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空前繁榮?宋朝與西漢經濟的背後,帶給我們哪些啓示?

~點上方關注我,好文章送上門~

經濟空前繁榮?宋朝與西漢經濟的背後,帶給我們哪些啟示?

常言道,歷史是一面鏡子,閱讀經濟歷史,能讓我們更理性地看待當下。所以今天來聊聊關於兩宋經濟繁榮的個人看法。

歷史上,兩宋無疑是最富有的朝代,人盡皆知。

但論及世界範圍的富有程度,並沒有一個令人信服的數字。簡單對比來說,有文獻說,兩宋巔峰的平均GDP,達到了當時世界總GDP的60%,也有的說達到了80%。排名第二的唐朝,這個數據大概在58%左右,“文景之治”的漢朝在26%。

無論如何,兩宋的經濟巔峰都是令人震撼的。由於當下思潮偏向呼喚“文景之治”,那麼我們從一些重要的方面來對比兩宋時期和西漢“文景之治”時期的經濟情況。

政治經濟體制:民主&集權

西漢“文景之治”時期,一直到竇太后在位時,奉行“黃老之術”,對民間提倡無為而治。

當時任由民間經濟自我運行和發展,做到了歷史上罕見的“小政府”狀態。政府結構較為簡單,官員人數在歷史上看也是較少的時期。

這個時期,政府很少干預民間事務,民間自我發展的空間非常寬鬆。但是“文景之治”時期依然經歷了“七國之亂”等內亂,雖然是“小政府”,政權上也依然形成了中央集權。

政治制度上,反觀宋朝,是公認歷史上官員占人口比例最高,政府結構十分複雜的朝代。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在親信的支持下“陳橋兵變”,通過禪讓得到了皇位。他深知皇位繼承的合法性並不充分,擔心自己遭遇類似的兵變。

經濟空前繁榮?宋朝與西漢經濟的背後,帶給我們哪些啟示?

於是,趙匡胤從政治到軍事,從中央到地方,建立了複雜的官僚體系,逐步採取一系列分散地方權力,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把政治、軍事、財政大權最大限度地集中到朝廷。

經濟制度上,龐大的官僚體系必然會干預民間經濟的發展。我們耳熟能詳的國有專營制度和一系列稅收,宋朝都有。但好在宋朝“棄武從文”,培養了大量有能力的文臣。文臣們積極發展社會文化和經濟,極大程度地推動了經濟發展。

中國歷史上的紙幣,就來源於宋朝的交子,那是中國最早的紙幣。紙幣的發明,在提升社會貨幣效率的同時,也大大加強了政府調控經濟和獲得財政收入的能力。

宋朝的官僚腐敗依然很嚴重,大家應該都看過《水滸傳》。不過大部分人逼上梁山是因為無法忍受官僚體系的迫害,而不是因為窮。

稅基:人口&土地

西漢時期的國土面積,歷史記載為609萬平方公里。即使不計算文景之治後漢武大帝的開疆拓土,光是前秦留下的土地就達到了360萬平方公里。

再來看北宋時期的國土面積,卻只有280萬平方公里。

西漢時期的戶數在1200萬左右,人口數量約6000萬。北宋時期,戶數達到了2100萬,人口數量超過了1個億。戶數和人口數量排在歷史第二,位於清朝的4億人口之後。而在清朝,土地面積達到了1200萬平方公里。

但有意思的是,北宋時期的財政收入巔峰在1億6千萬兩,清朝的財政收入巔峰在4000萬兩,而西漢即使在巔峰時期的財政收入也與這兩個朝代相去甚遠。

可見北宋時期,不但人口密度可謂歷史之最,人均造富能力也處於歷史巔峰。

經濟空前繁榮?宋朝與西漢經濟的背後,帶給我們哪些啟示?

