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死前留下一計,一直無人能解,千年以後卻被一農民撞破,你怎麼看?

L60


紅樓夢中出現一曲《聰明累》,用以說賈家的王熙鳳,開頭兩句便說“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司馬懿學曹操和諸葛亮,依舊薄葬自己,本以為安穩長久。但是無意間被一位老農撞破。人算不如天算,七分人算定,但留三分,那是天註定。恰恰最後三分很關鍵。


在三國中,出色且著名的人有三,曹操、諸葛亮、司馬懿,曹操統一北方,欲一統天下,最終早死,諸葛亮想光復漢室,多次北伐,沒想到身死五丈原。

悠悠時間,東漢分三國,你掙我奪,各自謀算,如《聰明累》,都算去了自家性命,倒是為司馬家做嫁衣,最後司馬家謀取曹氏政權,司馬家滅吳蜀,司馬懿取得了勝利。

曹操在世時,就發現司馬懿有“狼顧之相”,也就是回頭的時候似狼,謹慎多疑,常是心懷不軌之徒。某次,在司馬懿出去時,曹操突然叫仲達,司馬懿一回頭,果真狼顧之相。

(狼顧之相)

但司馬懿懂隱忍,依然勤勤懇懇,熬死了曹操,熬死了曹操丕。曹操死前叮囑,自己的墓地要選薄地,且不破壞當地地貌。說白了,當地什麼樣子,就什麼樣子,只是某山坡多了個曹操。

公元220年,曹操死了,很多副棺材從都城四門出發,分別前往不同方向的墓地,立下了72疑冢,千年謎團。

而到諸葛亮時,兩人棋逢對手,不相上下,司馬懿以壽長熬死諸葛亮,公元234年,諸葛亮逝世五丈原,被埋在定軍山。依山之勢修墓,墓的空間僅僅容下一口棺材,且素衣下葬,沒有陪葬品。

山區墓地,人跡罕至,簡簡單單,所以,和曹操墓一樣,沒有人知道墓在何方。而且,世上流傳著如此一個故事,說“諸葛亮死前叮囑,讓四個壯男子抬棺,繩斷之地,便是埋葬之地,沒想到四人糊弄,回去向劉禪覆命時,被察覺,劉禪一生氣,殺了四人。從此,世間沒人知道諸葛亮葬在哪裡。”


到司馬懿死後,他也學二人,打算讓自己的墓也成謎團。他知道,曹操為湊軍費,特設掘墓部門,以後沒準人人效仿,到時盜墓猖獗,一定得隱藏。

所以,叮囑,一切從簡,如同諸葛亮,但又多副棺材出門,如同曹操。

一千多年的某天,洛陽首陽山附近的村民在開荒地時,無意發現了一個大墓。隨著考古專家的介入,正式宣佈“這是司馬懿之墓”。隨之也意味著“司馬懿計破”。

不管怎說,三國的三位大牛都想自己的墓被隱藏起來,司馬懿更是想成為死後的贏家,但誰也沒想到,後人居然這麼優秀,把“他們”發現了。

也是,七分人算,三分天算。


非常茴香豆


一個是在三國笑到最後的名將,一個是名字都沒有留下來的老農,這題目寫這麼長虛頭巴腦的,其實非常簡單。司馬懿費盡心思想要藏好的自己的墓地,被千年之後一個農民一鋤頭挖了出來。不過這位農民兄弟確實不錯,知道上交國家,不然這墓還輪不到考古學家來挖掘保護了。

諸葛亮和曹操死前都曾下令密藏,並且三令五申要求薄葬。因為在當時盜墓非常猖獗,前朝皇帝的墓葬都被挖得不成樣子,就連曹操自個兒也派人做過這檔子事補充軍餉。曹操死後,下令72口棺材同時出殯,諸葛亮更是絕,讓四個人將他的棺材抬進深山老林,下令一定要抬到繩子斷為止。後來曹操墓葬被無意之中發現,而諸葛亮埋在何處一直成謎。

