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天真了,政策不能「解救」網際網路醫療


別天真了,政策不能“解救”互聯網醫療

圖片來自“123rf.com.cn”

近日,國家衛健委對於互聯網診療相關監管的出臺為行業歸置好了各個玩家的“座位”,明確了服務方的職責和定位,媒體、創業公司以及投資方以壓倒性優勢對行業前景唱好。支持聲音包括“大風口要來了!”、“這是創新又‘接地氣’的準則規範”、“互聯網醫療新的時代到來”……

監管新規發佈前,互聯網醫療企業主導的互聯網醫院等線上服務模式早已被廣泛實踐,但礙於政策的不明晰,這些玩家一直走得不太順利,而此次通知的發佈,似乎讓他們看見了“黑洞”裡的曙光。

然而,互聯網醫療企業要把政策監管與“救世主”畫上等號,可真是太天真了;摸不著發展方向的創業者們想要因為一紙批文就獲得重生,更是“too simple”。在患者教育和服務方革命未完成的前提下,政策對於互聯網醫療行業的作用或許只夠“一盆雞血”了。

政策是基石,但它並不能“解救”互聯網醫療

這一撥監管政策的集中發佈,看似對互聯網醫療大盤子裡的創業公司業務前景釋放了利好消息,但實際上,在醫療機構和社會企業之間,管理辦法的“天平”是偏向公立醫院的。

首先,不論是互聯網診療、互聯網醫院還是在線問診,這一類醫療服務的主體都立足在公立醫院。起碼目前,脫離公立醫院體制外進行線上醫療服務這一模式還沒有成為主流。也就是說,社會企業在其中的服務作用在醫院端。

其次,此次發佈的《互聯網醫院管理辦法(試行)》中明確提出,互聯網醫院必須依託實體醫院建立,且在其中執業的醫生必須具有3年以上獨立臨床工作經驗。而所謂遠程問診這一形式,在此前也早有規定必須為“醫院與醫院”之間的活動,醫院與患者之間禁止進行DTC的在線首診行為。那麼若其中產生資金收益,公立醫院及其中的醫生應該是首要獲得者。

這麼看來,由於扶持了公立醫院的主體地位,新規的發佈在很大程度上擠壓了互聯網醫療企業的盈利空間。

醫療諮詢機構Latitude Health也曾發文指出,所有互聯網醫療的相關舉措只能成為大醫院擴張的工具,對於互聯網醫療企業甚至是不利的。

國家的政策紅線規定了線上醫療服務資金流向朝著公立醫院,而國內大部分互聯網醫療企業都是以“運營能力”見長,通常沒有打入公立醫院的“內部”,這就決定了企業方和非公醫療機構註定無法和公立醫院搶食蛋糕。這一點,大家都心知肚明,因此也有不少互聯網醫療企業開始向診前和診後環節轉向發力,主攻技術實力或是開啟健康管理業務。

但這樣,真能行嗎?

補不齊兩大短板,流量再大也是徒勞

公立醫院與互聯網醫療企業的一大共性在於,兩者都具有海量的患者/用戶流量,這些構成了其提供醫療服務的基礎。直至今年,還有不少企業拿“流量數”鼓吹業務能力,但他們忽略的是,如果無法完成患者教育和滿足用戶個性化服務需求,流量再大也無法從流量經濟中成功變現。

在我國數百年的思維定式裡,是小病“百度”,大病手術,這也意味著只要不涉及到真實的“病”,老百姓大多選擇自行管理。這其中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老百姓認為醫療服務”不值錢“,只願意為開藥、手術等行為付費,這也是互聯網醫療早期“輕問診”在中國難以跑動起來的原因之一。

需求方巨大的“教育”成本成了令這幾年互聯網醫療企業苦惱的問題。典型如不久前上市“平安好醫生”,其2018年上半年營銷費用就達到4.72億元,佔總收入42%,總體業績仍然虧損。

互聯網醫療企業正用鉅額的營銷費用作為需求方的教育成本,儘管遠程會診、互聯網診療、HMO等新型模式在美國已經有過先行者的諸多案例,但由於以往醫患關係長期扭曲、醫患信任度難以建立等原因,這一理念在中國的落地十分困難,而這也不僅僅是一紙政策和通知能夠扭轉的,更別提在醫療服務互聯網化之後,要建立醫患交流的信任有多難。

很遺憾,我國互聯網用戶已經達8億,互聯網醫療的患者教育仍然沒有完成。這不僅歸咎於醫療資源分佈不均衡的現狀,也受到我國長期以來“以藥養醫”的狀態和擾亂市場秩序的“醫療黃牛”的影響。

更加遺憾的是,互聯網這一媒介把中國用戶“養刁”了。程式化、無趣的服務形式根本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大多數人也不接受乃至抗拒生搬硬套的“被人管”。換句話說,用戶們需要個性化的醫療服務。這其中,全科醫生團隊以及商業保險公司就處於十分重要的位置。

此前,我國的醫療產業發展並未實現這塊短板的“拔高”。截至2017年年底,國內培訓合格的全科醫生僅25.3萬人,而全科醫生需要經過5年大學教育加3年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的“磨鍊”才有資格上崗,巨大的人才缺口讓用戶的診前環節處於空置狀態。

就診後環節來看,包括平安好醫生、微醫、醫聯等等在內互聯網醫療企業早已有嘗試與保險公司合作打造單病種HMO管理和定製健康險種等模式,但從各家的業務收入結構來看,這一模式的推行還不是那麼順利。

一方面,我國商保公司目前還無法掌握對醫療服務方的話語權,尤其老齡化導致的慢病管理負擔大比例壓在基礎醫療保險身上;另一方面,“為服務付費而非藥品”這一理念仍未打通,蜂擁學習“凱撒模式”的新型醫療服務格局,卻未摸清中國醫療產業發展特色和規律,難免不會摔跟頭。

在億歐大健康看來,政策的放開給互聯網醫療培育了創新土壤,互聯網醫療的爆發遠遠沒有達到高峰。但如果不通過解決需求方和服務方的短板,互聯網醫療未來要載的跟頭還不少,這時候再多創新也是“海市蜃樓”,無法避免釀成被政策再度帶上鐐銬的慘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