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7隻上市券商股加入破淨隊伍「破淨」券商股已占A股券商四成比例

“破淨”目前直接影響了不少上市券商的再融資計劃

■本報記者 呂江濤

受外圍市場影響,A股在國慶長假之後也迎來了一波風險集中釋放,滬指創下年內新低,並且跌破備受投資者關注的“2638點熔斷底”。在此背景下,券商板塊在上週也集體調整,部分次新券商股價“破發”,部分老牌券商股價“破淨”。

據《證券日報》記者統計,上週有7只A股上市券商股價跌破其每股淨資產,在32家上市券商中佔比為21.88%。而在國慶長假之前,還有6只券商股股價處於“破淨”狀態。以此計算,目前A股市場已經有40%的券商股“破淨”。

受此影響,今年以來部分券商的資本補充計劃也面臨挑戰。如可轉債轉股結果慘淡、配股計劃宣告終止、定增計劃遲遲未發等。

券商板塊上週遭重挫

再添7只破淨券商股

上週五,滬指雖然一度下探威脅2500點整數關口,但隨後就迎來強勢反彈,最終收復2600點,收漲0.91%,上演“V型反轉”。而在上週五尾盤集合競價階段,券商板塊卻遭遇“偷襲”,東方證券、國海證券等多隻券商股被以集合競價方式壓低成本大舉賣出,瞬間跌幅超過2%。因此,券商板塊上週的累計跌幅在各大板塊中排名居前。

據《證券日報》記者統計,國慶假期結束後的第一週,32只A股上市券商全部下跌,累計跌幅小於10%的只有廣發證券、招商證券、中信證券和華泰證券這4家,絕大多數券商股的累計跌幅在15%到20%之間,財通證券的跌幅甚至超過20%,達到20.18%。

受股價下跌影響,券商板塊的市淨率也大幅下降。在國慶假期之前,32家A股上市券商中,只有6家公司的股價低於其每股淨資產,分別是海通證券、光大證券、興業證券、國元證券、東吳證券和東北證券。截至上週五收盤,“破淨”券商股又多出7只,分別是國海證券、西南證券、長江證券、中國銀河、國金證券、國泰君安和中信建投。僅一週時間,“破淨”股在全部A股上市券商中的比例就由不到20%上升到超過40%。

此外,還有3只券商股也處在“破淨”的邊緣。截至上週五收盤,方正證券、東方證券和華西證券的市淨率均不足1.1倍,分別為1倍、1.05倍和1.08倍。

除了大面積“破淨”外,A股上市券商中,“破發”股數量也接近四成,達到37.5%。截至上週五收盤,有12只券商股的收盤價(後復權)低於其首發價格,這12只券商股分別是太平洋證券、華安證券、第一創業、山西證券、浙商證券、財通證券、東方證券、華西證券、光大證券、招商證券、國泰君安和華泰證券。

估值處於歷史低位

股價低迷影響再融資

“破發”的影響可能更多的在於心理層面,但“破淨”卻可能直接影響上市公司的再融資計劃。

上週,東吳證券公告表示,已收到《中國證監會行政許可申請終止審查通知書》。至此,公司這一最高募資額為65億元的配股計劃正式終止。而終止此次配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東吳證券股價處於“破淨”狀態。根據東吳證券此前的公告,其配股定價原則之一就是配股價格不低於發行前公司最近一期經審計後的每股淨資產值。配股要想順利發行,必須給予投資者一定折扣空間,但又必須滿足不低於每股淨資產。對目前的東吳證券而言,這兩者顯然已經相互矛盾。

今年以來,二級市場價格下跌影響資本補充計劃的券商並非只有東吳證券一家。近日發佈今年前三季度可轉債轉股情況公告的國泰君安和長江證券,其累計轉股比例均不足1%,超過99%的可轉債尚未轉股。由於今年以來股價持續下跌,這兩家券商目前的股價遠低於初始轉股價格,絕大多數投資者在等待到期後公司兌付利息。

此外,據《證券日報》記者瞭解,還有一家大型券商的定增計劃由於股價“破淨”而遲遲未發,面臨尷尬境地。可見,由於今年以來股價持續下跌,已經有券商的資本補充計劃受到了影響。

不過,券商的大面積“破淨”往往也預示著市場底部區間的接近。對於週期性極強的券商股而言,使用市盈率、市盈率相對盈利增長比率等無法對其價值進行估算,採用市淨率估值是業界最常用的方法。歷史數據顯示,大型綜合類券商的歷史最低估值通常在1.1倍至1.2倍市淨率之間,小型券商則可能更高。

而從目前來看,32家上市券商中,已經有13家公司市淨率低於1倍,還有8家公司的市淨率在1倍至1.2倍之間。以此計算,近七成的券商股估值水平處於歷史低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