我國朝代之中,元朝實行密葬最為徹底,其實西晉的帝王墓葬也十分難尋。西晉密葬的傳統還要歸功於其奠基者司馬懿,司馬懿在臨終前下了一條旨意,以保證自己的墳墓不會被人發掘。不起墳、不立碑、不設陪葬品、不栽種樹木標記也不和遺孀合葬。

司馬懿的墓葬到底在何處,後人也多有猜測,清朝年間洛陽的知縣是司馬懿的忠實粉絲,一直在研究司馬懿的墓葬。後來他認定城北的青菜冢是司馬懿的墓葬,並且頻頻前去祭拜。漸漸地,很多司馬懿的粉絲們都前往祭拜,幾乎已經認定了這座小丘就是司馬懿的墓地。因為名聲在外,這座墓葬在1948被盜挖,1965年才被專家搶救性挖掘,而這座墓其實是北魏清河王的墓葬。

司馬懿的墓地依舊成謎,只因他選擇的地方荒涼而貧瘠,當時沒人耕種,加上他也沒有什麼值錢的陪葬,所以民間的盜墓者對他的墓葬也失去了興趣,讓他的墳墓得以保全。一直到上個世紀這位農民大叔挖到了他的墓碑,才發現了他的墳墓。這座墓葬其實在首陽山。

司馬懿雖然沒有帶走多少珍奇珠寶,但是墓葬的規模還是你比較大的。被農民挖出來的石碑上刻著手握戰斧的武將形象,這是很多考古學家十分不解的疑惑。加上墓葬之中的陪葬品上的名字和墓碑上的名字並不匹配,很多人對於這座墓是否是司馬懿的墓葬提出了疑問。不過因為它足夠隱蔽,所以保存完好,有大量完整的歷史資料供考古學家慢慢研究。


木劍溫不勝


司馬懿死前留下一計,一直無人能解,千年以後卻被一農民撞破,你怎麼看?

這問題,乍一看,還以為是司馬懿死前留下了一個驚天地泣鬼神的計謀,千百年來無人能破,到最後卻被一方農民無意間破解。這個劇情就好像《天龍八部》中無崖子布了一個珍瓏棋局,多少圍棋高手不能破解,最終卻被一個什麼都不懂的虛竹給破解了!


實際上,這哪是什麼司馬懿臨死前留下了一計,只不過是司馬懿死前留下了一句遺言,告訴自己的後人:自己死後,就葬在洛陽的首陽山,一切從簡,不起墳,不立碑,不合葬,把自己的墳墓隱藏起來!

先是,預作終制,於首陽山為土藏,不墳不樹,作《顧命》三篇,斂以時服,不設明器,後終者不得合葬。——《晉書·宣帝本紀》

這哪算得什麼一計?只不過是三國時期盛行的薄葬風氣罷了。

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天下大亂,盜墓之風猖獗。甚至連曹操這樣的一方霸主,都專門設立了摸金校尉和發丘中郎將,專門從事盜墓,以補貼軍用。


在這樣的局面下,誰要是敢大張旗鼓的進行風光大葬,這不是自己找罪受嗎?前腳剛剛下葬,後腳就被人給刨出來了!因此像曹操、諸葛亮這樣人,都是想盡辦法把自己的墳墓進行了隱藏。

比如說曹操下葬時,設立了72個疑冢,用於迷惑別人;諸葛亮更是留下了四個士兵抬著棺材往前走,繩子在哪裡斷就葬在哪裡的傳說。

所以曹操墓一直到現代才被髮掘,而且還留下了很多的爭議;而諸葛亮墓至今都是安然無恙,也許我們看到的武侯墓只是衣冠冢。

司馬懿,隱忍了一輩子,熬死了曹操、曹丕、曹叡祖孫三代人,最終在高平陵之變中一舉奪下了曹魏的政權,為西晉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堪稱三國時期最後的贏家。


司馬懿死後,也是效仿曹操諸葛亮等人,將自己薄葬於洛陽的首陽山之上,不起墳不立碑,讓人無法發掘。甚至在乾隆年間開始,還有人誤將一座北魏王族的墓葬當成司馬懿墓,直到1965年該墓被盜之後才發現真相。

知道後來,有一個農民在田間勞作時,無意間發現了一些文物,經過專家們考古發現,該墓是三國末期的一座貴族墓葬,極有可能是司馬懿的高原陵!


