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貴的修養,是根植於內心的同理心

最高貴的修養,是根植於內心的同理心

女朋友說:“身體不舒服”,你回了一句:“那你要多喝熱水哦”,結果女朋友再也沒有回你一句;

同事心情不好,你在一旁給她出了100個主意,可是對方好像都沒有領情;

和老公吵架,你耗盡全力去解釋,可是他就是聽不進去……

以上兩個人無法溝通的窘境,你是否似曾相識,甚至深有感觸。

是不是苦於找到一條“他說什麼我都懂,我說什麼他都能明白”的溝通捷徑。

寺昆老師說:“其實這事兒還真有捷徑,它依賴於我們是否有一顆同理心。”

因為任何的邏輯和道理的梳理,都比不上設身處地的交談。

當我們擁有了同理心,內心就有了一種自我釋懷的依附,是一種“世事皆可原諒”,感覺整個世界都對自己溫柔以待的輕鬆。

最高貴的修養,是根植於內心的同理心

同情心和同理心不同。

同情心是一種心情,帶著自我的觀點對別人的遭遇感到憤怒、悲憫等;而同理心是一種技術,它摒棄自己的立場,透過他人的眼睛去感受、瞭解,換一個視角去看世界。

最高貴的修養,是根植於內心的同理心

據說有一年,剛剛成立《天地》雜誌的蘇青,向一直很欣賞的作家張愛玲約稿。

可是直到最後的截稿日期,張愛玲也沒有把稿子寄過來。當蘇青打過電話去問,張愛玲只是冷冷地回了一句:“我忘記了。”

放下電話後蘇青趕緊找人補缺,費了好一番周折,才約到了合適的稿子,沒有耽擱雜誌發行。

雜誌社的同事們都非常氣憤張愛玲的爽約,覺得她自私、不尊重別人,並建議將此事公開。

可是蘇青說:“一個作家,稿子就是她的飯碗,她怎麼會無緣無故地不交稿子呢?一定是有別的事情把她纏住了,可以理解。”

後來這些話傳到了張愛玲的耳中,著實讓她感動了。那段時間確實是她人生中蕪雜時期,根本無暇寫稿,張愛玲讚歎蘇青有如此“同理心”,和她的脾性。

從此以後,張愛玲沒有失約《天地》一篇稿子,並且和蘇青成為了很好的朋友,是當時文壇的一段佳話。

一個人如果能真正地站在別人的角度,去分析和思考、去理解和感受,這就是一份難得的修養。

同理心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是朋友圈最溫暖的打開方式。

最高貴的修養,是根植於內心的同理心

俞敏洪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當年我是挑著扁擔進入北大,但正是‘土氣’的弱點,日後我才更有同理心,去了解很多人的不易。”

現實生活中,我們常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強調的也是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中,擁有同理心,以不同的心態、習慣去處理同一件事情,就會展現不同的人生版本。

西方一位哲人更是說過:“要想獲得福祉,必須走出自我,走進他人的人生。”

我們的痛苦,往往就太過執念於自我,而不願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換一方淨土。

前一段時間,朋友兮兮因為工作的事情,極度鬱悶。

問其原因,原來是領導在年中考評的時候,給她一個“B級”,而非“A級”。她覺得非常委屈,在單位她工作是最認真的,效率也是單位最高的,面對領導這樣的考評,她實在難以接受,一度準備跳槽。

我問她:“你在工作中,你是先考慮自己的工作,還是先考慮領導的意圖?”

“當然是自己的工作,領導也不懂我的工作,他的意見很多時候都不對啊!”

我找到了問題的癥結了,其實,在職場上不乏這樣的員工,他們以自己的工作習慣做事,把領導的話當了耳旁風,時間久了,領導就會認為你不尊重他,即使工作很努力,但是領導就是不買賬。

這個時候,我們真的需要和領導互換一下角色,站在老闆的角度分析、處理,很多事情就豁然開朗了。

“試想一下,如果你是領導,一位員工很努力,但是不聽你的指揮,按照自己的節奏做事;而另一個員工知道你要的結果,按照你的方向去做,兩個員工相比,你更喜歡哪一個呢?”我把這個問題拋給了兮兮。

她不由得點頭認同。

最高貴的修養,是根植於內心的同理心

就像英特爾總裁演講時說過的一句話:“不管你到哪裡工作,都別把自己當成員工,應該把公司當成自己開的一樣。”

身處職場的我們,很多時候覺得不開心、不公平,是我們沒有同理心,沒有站在領導的角度去權衡。

加強自己的想象力,多從他人的視角去看到他人所看到的東西。

柳暗花明、冰釋前嫌、地獄天堂,就在這神奇的一念之轉。不僅僅是放過別人,更是放過自己。

這不是妥協,而是一種智慧的修煉。

最高貴的修養,是根植於內心的同理心

同理心讓我們明白一個事實:

我關切的東西別人不一定關切,我需要的東西別人不一定需要。它不是慈善、不是自我犧牲,而是生活不斷髮展演變,使其臻於充實的過程。

甚至可以說,它是另一種意義的人性的核心。

同理心會讓我們走出封閉,它帶給我們的喜悅是真實而深刻的。

那麼,該如何擴展我們潛在的同理心?如何在生活中實踐同理心?

作家寺昆在《言值:說話語言講的八個法則》一書中,提出了打造強大同理心的三部曲。

首先,讓自己變得不那麼重要。

它既不需要我們批判性的思考,而是需要我們發揮單純的想象力,從他人的視角去看他人所看到的東西。

例如朋友經歷的分手,我們不應當思考這是誰的過錯,也不應當和自己曾經的感情比較,你應該從他的視角出發,看到曾經兩個人剛在一起的互相餵飯,甚至還能看到昨天分手那一刻的轉身離去的傷感。

在你看著丈夫為工作不如意,苦悶地坐在家裡,不應該思考他是不是厭煩工作,更不應該數落他,而是要有他最近為這份工作早出晚歸的畫面。

同理心不是“我思,故我在”,而是“我在,故我看”,完全進入別人的世界,去感受、思考。

其次,收起評判之心。

評判是同理心的殺手,也是不經意間導致語言暴力的渠道。

同理心要求我們不要去思考和評價那些事情,而是要客觀地看到那些事實,僅此而已。

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為什麼我們總是“看不到”對方?為什麼還反而會說出一些不中聽的話?

原因是我們錯誤地將這件事情的評價、看法與客觀事實混為一談,引發內在痛苦。

最高貴的修養,是根植於內心的同理心

如果我們能把評價和客觀事實區分開來,將會收穫另外一個清新美好的世界。

我們永遠要記住:讓我們情緒變糟的,關鍵不在於那個人的行為,而在於自己如何解讀他的行為。

最後,試穿對方的鞋子,感受對方的感受。

同理心不僅要求我們只關注對方的事實,還要把注意力放在對方的感受上。

理解對方的感受,並非只是簡單的“我理解你的感受”,而是要全身心的體驗對方的感受,並且把它用自己的語言或者肢體語言與表情呈現給對方看,就好像扮演對方的一面鏡子。

就像小說家伊恩·麥克尤恩說的:“在人性的最核心處,除了我們的自我之外,還有另一個人存在,那就是同理心的藝術。”

同理心不僅僅是彼此精神的扶持,更是一門藝術。

因為擁有了同理心,在未來的每一天的言行,都可以自我加工,由軟肋變為盔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