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市「社羣已死」:假信仰+僞共識賭徒聚集地清場

共識、信仰以及對“一夜暴富”的幻想將一群原本互不相識的人集合在一個社群裡。這些人中有的已成為項目投資者,有的是潛在投資者,剩下的多為羊毛黨。社群建設投入多的項目方約有20萬“用戶”,也就是400個社群,成本大概在200萬,運營較差的用戶有幾千、上萬不等。社群人數已成為一些資方判斷一個項目是否可投的重要標準之一。今年行情不斷下行,投資者們紛紛離場,不再發言。社群裡的聊天交流變成了群主和發廣告者在鬥智鬥勇。

項目方建的用戶(投資者)社群在區塊鏈項目野蠻生長之下誕生。初期靠空投、“百倍幣”、“千倍幣”吸引投資者進入。這種並不是靠興趣和真實價值聚集的用戶群,最初的形成方式或許就已註定他們會在短時間內歸於沉寂。

行情何時回暖依然無人知曉,但社群已死正在變成事實。這些只有群主、官方工作人員在瘋狂互動的社群是否還能搶救一下?運營者們是乾等行情到來,還是行動起來,探索新的方式挽救一把?

注:本文內容主要來自QBD記者採訪和網絡公開信息,論據難免偏頗,不存在刻意誤導。

社群建設是項目方必不可少的操作

遠古時候,人類的祖先為了生存,以群體的形式集結在一起與其他動物、自然災害等抗爭。後來,人類基於血緣、族群等關係集結成了部落、國家。

區塊鏈生態與部落、國家在組織形態上較為相似。在區塊鏈生態中,互聯網是土壤,通證是法幣、共識是法律、公鏈是王國。在“王國”裡,每個人(節點)都可以參與不同的工作,共享這個生態帶來的價值回報。

與現實世界不同的是,每個節點的工作量、工作內容都被代碼化,由代碼來統計各節點的貢獻,分配利益。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通過機器來構建,人與人之間的協作關係也被機器重構。

建設一個這樣的“王國”需要消耗大量的時間、人力和財力。一條公鏈從立項到主網上線,通常要經歷一年左右的時間。時間越長,不確定性就會越多。比如團隊人員變動、落地場景尚未被驗證、技術攻堅遇難題、數字貨幣漲跌波動大等。這其中出現任何一條都有可能影響到一個區塊鏈項目的正常推進。

加之行業誕生初期泡沫大,人力物力成本高,行業魚龍混雜,風險不斷攀升。這讓項目的推進成本變得更高,僅區塊鏈媒體行業就曾有記者月薪就高達5萬~6萬者。所以大多數區塊鏈項目啟動初期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募資。

去年9月4日之前,項目方可以靠發幣融資。出於躲避監管、方便管理等原因,項目方在私募時把投資者以及項目的其他支持者拉倒一個群裡。有從業人士曾表示,“早期知道他們的操作流程,但是投不了,你不在項目方的群裡不知道人傢什麼時候私募,有錢無處投。”原本開放、包容的區塊鏈核心思想在社群誕生時已開始變得封閉。

為了私募和積累基礎用戶,社群建設成為了項目方必不可少的操作。

去年“9.4”央行聯合七部委叫停ICO,項目方將主要融資渠道轉向機構投資者。儘管如此,社群人數依然成為資方是否投資的重要標準之一。原因一方面是社群建設的好意味著項目將來有一定的基礎用戶,有益於項目落地。另一方面,資方進場後有人接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證資方利益。

行情下行,社群已死

李萬勝於去年10月正式啟動了NBS項目。那時正是資本正瘋狂進場的時候,泛城資本陳偉星甚至稱自己不看白皮書,許多項目都是盲投。但李萬勝見了一圈投資人後均被否了。他回憶,當時資方反饋的信息是項目和落地場景都很有價值,但是現在的社群基礎不夠,我們暫時不投。

但他始終認為,應當等應用落地後,再來做用戶。“現在項目方社群用戶大部分都懷有賭徒心態,賭徒的社群不需要建設,有利他們就來,無利他們就走。”李萬勝認為,“他今天成為你社區一員,明天如果沒有拉到100倍你就是的敵人。”時至今日,他們依然未建群,目前兩個社群用戶總數不到1000。

在區塊鏈項目方的社群中,除去普通投資者外,剩下的就是羊毛黨。他們平時通常潛在群裡連表情包都懶得發,等項目方空投結束後,領完獎勵揮一揮衣袖,加一波人後轉身離開,不帶走一片雲彩。

“進群不說話的都是有目的的。” 社群建設從業者李傑(化名)稱。

李傑瞭解,一個群裡大概有80%都是羊毛黨,普通投資者最多20%。隨著時間的推移真實用戶數量會上升,中間有一個共識的過程,即新拉進群的普通用戶在熟悉一段時間後會認可項目。

羊毛黨中有的單兵作戰,有的團隊作戰。他們通過拉人、轉發、簽到等方式參與項目的“建設”,換取項目方的獎勵。

另一名從事社群建設的楊巍(化名)瞭解到,一般普通個人做的好的一天可以有100元左右的收入。團隊作戰的團長能多拿點,有人帶著幾千上萬人,一天能賺上千元。

項目方為羊毛黨付出的成本也是極高的。

據李傑瞭解,做一個20萬人的社群,成本沒有200萬拿不下來。

除羊毛黨外,一般社群裡還存在幾個廣告黨。他們進群后就會甩出一段推廣文案。經常讓群管理員頭疼不已,看見後有的警告一下,有的不警告直接踢出群聊。

今年以來,數字貨幣行情一直再跌,普通投資者們已紛紛離場,羊毛黨做完任務後撤離,群裡最為活躍的就剩廣告黨。廣告黨被踢完後,時至今日,群裡能看到的就是每天項目方的推廣文案。

分類運營或許是新出路

社群不再活躍,已成為許多項目方目前難以應對的問題。是死守等待行情上漲,還是探索新的方式,激發用戶的積極性,參與到項目的推進中來。但對於後者,目前項目方大多毫無頭緒。

有的採取的辦法是找兼職託來活躍社群。他們採取的辦法往往是兩個人或多個人管理一個社群,負責在群裡推送官方的文案,將社群用戶的問題反饋官方解決。但這種辦法往往只剩工作人員在瘋狂對話。

區塊鏈從業者王欣(化名)欣稱,幣圈社群無可救藥,他們都是基於假信仰+偽共識+利益而集結在一起的。那不叫社群或社區,只能叫投資人俱樂部或者說持幣會、“TOKEN天使團”、“項目資金籌委會”。

這顯然經不起行情下行的考驗。他認為,項目方是否需要建社群,要看項目的定位。如果是技術型的項目,自然是重點放在產品上,如果是運營型的項目,自然是要運營用戶,同時也得向其他行業學習如何與用戶互動。

用戶在社群裡可能是股東角色、消費者角色、監督者角色、基於共識參與勞動的角色、享受服務的會員角色。項目方可根據不同的角色將不同的用戶放在一起,便於做針對性的內容輸出。

區塊鏈的鼻祖比特幣誕生時,創始人中本聰只是通過郵件與部分參與者溝通,至今無人知曉他的真實身份,項目方、社群更是無從談起。

社群已死或許並非行情下行的問題。區塊鏈項目方的用戶社群是否需要投入建設,以及建成後如何運營?或許還需要項目方不斷試錯,經過時間的檢驗才能給出答案。

【更多區塊鏈,更多數字貨幣行情分析,可以訪問--石小猴財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