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到現在,半數南寧人都來過這裡……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到现在,半数南宁人都来过这里……

從前的鐵匠、彈棉花、修錶行…

這些傳統的老行當

早已逐漸淡出了我們的生活

歲月的年輪中

這些舊時熟悉的景象

成為南寧這座城不可磨滅的記憶

秋天,一個適合懷舊的季節

南哥想追憶一把過往

看看有沒有你熟悉的老行當

彈棉花

彈棉花師傅—胡師傅

“手工彈製出來的棉胎,會讓冬天更暖和”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彈棉花曾經是個紅火的行業,不僅工具特別,而且每當工匠開始工作,附近都可以聽到 “嘭、嘭、嘭”的絃聲。南哥小時候曾經莫名嚮往,尤其想試試那張大弓。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到现在,半数南宁人都来过这里……

在記憶中,總覺棉花胎加工店隨處可見,這次認真去找,才發現真的好少。這家不起眼的棉花胎加工店,位於友愛南路一排低矮的店鋪中,在這裡紮根快20年了。是南哥粉絲安利給南哥的,說家人每年都從這裡做新棉被送人。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到现在,半数南宁人都来过这里……

老闆胡師傅是溫州人,跟妻子從事棉花胎加工已經有小半輩子了。為了讓回頭客找到自己,他幾乎沒有挪過位置。胡師傅是為數不多保留手工拉網絲工藝的棉花匠之一。棉被上的絲線平均間隔1釐米,分佈平均,做工體現著他們的專業。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到现在,半数南宁人都来过这里……

妻子負責絞斷絲線,為了方便,她把手當剪刀,直接絞斷。長年累月,老繭佈滿了雙手,但她卻說:“我們手工拉的網絲結實,質量可靠。”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到现在,半数南宁人都来过这里……

因為彈棉工作需要一直站著,經常彎腰,未到50歲的胡師傅身體已經大不如前了。“錢是賺不完的,再過幾年也準備退休了。”說這話時胡師傅看著鋪子,滿眼無奈。

地址:友愛華東路口(公交站後面)

打鐵

打鐵師傅—歸師傅

“這把刀,我會一直打下去”

“世上活路三行苦,撐船打鐵磨豆腐。”打鐵是一種原始的鍛造工藝,盛行於上世紀八十年代。這種工藝,雖然原始,但很實用,雖然簡單,但並不易學。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到现在,半数南宁人都来过这里……

明秀西路的一家打鐵小鋪,至今仍舊保留著20年前剛開鋪時的格局,青磚砌起的小店面,多年來被煙燻黑的牆,就連打鐵使用的工具,都是最原始的。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到现在,半数南宁人都来过这里……

鐵匠歸師傅一邊擺弄著手中的刀具,一邊說:“現在基本上都是找我加工刀具,那些工廠出來的刀具太厚,不好工作,經過我加工,刀片鋒利,厚度適合。”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到现在,半数南宁人都来过这里……

雖然收入不多,但是也能夠滿足基本的生活所需,歸師傅頗滿足於現狀。他說,平時除了加工道具,他也幫人打菜刀。特別是一些人喜歡過年用新菜刀,一般8月過後到春節前,就有人找上門了。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到现在,半数南宁人都来过这里……

對於曾經紅火的行業,歸師傅也說,在20年前,友愛立交橋下有好幾家打鐵鋪,只有他堅持到了現在。歸師傅的師弟如今也到北海打鐵謀生去了。至於年輕人學打鐵的問題,歸師傅說,“這種工又熱又辛苦,哪裡還有年輕人來學。”

地址:明秀路南寧八中對面的馬路邊

手錶

修表師傅—謝師傅

“以前戴塊手錶,可是非常有面子的事”

上世紀70年代前後,一塊上海手錶要花125元,買一塊南寧手錶廠生產的桂花表則要65元。南阿姆說當年大家的工資一般才三四十塊錢,要攢很久才能買得起一塊手錶,戴出去比現在買個蘋果x還牛。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到现在,半数南宁人都来过这里……

謝伯雄是南寧手錶廠的退休工人。說起當年的工作,他表現得很是自豪:“當時我是帶班師傅,組裝一塊手錶只用40分鐘。很多人都趕不上我。有些動作慢一點的學徒,甚至一個月只能裝二三十塊表。”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到现在,半数南宁人都来过这里……

隨著時代的變遷,時尚元素不斷改變,機械手錶已然從大眾消費品變成了小眾奢侈品。而鐘錶維修這一老行當,也只有為數不多的老師傅在堅守。而且幾十年來的技術革新,讓手錶的功能越來越多,部件越來越多,維修的難度也越來越大了。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到现在,半数南宁人都来过这里……

因為手錶多數零件只有繡花針的針尖大小,謝伯雄用夾子夾起零件裝配時,大氣都不敢喘,似乎一不小心就可能把零件吹跑了。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到现在,半数南宁人都来过这里……

說起年齡問題,謝伯雄師傅拿出自己的免費乘車卡,原來他今年已經72歲,可以享受老人優待了。但修表鋪沒有徒弟接手,所以有人拿表來修時,他還是得親力親為。

地址:長堽路金牛橋市場旁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到现在,半数南宁人都来过这里……

現在手工彈棉花的老手藝

一敲一打出來的自制刀具

漸漸被機械化操作所代替

手錶維修店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

但在這些老師傅看來

一門幹了幾十年的手藝

除了苦於維持的艱難外

更是不捨一門手藝無人傳承

隨著歲月流逝

這些手藝也愈發顯得珍貴

畢竟,這是一段帶不走的歷史和記憶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到现在,半数南宁人都来过这里……

重要通知

微信公眾號系統已經改版,好多小夥伴說找不到南哥了,那就趕緊把南哥置頂吧!這樣就能第一時間收到南哥推送的文章啦!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到现在,半数南宁人都来过这里……

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到現在,半數南寧人都來過這裡……

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到現在,半數南寧人都來過這裡……本文作者

吃太陽的Lucky

朱小媛同學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到现在,半数南宁人都来过这里……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到现在,半数南宁人都来过这里……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到现在,半数南宁人都来过这里……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到现在,半数南宁人都来过这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