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越國昭:極祕級軍事機密——參謀本部製作的「外邦圖」

編者按:“外邦圖”的研究始於1960、1970 年代,關於地圖、地理研究者的論證考察在1980 年代以後才有所進展。外邦測量,作為軍事機密中的秘中秘,極秘中的極秘,毫無疑問是在暗箱中操作的。本文介紹了作者蒐集“外邦圖”的概況。本文出自《日本侵華決策史料叢編▪軍事戰略編▪兵要地誌測繪》。牛越國昭,自由學者。著有研究舊日軍軍用地圖專著『対外軍用秘密地図のための潛入盜測』(四編)(同時代社,2009~2015年)等。

牛越國昭:極秘級軍事機密——參謀本部製作的“外邦圖”

何為外邦測量

日本,明治維新至昭和戰敗,這期間,以參謀本部之手製作了大量中國(含臺灣)、朝鮮、西伯利亞以至亞洲—太平洋全域的地圖。儘管當時在民間也發行各種各樣的中國大陸、臺灣及朝鮮的地圖,但參謀本部所制地圖與其是截然不同的。

參謀本部主導下製作的外國地圖,名曰“外邦圖”,是供日本帝國對外(外徵)戰爭用的軍用(兵要)地圖。其中主要的是中國地圖,毫無疑問是為發動對中國的侵略戰爭所制。這種地圖僅秘密地存於軍隊、官廳及研究機關等有限的範圍內。自戰敗至今,“外邦圖”這種稱呼法仍不為一般人所知曉。

對外(外徵)戰爭用的軍用(兵要)地圖=“外邦圖”,作為極秘級軍事機密,是由參謀本部嚴格管理的。戰場上不能允許被奪走(大山嚴參謀總長訓示),任何時候的丟失、燒燬、破損等,必須一一向參謀本部報告。

日本殖民地統治時期的臺灣和朝鮮,相當多地域民用地圖儘管也是由軍事地圖解密而來的,但也無法輕易入手。

如朝鮮的1/200000 地圖,作為曾經的秘圖,在朝鮮境內被解密作為“交通圖”發行時,是去掉了等高線的。作為偽滿洲國基本圖的“滿洲”1/100000 地圖,作為民用發行時,僅限於在日本國內銷售。另外,亞洲—太平洋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本國地圖都由警察、憲兵嚴格執行防諜措施,以防失竊。

因為是對外戰爭(外征戰爭)用的軍用秘密地圖,所以自1945 年8 月日本戰敗明朗化開始,直至美軍進駐佔領日本本土,與其他秘密公文、陸海軍文件一樣,大多被燒燬、處理了。如今,僥倖免於被處理的部分,幾經輾轉,被東北大學、筑波大學、御茶水大學、駒澤大學、東京大學、京都大學、大阪大學等處所藏。另外,被美國佔領軍接收(押收)的部分被收藏在美國國家檔案館等美國國內多處。

製作地圖需要測量數據和蒐集地理情報。對外戰爭用的軍用(兵要)地圖的製作必須進行地形測量,這個測量被稱作外邦測量,即對外國、對外征戰爭的對象國進行以製作軍用(兵要)地圖為目的的測量。誰都不能允許他國以侵略自國為目的進行地圖測量(外邦測量),所以外邦測量只能是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和手段隱藏於對象國,秘密潛入進行測量。

在中國的外邦測量也有例外的情形,如戰時的臨時測圖部等部門在日軍佔領區或戰場進行公然的測量。極其例外的情形是日中的共同測量,此時,臨時測圖部儘管是公開活動,但隱藏了測量目的,或者測量員偽裝成民間人員。總之,外邦測量的本質是盜測。

外邦測量,其各年度計劃的立項、實施均由參謀總長發令。詳細的實施計劃由陸地測量部長作成。外邦測量除了由臨時測圖部、臨時測圖班等執行外,參謀本部第二部直轄的十數人的專門隊伍也加入其中。軍制上、形式上的預算措施只限於中國駐軍司令部所屬測圖班。

外邦測量在中國國內被發覺,或者秘密測量員被中國憲兵逮捕,會引發重大的日中外交問題及國際問題,那麼外務省就會要求中止實施,這也與強行實施的參謀本部(通過陸軍省)發生緊張而激烈的衝突。

外邦測量的研究和基本文獻

“外邦圖”的研究始於1960、1970 年代,地圖、地理研究者的論證考察是在1980 年代以後才有所進展。然而,外邦測量,究其性質,是軍事機密中的秘中秘,極秘中的極秘,毫無疑問是在暗箱中操作的。因此,也幾乎沒有被當作研究的對象。

