭議,都會與覃重軍在上海的團隊及時溝通,大家都在尋找最佳解釋路徑。

“大家常年‘在線’熬夜,經常半夜還開電話會議。”周帆回憶當時的工作場景時說,經過3個多月的努力,公司終於拿到了酵母的三維基因組數據及第三代測序數據及初步的分析結果。

後面還有一段路要走。前期完成對酵母數據的測序後,菲沙基因還要完成酵母的基因組組裝、三維基因結構實驗和分析等工作。

周帆介紹,後期的工作需要運用PacBio技術提供三代測序服務。在她看來,這項工作就是對前期實驗過程是否精準再度做出核實。經過三代測序,結果出來後,嚴謹的實驗數據告訴所有人,染色體果然按預期排列,進一步證實了實驗的準確性。

一切都如期推進。周帆告訴支點財經,公司利用PacBio測序驗證了覃重軍團隊的染色體融合完全符合預期。這表明,天然複雜的生命體系可以通過人工干預變簡約,自然生命的界限可以被人為打破,甚至可以人工創造全新的自然界不存在的生命。

去年10月,覃重軍將這一最新科研成果的論文,投給了《自然》學術期刊。“起初對方沒有回覆,我們還懷疑是不是晚於對手了。”周帆說,今年年初,《自然》雜誌來電告知需要團隊補充數據,“我們才知道還有希望。”

當看到補充的數據清單時,大家都驚訝了。團隊後期還需提交與完善大量的數據。“我們反覆用實驗和分析來驗證,確保文章中每一個字都經得起考驗。”周帆確信地說。

8月2日,論文發表的當日,這一成果被全國各大媒體爭相報道,成為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也是繼原核細菌“人造生命”之後的一個重大突破。

江舟介紹,這篇論文有17位作者,其中第7位到第10位來自菲沙基因,周帆名列第7位,其他三位同事分別是:肖世俊、劉琳、曾筱菲。

“我們現在都不敢相信這一切是真的。”周帆說。

武漢菲沙基因:未來可人工合成任何生命

藍 海

這一研究發現,將在哪些產業領域產生運用前景呢?

江舟以不同領域運用為例指出,用於人類健康研究,可以探究癌細胞中的三維拓撲結構特徵,讓我們瞭解為什麼癌細胞可以實現強勁增長;用於農業方面研究,可以從動物、植物、微生物經濟性入手,研究複雜性狀的基因調控網絡與機制,為農業生物技術的應用指明方向。

覃重軍表示,這次研究發現,讓我們開始對生命現象和規律有了全新的認識,進而人工創造出新的生命。隨著三維基因組與三代測序的普及,基礎生物學發展將迎來新契機。

“這次成果在《自然》上發表,表明三維基因組學的研究前景巨大。”江舟稱,全國的醫院、高校、科研機構資源豐富,測序市場巨大,非常有利於基因檢測行業的發展。

他舉例介紹,全國有數百家企業已經開展基因組學在臨床方向的研發及應用,也有一些成熟的產品獲得國家批准上市,但這僅僅只是開始,隨著基因測序技術的不斷髮展,臨床市場將會越來越大。

資本市場也是動作頻頻。支點財經瞭解到,近一年來,國內基因檢測公司紛紛獲得高額融資,如基因測序應用公司“安諾優達”“諾禾致源”“希望組”等均完成了上億元鉅額融資。

三代基因測序技術正日趨成熟,而菲沙基因已早早搶佔“風口”。

END

記者丨袁二聲 實習生丨何芬

編髮丨吳玲 實習生丨付陳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