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末代皇帝被弒,入京兵諫的郭威捶胸慟哭:「此乃老臣之罪!」

本文是契丹往事番外篇系列第122篇

續:《 》

乾祐三年(公元950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清晨,北軍探馬走報郭威:七里店南軍大寨中天子旌旗仍在獵獵飄揚。

郭威尚未找到妥善處理隱帝劉承祐的妙策,鄴都軍將雖俯首聽令,可謀逆之語畢竟無法在人前明言,親密如“文膽”魏仁浦也只能心照。

頭一天,他急召永寧公主駙馬宋延渥迎駕,明示謹執臣禮,暗含嫁禍之心。宋延渥識機,不入彀中。而今,皇帝所在已明,無動於衷於理有虧,郭威只得命駕前往,見機而作。

離南軍大寨一箭之遙,郭威見寨前毫無戒備,鹿角盪開,拒馬傾圻。他早知北軍建制全失,仍不願親身犯險,側眼望向身邊的王峻。王峻略一招手,百餘名驍騎拔刀出鞘,越眾而出,衝入寨內。片刻後,一騎出寨悄聲向王峻稟道:空無一人。

後漢末代皇帝被弒,入京兵諫的郭威捶胸慟哭:“此乃老臣之罪!”

萬眾矚目中,後漢侍中、樞密使郭威摘去頭盔,滾鞍下馬,步行走近寨門,跪下朗聲奏道:“陛下,臣郭威接駕來遲,請陛下恕罪!”

寨內了無人聲,郭威再奏一遍,又恭敬地等了半晌,暗忖戲碼已足,方才起身入寨。

劉承祐何曾受過如此苦楚?昨天他駐馬高阜之上,北軍旗鼓還沒看清,南軍便一觸即潰,包括皇叔慕容彥超在內的大小將領轉眼星散。他打馬回京又被亂兵爭道,只能撤回大寨中。

是夜供饋俱缺,君臣驚疑難定,不勝酷寒,勉強挨至天光,即啟駕還宮。

等看到汴京玄化門(舊酸棗門)城堞,劉承祐心下稍安,命侍衛到城下傳諭開城。接替開封尹侯益留守城中的前平盧節度使劉銖遙遙望見來人不過數十,哪裡相信是御駕親至!

他在城頭冷笑道:“天子?扈從儀仗何在?”侍衛正待解釋,劉銖料定是潰兵聒噪,令守城士兵放箭。

劉承祐一行見城頭萬箭齊發,以為汴京守軍也已倒戈,驚得面如土色,只好撥轉馬頭,狼狽逃回來路。

不到五里,迎面塵頭大作,北軍旗幟又現。劉承祐等人慌不擇路,逶迤奔入京郊趙村。

郭威進入七里店大寨後,調博州刺史李榮、護聖指揮使樊愛能各帶本部人馬搜尋聖駕。臨行前,魏仁浦面授機宜,李榮、樊愛能唯唯而去。稍事休整,大軍隨郭威繼續南行入京。

皇帝行蹤何在,北軍士兵漠不關心。一聽入京,個個抖擻精神,上路攢行。郭老令公答應俺們在東京城剽掠一旬的,俺們都等不及了!

午時,李榮差人飛馬來報:皇帝於趙村為近臣翰林茶酒使(內廷飲食服務部主任)郭允明所弒!

眾人面面相覷時,郭威跌落馬下,捶胸號哭:“陛下,陛下!這全是老臣的罪過啊!”

諸將紛紛下馬,將他扶起,切齒道:“奸佞小人先矇蔽聖主,陷害忠良;後裹挾聖駕,妄動刀兵;陛下蒙塵之際,竟然暴起弒主,罪不容赦,並非郭公之過。郭公暫收悲聲,請部署兵馬緝拿兇手,為陛下復仇!”

郭威含淚哽咽道:“幼主殯天,老夫方寸已亂,全憑各位兄弟安排!”王峻另遣侍衛步軍都指揮使(近衛軍步兵總司令)王殷率千餘鐵騎前往趙村。

後漢末代皇帝被弒,入京兵諫的郭威捶胸慟哭:“此乃老臣之罪!”

大軍不停,不久也到了玄化門外。劉銖以不變應萬變,奉送郭威一陣箭雨。

郭威大怒,正欲攻城。忽然又有探馬來報,迎春門(舊曹門)洞開,前侍衛親軍都指揮使(近衛軍總司令)史弘肇舊部派人來迎,請您入城。

北軍本月十五日整軍南進,由五百里外的鄴都星夜兼程,短短四天就到達汴京郊野。雖說連日未經硬仗,也是人困馬乏,一旦攻城必有死傷。自迎春門入城,不過多走二十里。死了張屠戶,不吃混毛豬,汴京豈止一扇玄化門,進城後再同劉銖算賬不遲!

大軍折而往西。王殷從趙村驟馬趕回,證實劉承祐屍身驗明,已用薄棺裝殮。刺王殺駕“的確”是郭允明所為,他隨後“畏罪自殺”。

郭威一時如釋重負,悲欣交集,匆忙間無暇細思。順暢入城後,他指派曹州防禦使何福進領兵守衛皇宮明德門,不許外人擅入。餘事交予王峻、王殷料理,隨即返回京中舊邸,閉門不出。

孟夏時分,郭威離京,府中尚有續絃吳國夫人張氏、養子媳郭榮夫人彭城縣君劉氏,兩位幼子青哥(郭侗。郭家被滅門時,郭威留在汴京的子、孫都在童稚間,只有乳名,大名均為郭威受禪後頒賜)、意哥(郭信),三位幼孫宜哥(郭宗誼)、成哥(郭宗誠)、閒哥(郭宗諴)以及侄子郭守筠、郭奉超、定哥(郭遜)等。

半載後歸來,伉儷舉案、兒孫雍熙再不復得。有心奠酒設祭,無力澆愁狂歌。一彎冷月下,唯餘數截斷垣移影,滿庭枯草搖黃,血痕宛在,傷魂已颺。

後漢末代皇帝被弒,入京兵諫的郭威捶胸慟哭:“此乃老臣之罪!”

府內寂寂無聲,城中卻是火光燭天,四下裡都傳來哭嚎哀吟,北軍將士正在恣意燒殺。

郭威默然而坐,不為所動。這滿城百姓,就為我的愛妻稚子殉葬吧!(待續)

延伸閱讀:《 》

參考書目: 歐陽修《新五代史》 司馬光等《資治通鑑》 薛居正等《舊五代史》 陶嶽《五代史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