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驚!杭州人幾乎家家都有,全國平均每二個人竟然就擁有一把!

「重生」惊!杭州人几乎家家都有,全国平均每二个人竟然就拥有一把!

清初,杭州出了“張小泉”後,杭剪開始名揚大江南北,聲聞中外,成為後來聞名於世的杭城“五杭”之一。

「重生」惊!杭州人几乎家家都有,全国平均每二个人竟然就拥有一把!

就是這把黑剪子曾出現在杭城百姓家家戶戶的各個角落:廚房灶臺間,用來剖魚、揀菜;寫字檯一角,隨手就能拿到,裁紙開封;針線籃裡,躺著最小號的黑剪子,鋒利的剪刃下,線頭才變得乾淨利落,可以輕鬆地穿進針眼……

著名劇作家田漢有詩讚曰:“快似風走潤如油,鋼鐵分明品種稠。裁剪江山成錦繡,杭州何止如幷州。”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有關“張小泉”的故事

「重生」惊!杭州人几乎家家都有,全国平均每二个人竟然就拥有一把!

杭州吳山腳下的大井巷內張小泉近記剪號舊址

(老照片)

張小泉剪刀的始祖張思泉,系皖南黔縣人,曾在蕪湖學得精製剪刀的手藝,後帶著兒子小泉在黔縣原籍開設張大隆剪刀店。明崇幀元年(1628),張小泉率子近高逃難來杭,覓宅吳山北麓。父子兩人,自產自銷,仍用“張大隆”作為招牌,後改為“張小泉”。由於張小泉剪刀製作精良,鋒利耐用,故生意興隆,造成冒用張氏牌號者層出不窮。

「重生」惊!杭州人几乎家家都有,全国平均每二个人竟然就拥有一把!

張小泉死後,兒子近高在“張小泉”三字之下,加上“近記”兩字,以便顧客識別。光緒十六年(1890)經官府批准,在

招牌上加上“泉近”兩字,錢塘縣知縣還出佈告“永禁冒用”,並刻石立碑於店外。

「重生」惊!杭州人几乎家家都有,全国平均每二个人竟然就拥有一把!

民國時期商業街中的剪刀店鋪(老照片)

但好景不長,民國十四年(1925)的一場鄰火延燒,店鋪作坊被毀,元氣大傷。事後經多方籌款修復,勉強營業。民國十八年(1929)西湖博覽會期間,張小泉近記剪刀參與展覽,並獲得特等獎,營業額遂有起色。但張小泉剪刀店還是沒有恢復元氣,至民國十九年(1930)時已虧欠現金約8萬元,幾瀕破產。日寇佔領杭州期間,廠店全部被佔,營業停止。抗戰勝利後,雖重新營業,但經營規模只有之前的三分之一。

「重生」惊!杭州人几乎家家都有,全国平均每二个人竟然就拥有一把!

舊時的剪刀匠(老照片)

「重生」惊!杭州人几乎家家都有,全国平均每二个人竟然就拥有一把!

張小泉剪刀製作工藝——打鋼(老照片)

據說這家位於杭州上城區大井巷57、59號的“張小泉近記剪號”(總店)遠近馳名,也是得益於巷內的“錢塘第一井”。因為張小泉剪刀剪刃的鋒利靠的就是井水來磨鏘。在作坊生產的時代,老底子的剪刀匠人,靠的是“一隻風箱一把錘,一塊磨刀石一隻盆,一把榔頭一條凳”。

「重生」惊!杭州人几乎家家都有,全国平均每二个人竟然就拥有一把!

如今位於大井巷內的張小泉剪刀店鋪

「重生」惊!杭州人几乎家家都有,全国平均每二个人竟然就拥有一把!

機修車間入口

「重生」惊!杭州人几乎家家都有,全国平均每二个人竟然就拥有一把!

機修車間內景

這座建於民國十年(1921)的建築,坐東朝西,平面呈矩形,坡屋頂,兩層磚木結構。其中西側主立面,一層額枋上有雕飾,二層置外挑的窄廊,廊柱為羅馬柱形式,柱間上飾掛落,下設西式鑄鐵欄杆。

「重生」惊!杭州人几乎家家都有,全国平均每二个人竟然就拥有一把!

杭州張小泉剪刀廠廠房全景

(攝於1960年4月)

如果說店鋪是商品展示的窗口,那坐落於拱墅區大關路33號的杭州張小泉剪刀廠就是它的堅強後盾。廠區佔地面積5.73平方米,留存有六幢建於20世紀50至70年代的老廠房,分別為機修車間、包裝車間、民用剪刀車間、倉庫、食堂和老辦公大樓。建築均為磚木結構,青磚外牆,兩坡屋頂。車間內部均為傳統大通間結構,開老虎窗,木人字架。

建廠五十年來,杭州張小泉剪刀廠共生產刀剪7.4億把,全中國平均每二個人就擁有一把“張小泉”刀剪。“張小泉”品牌的產品,以其精良的品質和誠摯的服務得到了中國消費者廣泛的認同。如今,歷經百年沉浮的“張小泉”,終於於2003年被列入浙江省首屆知名商號;2006年被國家商務部認定為首批“中華老字號”。同年,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