胡史亂翔


公元251年,司馬懿於洛陽去世,享年七十三歲。司馬懿生前將“隱忍”二字發揮到了極致,他忍常人所不能忍,在曹魏三代皇帝面前,沒露出一絲破綻,讓曹家人雖懷疑他,但也沒有理由下手。


熬死了曹魏三代,面對幼主曹芳與庸人曹爽,司馬懿這就有如王者打青銅,於高平陵之變奪權成功,得以權傾朝野,成為曹魏政權的“執刀人”,為後來的孫子司馬炎稱帝奠定了基礎。

說司馬懿死前留下一計,不如說他留下一份遺囑,不用搞的那麼神神叨叨,真實點說其實很普通。司馬懿估計也不知道後世怎麼神化他,動不動就一計一計的,一份遺囑也變成計謀了。

他留下了遺囑是“簡葬”。即三不:不樹、不墳、不設明器。通俗點說,就是不值樹木、不立墳頭,不放冥器。


曹丕在《終制》裡說:“自古及今,沒有不亡的朝代,沒有不被髮掘的墓冢,若墓被髮掘,屍體被發現,定會被盜墓者搞的一片狼藉,這相當被殺很多次了。”

司馬懿一位相當於開國皇帝般的存在,選擇從簡埋葬,自然也是為了避免麻煩,怕自己的墓被後世人盜了。


他這也是學習同一時期的名流的。曹操簡葬後,還設立七十二疑冢;諸葛亮從簡後,選擇奇怪的繩斷而葬;曹丕的墓則是和司馬懿完全一樣。

司馬懿學習他們的,特別是曹丕的,估摸著他覺得曹丕在《終制》裡說的很有道理。司馬懿與曹丕不僅選擇了完全一樣的葬法,還都選擇了首陽山埋葬。司馬懿與曹丕墓本質上沒什麼區別,他就是完全效仿曹丕。畢竟“薄葬達德,厚葬致禍嘛!”

這裡誇司馬懿這個“計”好,不如說曹氏父子有遠見,曹操打響了當時薄葬的第一槍,而曹丕更是將其變成制,司馬懿在這方面只是個學習者。

不過司馬懿的墓還是被發現了,應該算是倒黴吧!上世紀,被首陽山一農民鋤地時一鋤頭鋤出來了。農民發現上面刻著字,還有云紋圖案。農民立馬向相關部門反應,最終確定為司馬懿之墓,司馬懿之墓自此被發現。

薄葬還是有好處的,被盜的風險很小。司馬懿這隻能算運氣不好,你看人家薄葬的曹操、曹丕,這不還沒被髮掘麼!


夏目歷史君


三國時期諸侯爭霸,湧現了很多的英雄人物,然而最終笑到最後的卻是司馬懿。而他留下的這一計謀也是通過深刻學習了曹操和諸葛亮的計謀之後,總結過來的經驗。



司馬懿的一生可以用一個“忍”字來形容。曹操時代便進入了朝廷效命,但是卻因為曹操生性多疑,又發現司馬懿有狼顧之相,所以對其處處提防。司馬懿也很識趣,本著低調的原則處處隱忍,但卻暗中學習著曹操所有的智慧和謀略。

公元218年曹操深感自己時日無多,所以下了一道《終令》,

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



這道命令中說到自己死後要埋在貧瘠的土地上,不要破壞原有的地貌,同時也不要種植高大的樹木。

公元220年曹操死後,已經建造了72座陵墓,這些陵墓大小、形制不一,出殯的當日72具棺材從鄴城的東西南北四門而出,一時間全部全部下葬。從此之後曹操的葬身之所也成為千古謎團。



