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名相魏徵的一支後裔在鶴壁淇縣余莊村繁衍生息

魏徵字玄成,因直言進諫被後人尊稱為“一代名相”。《舊唐書·魏徵傳》中記載,魏徵去世後,李世民心痛不已,“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淇縣橋盟街道辦事處餘莊村,村裡百分之八十的村民姓魏,村民自稱是魏徵後人,600多年前定居在此。

由一個故事找到另一支族人的下落

唐朝名相魏徵的一支後裔在鶴壁淇縣餘莊村繁衍生息


“老幾輩的族人都知道我們是魏徵之後。”3月24日,餘莊村村民魏營隆拿著魏氏族譜說,“家族裡以前有過族譜,後來被毀掉了。其實之前還有一本更老的族譜,那本遺失了。”

在魏氏族人口中,他們是洪武二年(1369年)由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東上莊村遷徙而來。

“我前些年還專程去了一趟東上莊村。”魏營隆近十幾年一直在查找族譜的下落,“村子還在,可惜已經沒有魏姓後人了。”

“當年遷出的一共有3支。一支落戶到了新鄉衛輝南關村,一支落戶到了餘莊村,還有一支就不清楚了。”魏營隆說,老族譜上記載了始祖至當年後人的譜系,老族譜在南關村那支族人手中,可惜被遺失了。

關於下落不明的那一支族人有一個故事。“那支族人想另立祖墳,想把這邊的老祖宗遷過去。這邊兩支當然不同意。他們就把老祖宗‘偷走了’。”魏營隆說,這個故事雖然流傳很久,但沒人考證過。恰恰是這個故事,讓魏營隆意外地找到了那支族人的下落。

“村裡一個本家的親戚在北陽鎮供銷社上班,單位食堂一個名叫魏正德的老職工知道他是餘莊村的人後就告訴他,‘咱們是老本家,我們的老祖宗還是從你們村偷過來的’。”魏營隆知道此事時已是幾年之後,他立即趕往魏正德的老家,也就是新鄉衛輝的宋村。儘管魏正德已經不在了,但從宋村保留的族譜和祖墳墓碑上可以看出兩支族人的確同源,是一起從山西遷來的。

縣誌記載著遷出的一支族人

魏營隆在宋村還有一個意外發現,宋村族人說2011年,有族人從河北來尋親。那一支族人由河北省黃驊市而來,自稱明永樂年間由河南“於臨頭”村遷過去的,2011年重修族譜時,數次到淇縣尋找,始終未能找到“於臨頭”村。

魏營隆找到了《黃驊縣誌》,1990年出版的《黃驊縣誌》第530頁上寫著“魏孫村,據魏姓族譜載,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魏姓由河南淇縣衛輝府於臨頭遷往天津府石鹼灘,至清朝再遷來此立村”。

“‘於臨頭’村就是餘莊村。”魏營隆無法描述當年看到“於臨頭”三個字時的感情。餘莊村在清中期以前並不叫餘莊村,而叫餘流頭村。“當年思德河流經村裡,在村頭分出了一條支流,因此村子就叫餘流頭村。”魏營隆說,“後來嫌念著麻煩就改名叫餘莊村。”

兩支族人有關遷徙過程的傳說也能照上,最讓魏營隆驚喜的是,這支族人完整地保存著一本乾隆時期的族譜。翻閱這本族譜,魏營隆終於找到了本村族人遷徙的路線。

族譜上記載,魏徵是魏姓四十四世先祖。五代十國時期,魏氏六十一世先祖帶著堂號與輩分用字,率同族多人由山東遷至山西澤州。明洪武四年,七十七世先祖應召與近族郭姓、李姓、宋姓共遷至當時的衛輝府,分居於淇縣於臨頭村、汲縣宋村、衛輝南關。

明永樂二年春,因靖難之役後河北地區人口凋零,魏氏七十八世祖又聽從詔令,從淇縣於臨頭村、衛輝宋村、衛輝南關遷出泰權、泰朝、泰臣、泰庭兄弟四人與七十九世聯聖、聯明兄弟兩人至河北滄州地區。最關鍵的證據是輩分用字,30個輩分用字,兩地族人一模一樣。“肇啟唐明運、宏開富貴莊、然廷盛勇冠、華夏呈吉昌、興家祿祺厚、福靈泰聯堂。最後3個字,兩邊的墓碑上都有照應。”魏營隆說。

“可以確定,我們是魏徵的後人,族譜上的堂號是泰聯堂。”魏營隆欣慰地說。目前魏營隆還在研究,本村這支泰聯堂和江浙地區魏徵後人的太廉堂是否是同一支。

“一脊四座神仙廟”

餘莊村先祖落戶這裡後還發生過一件趣事。村民魏增傑告訴記者,當年有一次發大水,從上游衝來了一塊造型奇特的石頭,一個族人說要是以後你保佑我順順利利,我就給你建座廟。因為後來風調雨順,所以族人就修了一座小廟。

如今,在餘莊村大街西頭的十字路口還能見到這座小廟。小廟長約一米,寬約半米,高近一米,五脊四坡,四條垂脊上有四個吞獸。吞獸雖然已經破損,但仍能看出雕工非凡。最奇特的是,小廟四面開門,正中央一座雕塑四面刻神像,每個神像正對一扇門。

“原來中間的神像是浮雕,更好看,二三十年前被人偷走了,現在的是後來做的。”村民告訴記者,他們後來給小廟蓋了個亭子並加上了圍牆和大門,大門上的對聯寫著“二柏一石四尊神,一脊四座神仙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