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威奪占東京後爲何不稱尊?擔心劉氏匡扶漢室還是怕契丹趁火打劫

本文是契丹往事番外篇系列第123篇

續:《 》

乾祐三年(公元950年)11月23日清晨,後漢侍衛步軍都指揮使(近衛軍步兵總司令)王殷與護聖左廂都指揮使(近衛軍護聖營左翼總司令)郭崇威趕到郭府面謁郭威,稟告道:“諸軍夜來大肆‘洗城’,汴京百姓備受荼毒,許多官員之家也被劫掠一空。吏部侍郎張允、前義成節度使白再榮已罹難而死。倘若不立即停止,至多到今晚,整個汴京將會成為空城一座。請郭公火速下令,約束眾軍!”

郭威沉吟道:“我曾許諾剽掠一旬,僅僅一天就食言而肥,隨我入京的弟兄們將視我為何等之人?”

王殷急道:“如此下去,汴京乃至舉國士民又會怎麼看您?”

郭威奪佔東京後為何不稱尊?擔心劉氏匡扶漢室還是怕契丹趁火打劫

郭威心有所動,遂傳令諸將各自收攏部署,終止“洗城”。不遵號令,就地明正典刑。命令頒佈後,直到黃昏,汴京四城才逐漸恢復秩序。

最後時刻扈從隱帝劉承祐的大臣下落相繼明瞭。司空、權樞密使(三公之一,代理國防部長)蘇逢吉與被枉殺的原侍衛親軍都指揮使(近衛軍總司令)史宏肇宿怨頗深,鄴都北軍“兵諫”的主要訴求正是替楊邠、史宏肇等人鳴冤,蘇逢吉心知不免,自殺殉主。

王府夜宴中的關鍵人物之一內客省使(內廷接待辦公室主任)閻晉卿本未參與謀殺,但他在“永福殿事變”後升為侍衛馬軍都指揮使(近衛軍騎兵總司令),從中受益。他擔心郭威清算,隱帝被弒後,也自殺身亡。

戰前誇說要生擒郭威的樞密承旨(國防部辦公廳主任)聶文進被亂軍殺死。

司徒(三公之一)竇貞固、左僕射(正任宰相)蘇禹珪由趙村逃回汴京,他倆於事無涉,郭威遣使撫慰,令其繼續履職。

劉承祐的屍身已然運抵城中,郭威吩咐盛以棺槨,停靈西宮。

他的副手、宣徽南院使(大內總管)王峻全家也被隱帝下詔屠滅,憤恨不已,向郭威提議,劉承祐的喪事降級簡辦,參照曹魏一朝曹髦以高貴鄉公下葬的成例,依公爵規格即可。

按郭威本心,恨不能開棺鞭屍三百,但撒土迷眼,必須以此後的大事為重。他鄭重拒絕:“事起倉促,我不能衛護陛下週全已屬死罪!皇帝身後豈能再行貶謫?何況改以高貴鄉公之例,將我置於何地,司馬昭麼?”

王峻自知失言,默然而退。

郭威奪佔東京後為何不稱尊?擔心劉氏匡扶漢室還是怕契丹趁火打劫

安頓已畢,郭威率諸將入宮。名義上的百官之長、太師馮道已率在朝官員於宮門外迎候郭威。

郭威還像從前一樣,疾步走到近前,躬身施禮。馮道大喇喇地受了他一禮,如同慰勞下屬般徐徐說道:“郭侍中遠來不易,著實辛苦!”

郭威眼中隱約閃過一線殺機,剎那又消失不見。他恭謹地請馮道帶文官列班於左,自己同一幹武將站立在右,等待晉謁太后。

入宮前,郭威已有成算。隱帝輕浮,不得人心,可劉氏宗親各據重鎮,高祖劉知遠的弟弟劉崇任河東節度使,守龍興之所;劉信封忠武軍節度使,為汴京輔翼;又有異父弟弟慕容彥超經營兗州、為泰寧軍節度使;養子(實際是侄子,劉崇之子)劉贇坐鎮徐州、為武寧軍節度使。

如果貿然行事,四鎮諸侯同時舉兵,以“匡復漢室”為號召,必然四下雲集響應。契丹虎伺在側,乘機揮戈南下,中原又要喪於胡虜之手!因此代漢稱帝,只能緩圖,不可燥進。如今京師已在掌中,國內精兵三有其二,假以時日,不怕天下不姓郭!

郭威遙見馮道和百官佇立相迎,滿心以為他們會擁戴他建號登極。誰知滑頭如馮道,這次竟冥頑不靈!郭威雖無意立馬稱尊,卻也大失所望,所以心頭火起,頓起殺意。不過,他久歷戎行、迭經驟變,正所謂“胸有激雷面如平湖”之人,轉眼便恢復如常。

郭威奪佔東京後為何不稱尊?擔心劉氏匡扶漢室還是怕契丹趁火打劫

郭威入見太后垂淚請罪,並稱“國不可一日無君,請太后降旨,指定先帝血胤為嗣皇帝。”

李太后隨高祖劉知遠肇建大業,並非惘然無知的深宮婦人,但論心機,怎能及得上郭威的萬一?

郭威將兵犯闕,已是大逆,皇帝又因之遇弒,不臣之心昭然若揭。她只看到郭威敦請劉氏入繼大統,以為他沉冤莫白才出此下策,不失為伊、霍之臣。於是降詔:“劉崇、劉信、劉贇和劉承勳等四人,不是先帝的親弟弟就是親兒子,請諸位大臣在這四位中公推賢能吧!”(待續)

延伸閱讀:《 》

參考書目: 歐陽修《新五代史》 司馬光等《資治通鑑》 薛居正等《舊五代史》 陶嶽《五代史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