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西周及战国时期的教育传承——左右天下的大儒!

西周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制约,在加之奴隶主的管理需要,书籍全部由官员掌握,而民间没有,所以在这个阶段叫做——学在官府。

这个时候的教育的内容指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重视文化的传承,也重视技能的运用;同时注重礼仪和内心的修养。总之这个阶段的教育特色是在一定制度下注重个性的发展。

盘点西周及战国时期的教育传承——左右天下的大儒!

到了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各个学派都在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其中最多的就是对教育的看法。

首先是儒家圣人孔子,孔子先是编订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其次创办了私学,认为“性相近,习相远”。言下之意就是说,人的本性没有差别,只是由于后天环境的影响,才造成人发展的区别。主张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结合、进行道德教育。

这一点在现在来看都是很有科学性的,因为他肯定了人无高低贵贱之分,打破了血统论、天赋论之类的东西,并且强调了教育的重用性。

接下来是孟子,孔子时候,儒家分为八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以孟子为代表的思孟学派。孟子讲人人都是善良的、有恻隐之心、是非之心,即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并且这是人所特有的。

但同时又认为光有四个善端还不够,还需要扩充,达到完善的境界,就可以成为圣人;而在成为圣人的途径中,有的人受环境的影响,善端遭到破坏,就会成为小人。

所以在生活的苟且中,经过百般打击,你要选择做好人还是小人呢?

盘点西周及战国时期的教育传承——左右天下的大儒!

同时,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建立中国长久以来的长幼、尊卑以孝缔结的血缘宗法体制。最后认为人要做大丈夫,有浩然之气。感受一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荀子也是一位儒学大师,可以说是春秋战国思想理论的总结者。他提出“性恶论”,认为人生来好利,为争夺利益就产生暴力;但是人的恶是可以改变的,在经过后期的纠正与培养下,人经过内省,就可以成为一个好人。

接着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大儒。儒者分为——俗儒、雅儒、大儒。大儒便是能知类通达、博古通今,不仅能知识广博,还能从已知推未知。在《白鹿原》的朱先生就是当代大儒的标杆。

盘点西周及战国时期的教育传承——左右天下的大儒!

最后一位是墨子。墨家与儒家对立,墨家最出名的主张莫过于兼爱天下,以培养兼士为目的,并提出三个标准: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教育的内容包括科学技术、思维能力、政治道德以及文学教育。

所以当墨家学派的创立后,就拉开了百家争鸣的序幕。

新手创作着实不易,欢迎转载、评论,聊聊历史,品品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