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

時間的車輪轉得好快,轉眼之間又到了重陽節,每到重陽節便會想起熟悉的那兩首詩,

一首是毛主席的《採桑子》,“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廖廓江天萬里霜。”

另一首便是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

重陽節是農曆的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漢中葉以後的儒家陰陽觀,有六陰九陽。九是陽數,固重九亦叫“重陽”。

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重陽節又被定為老人節。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

重陽節是中國的重要節日,也有著美麗的神話傳說,南朝梁人吳均之《續齊諧記》就曾記載,說是東漢時,汝南縣裡有一個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發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東南山拜師學藝,仙人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學苦練。一日,費長房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來,你可以回去除害。”並且給了他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他家鄉父老登高避禍。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分給大家隨身帶上,魔則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鬥,最後殺死了瘟魔。 汝河兩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故事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

農曆九月,丹桂飄香,秋高氣爽,在重陽節,民間有很多習俗,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放紙鶴的習俗,可見人們對這個節日的重視和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在外的遊子無不希望團圓,但相逢總是短暫,更多的人也只能是發出“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祈願。

每個人都希望能長長久久地和自己的親人朋友生活在一起,可生活有太多的無奈和奔波,也有太多的思念和悵然,所以在每逢佳節的時候,才會更加想念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也才會發出“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感慨。

又到了重陽節,遠在他鄉的人,不妨給自己的家人打個電話,去爬一下山,去振奮一下自己疲憊的精神, 去努力過好自己的生活,因為“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