西漢時期工商業並不發達,主要稅收來源是傳統的農業稅。

北宋時期推出了“不抑兼併”的政策。中國歷史上大部分朝代都將富人過多佔有土地視為大患,宋朝卻相反,並不抑制富人佔有更多土地,而是進行效率集約化經營。

這極大地緩和了中央和富人階級的矛盾。這些富人階級裡不止有民間的富人,還有不少官僚。

這種不抑制土地兼併的做法,將大量原有的勞動力趕向社會,反而使大量人口擺脫了土地耕種的束縛,大大促進了社會分工和工商業的發展,達到了窮人開心,富人也開心的和諧景象。

內部社會矛盾極小,也促使了工商稅的大幅增長。熙寧十年,工商稅佔財政收入比達到70%,農業稅只佔30%。與此同時,科技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財政體制:中央財政集中&藏富於民

西漢“文景之治”時代的“小政府”,財富主要存在於民間。政府只花費一些必要維持秩序的開支。可謂之休養生息,藏富於民。

兩宋時期,財政收入達到了歷史的巔峰,數倍與歷代王朝。與此同時,宋朝也是歷史上僅有的兩個沒有爆發大型農民起義的王朝之一。

宋朝百姓屬於掙得多,稅納的也多。很多行業在宋朝也屬於國有專賣,例如鹽鐵,和過往朝代並無二致,但是卻做出了一些金融創新,比如發明了鹽鈔。政府通過各種創新的模式民間斂財,與其他朝代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宋朝,也是所有朝代中財政開支最大的朝代。

經濟空前繁榮?宋朝與西漢經濟的背後,帶給我們哪些啟示?

舉個例子,宋朝實施募兵制,哪裡有動亂,就在哪裡募兵,奉行“多募一兵,則少一賊”的策略,從而導致了龐大的軍費。

但這並不是實際意義上的軍費,大部分募來的兵並不為國打仗,更像一種變相的社保支出。宋代的軍費和冗兵問題也達到了歷史巔峰。但就民間而言,通過這樣龐大的財政支出,反而起到了一種變相的藏富於民。

集權和藏富於民,在宋代都實現了。

對外貿易:開放&封閉

西漢對外貿易,特別是對匈奴和西域的貿易,包含著防止侵略的意義。法律用死刑禁止兵器、鐵器、銅錢輸出邊境,商人也不敢偷賣這些禁品給匈奴和西域。貿易更多是為了戰爭和生存。

宋朝時期,對外貿易可謂盛況空前。宋朝政府重視並鼓勵海外貿易,大力發展海上絲綢之路。這是因為西夏興起,中原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商業的繁榮和經濟重心的南移。

以中國泉州為起點,可通往日本、高麗、東南亞、印度、波斯和阿拉伯的海上絲綢之路,不僅使宋朝政府獲得了鉅額的財政收入,也給通商各國的文明進程增添了活力。當時世界航運的發展和國際形勢,也很有利於宋朝的對外貿易。

對外軍事:鴿派&鷹派

西漢,在漢武帝之前的“文景之治”時期,少有戰爭,內部壓力來自於藩王割據,外部壓力來自於匈奴。內部統一之後,對外主要採取了和談策略。

宋朝,在歷史上都被大家稱為“弱宋”。一方面由於宋朝本身重文輕武,另一方面鴿派過於強大。

我們知道,宋朝的財力和科技都達到了歷史巔峰,軍備十分強大。對外戰爭往往傷敵八百,自損一千,實際作戰能力太弱。官僚階級本身也不想打仗,一旦到了打仗的時候,通敵的現象十分普遍。這也讓宋朝大部分時間沒有出現什麼大規模的戰役。

雖然宋朝具備了所有集權主義所擁有的通病。但總體來說,宋朝能創造如此龐大的財富,來源於對內對外的“不折騰”。簡單來說,一方面重視掙錢,另一方面能用錢解決的事,絕不動手。

這種方式即使經歷了“靖康之恥”,到了南宋時期,依然創造了巨大的財富。在不觸碰既得利益群體的同時,重視文化經濟發展,推動先進制度發展,做大經濟的蛋糕,緩和社會階層之間經濟上的矛盾。在集權的同時擴大了財政支出,達到了藏富於民的效果。

世界歷史上,集權創造巨大財富的例子並不少見,對民眾來說,也許更重要的是政府對民間的態度。

璀璨於鴿而亡於鴿,左右相伴相生。

^_^ 如果覺得文章對你有所啟發,歡迎轉發點贊並且推薦給你的好友。

^_^ 歡迎關注我,我會經常寫一些科普,帶你慢慢看懂各種經濟現象背後的本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