筆者近年來致力於解明日本的對外軍用秘密地圖是如何製成的,外邦測量在中國、朝鮮等國是如何進行的。現在終於到了似乎可以打開這個秘密之門的時候。

筆者最初並不是以這個題目為研究目標的,是一個偶然的機會,1995 年秋,從保管一位名叫村上千代吉的人的手賬(活動記事·備忘錄·日記)開始的。村上千代吉1905 年日俄戰爭時作為臨時測圖部的測繪員,開始執行朝鮮北部、中國東北地區(盛京省)的測量,直至1931 年度的東北北部測量為止,近乎每年都在進行此項活動,足跡遍至中國中部、東北部和西伯利亞。特別說明一下,他是潛入秘密測量的高手。

被筆者命名為“村上手賬”的手冊共有32 冊,其中24 冊是對在中國各地及西伯利亞等的測量活動(主要是秘密測量)的記錄,是有關外邦測量實際情況的珍貴的原始資料。

筆者以解明這部手賬作為切入口,向外邦測量整體的歷史過程及其實證研究推進。由於沒有先行研究可循,只能獨自進行文獻、資料的查找。在這個過程中,筆者輾轉找到了以下文獻、資料。

有關“外邦圖”的內容,如今最方便檢索、閱覽、複印的是國立國會圖書館地圖室。其所藏的“外邦圖”儘管不完整,但是整理有序。作為基本文獻,由測量、地圖專家編纂、執筆的《測量·地圖百年史》,地理調查所(現國土地理院)編寫,是重要的基礎書。作為陸地測量部正史的《陸地測量部沿革志》(陸地測量部編)是有關測量、地圖製作的官方記錄。《參謀本部歷史草案》,收錄了明治維新以後參謀本部的文件,是瞭解初期的地圖政策以及情報偵察(諜報)參謀將校在中國、朝鮮等地活動的入口。

有關“外邦圖”的戰敗前的資料,高木菊三郎編寫的《兵要外邦地圖整備志》(不二出版的“十五年戰爭重要文獻”系列)可供參考。亞洲—太平洋戰爭中,高木奉命對“外邦圖”的整備過程進行了整理,外邦測量的具體內容僅限於部分概括。

然而,所有這些文獻,凡涉及外邦測量的機密部分均沒有以“概略”以外的方式記載。

對於“外邦圖”的研究專著有小林茂編的《近代日本的地圖製作和亞洲太平洋地域》(大阪大學出版會),關於外邦測量的研究有牛越國昭(李國昭)的《以對外軍用秘密地圖為目的的潛入盜測——外邦測量·村上手賬的研究》(全4 卷,同時代社)。

文獻資料的概要

絕密刊物——參謀本部、支那駐軍司令部編《外邦測量沿革史草稿》全30卷中收錄了至1926(大正15)年為止的有關外邦測量的參謀本部文件和測量報告等內容,是關於外邦測量的最重要的史料。

1970 年,《外邦測量沿革史草稿》初編至第3 編再版印刷過,之外的部分下落不明。這以後,筆者在亞洲經濟研究所圖書館看到了館藏的《外邦測量沿革史草稿》第18~20卷。2006年明確得知,30卷全部藏於防衛省防衛研究所(《外邦測量沿革史草稿》全卷可以從亞洲歷史資料中心網站上閱覽。作為不二出版的“十五年戰爭重要文獻”系列資料之一,已經全套翻印出版)。

除此之外,國立公文書館、外務省外交文書史料館、防衛省防衛研究所裡也大量藏有關於外邦測量的文件,眾所周知,可以通過亞洲歷史資料中心網站進行檢索、閱覽、複製(印刷)。

筆者在亞洲歷史資料中心網站檢索時,發現了外務省外交文書史料館中存有大量的有關外邦測量的文件。特別是《軍事調查及報告雜件/ 向外國派遣陸地測量員之事(南清、北清、滿蒙、西伯利亞)》第一卷至第三卷(達1150頁),是已經在亞洲歷史資料中心·外交史料館內公開的資料,但到目前為止沒有被提及。

研究結果表明,這些是以外務省及駐中國的日本公使館為首的各駐外領事館領事等的有關外邦測量實施的報告文件,再加上防衛省防衛研究所圖書室所藏文件,可以瞭解到參謀本部和外務省圍繞外邦測量實施所展開的意味深長的短兵相接的歷史事實。

《日本侵華決策史料叢編·軍事戰略編》的《兵要地誌測繪》專題所採錄的文件資料,很多是目前為止出版的資料集裡沒有的內容,特別是上述外務省史料館所藏《軍事調查及報告雜件/ 向外國派遣陸地測量員之事(南清、北清、滿蒙、西伯利亞)》第一卷至第三卷可視為首次發現。這些資料,對明治維新至1945 年日本戰敗為止以各種形態持續不斷進行的外邦測量,按時間序列進行了分類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