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韻永陽」(2)老城印跡可尋得,記憶可以喚醒

「古韵永阳」(2)老城印迹可寻得,记忆可以唤醒

縣治

永泰崇山峻嶺,舊時道路險阻。然境內幅員遼闊:林木茂盛,溪澗遍佈;氣候溫和,土地肥沃;遠離戰亂,寧靜祥和。是一片宜居安居的樂土。

遠古年代,人類就已涉足這片土地。考古發現,大樟溪兩岸,有新石器時期古人類活動遺址20餘處。

戰國時期,因民族融合居住於此的閩越族,是永泰的原住民。永嘉之亂,衣冠南渡,八姓入閩,部分移民遷入永泰。唐末北方戰亂,公元855年,王審知入閩,帶領大批中原居民南遷,永泰迎來又一移民潮,人口驟增。

唐初,置永泰鎮,設治大樟。

唐永泰二年(766),福建節度使李承昭分割侯官西鄉和尤溪東鄉,以年號作為縣名,設置永泰縣,隸屬福州。北宋崇寧元年,避宋哲宗陵諱,改名永福縣。因與廣西省永福縣同名,民國三年(1914),複名永泰縣。雅稱永陽,簡稱永;1964年,因境內多香樟樹,簡稱樟。

永泰立縣之始,縣治便設在登高山麓,即現政府機關所在地。自宋初建公署,雖數度焚燬重建,至明萬曆年間,縣署已頗具規模。縣衙前大門建有譙樓,縣署內曾有紫薇堂、敕書樓、自公齋、虛心堂、戴星樓、思政軒、讀書軒、學愛堂、美錦堂、浮香室、野意亭、絜矩齋、桂林亭、無訟齋,等等。

曾經的樓臺亭榭,俱已消失。唯縣署後院那兩棵樟樹,枝繁葉茂,安然佇立,述說著千年古邑的輝煌與滄桑。

「古韵永阳」(2)老城印迹可寻得,记忆可以唤醒
「古韵永阳」(2)老城印迹可寻得,记忆可以唤醒「古韵永阳」(2)老城印迹可寻得,记忆可以唤醒

城郭

永泰山遠地偏,先民借山而居,偏安一隅,宋元之前,少有兵痞盜匪滋擾,並無城郭。明中葉起,吏治腐敗,社會動盪,倭患頻仍,盜賊峰起,世道不再太平。

明嘉靖三年,知縣何謙始築城垣,逾年而成。“石基土墉,高一丈五,厚丈許,週六百九十二丈有奇(約2.3公里)。為門四,而樓其上,各三間。”(《永泰縣誌》)三十八年,倭寇陷城,燒殺搶掠,城毀。其後知縣武瀛、陳克侯分別重修。萬曆十七年,縣內箐客會盟作亂,知縣陳思謨見東北城垣建在山坳,城外山高於城牆,可窺城內虛實,將部分城牆移跨山頂,改土牆為磚牆。城門仍為4個,東門“永泰”,西門“平西”,南門“雙清”,北門“瞻京”。南門與西門間,另建有一水門。

有清一朝,歷任知縣相繼修葺城垣。乾隆二十六年,知縣王綱再增城牆長十五丈,改城門上石刻,東南西北四城門易名為:“朝陽”、“長庚”、“迎薰”、“拱辰”,水門稱作“通濟”。

清末民初,城垣開始頹敗。至20世紀50年代末,基石牆磚拆毀殆盡,用於鋪路築牆,城垣最終消失,蕩然無存。

永泰縣城不大,然依山面水,前有護城河,後側城垣盤山蜿蜒,曾經的城樓,宏偉壯觀。

「古韵永阳」(2)老城印迹可寻得,记忆可以唤醒「古韵永阳」(2)老城印迹可寻得,记忆可以唤醒

城市

從萬曆版縣誌一張簡陋縣城地圖看,永泰縣城就像擱置在萬山中的巨大山水盆景,高高的城牆將小城圍在其中。城在山中,水在城中,山水交融。城中鸚峰,古松蒼蒼,有流泉蜿蜒而下,聚於景行書院前的水池。

歷經四百多年曆史風雲,古城已不復存在。但從曾經的地名,如東門、南門、西門、北門等,以及保留完整的老街巷:后街、虹井街、登高路、新安巷、上馬巷、古井巷、老蛇弄……仍可尋得老城印跡,老城的記憶

「古韵永阳」(2)老城印迹可寻得,记忆可以唤醒「古韵永阳」(2)老城印迹可寻得,记忆可以唤醒

撰文:戴雲飛 郭永仙

攝影:張培奮 葉俊忠 陳禮信 鄢朝輝 黃文浩

老照片:蔣濱建 吳拱成

永泰莊寨,老家的愛。

家鄉在等我,我們一起回家吧!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古韵永阳」(2)老城印迹可寻得,记忆可以唤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