曹操死後,司馬懿漸漸得到了重用,在曹睿時期掌控了整個雍梁地區,因此遇上了讓其一生難忘的對手諸葛亮,而司馬懿也從諸葛亮身上學到了太多的東西。

諸葛亮死前,同樣下令選擇薄葬,《三國志》記載諸葛亮死後遺命安葬於定軍山,因山建造墳塋,墓葬容下棺槨即可,棺槨內只需要陪葬時常穿的衣服,並不需要陪葬任何器皿。



而諸葛亮出殯之時,按照其遺命需四人抬棺向南,等到繩子自動斷裂之後,便就地安葬。可是抬棺的四人眼看好幾天繩子也無法斷裂,於是就找了一個地方隨意埋葬了諸葛亮回到了阿斗處覆命。結果阿斗看出了四人抗命不遵,當即下令把四人斬殺。從此之後再也沒有任何人知道諸葛亮的葬身之地。



到了公元251年,為司馬家掃平了大多數障礙的司馬懿病入膏肓,在臨終之時司馬懿想到了曹操和諸葛亮的做法,於是下了幾條自己死後的命令;不起墳塋,不立碑記,不設任何隨葬品,不栽種任何樹木,也不與遺孀合葬,後人更不許前來祭拜。在《晉書·宣帝紀》中也提到了司馬懿安葬在了首陽山之上。

他們三人這麼做的原因在於三國時期盜墓現象猖獗,甚至曹操還成立過專業的盜墓團隊,所以實際上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安葬之地。而選擇山區安葬是因為當時山上土地貧瘠,沒有人去耕種,所以人跡罕至。加上沒有任何隨葬品,也沒有任何標記,自然也就沒人去盜掘其墓葬。也因此將近1800年來無人發現其墓葬。



時間轉眼到了今天,上世紀幾個農民翻地的時候挖掘到了一塊石碑,大家也非常清楚的這是文物,於是通知了縣裡的文物單位。文物單位趕到後,經過查驗,確定了是司馬懿的陵墓,不過專家疑惑的是石碑上面卻刻著一個威風凜凜的武將。


我是越關


東漢末年分三國,三國時期趣事多。曹操多疑,諸葛亮善謀,司馬懿深藏不露!最後都敗給了廣大的農民!


隨著漢朝的滅亡,天下進入三國逐鹿的歷史時期。各色歷史人物悉數登上歷史的舞臺。而笑到最後的卻是司馬懿和其子孫。

三國時期之所以令世人津津樂道,是因為人的智謀在這一歷史時期,開始成為軍事戰爭中以及社會事務處理中最主要的決定因素。正是由於智謀的出現,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才更加複雜微妙。很多歷史人物為了保證自己死後的陵寢不受到侵擾,可謂是各顯神通!

曹操多疑,諸葛亮善謀,司馬懿深藏不露!然而都沒有抵住老農民的一鋤頭!

曹操72疑冢

相傳曹操去世之後,為了自己死後的年前不被仇人和盜墓賊盯上。留下遺命給兒子曹丕,將自己的身後喪事交代了個清楚。他要求出喪之時,分72口棺槨分別出城,真真假假分別葬在不同的地方,並且都按照不封不樹,不隨葬金銀珠寶,不設置祭祀臺的要求佈置。只有一個是曹操的真實陵墓。這樣後人便很難發現曹操的墓地所在。

1922年,河北磁縣老農民崔老榮無意中發現了一個古墓,其刻石顯示為曹操。2009年,高陵曹操墓被搶救性發掘。



諸葛亮繩斷而葬

公元234年,蜀漢丞相一代謀士諸葛亮在北伐途中去世。

諸葛亮一生都在為了光復漢室、還於舊都而努力奮鬥,輔佐蜀漢前後兩位皇帝盡心盡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六出祁山終究死在了北伐曹魏的路上。

相傳諸葛亮去世之後留下遺命,要求用四名壯漢抬著自己的棺槨向南走,繩斷之處便是自己安葬之處。墓地只需要能夠安葬下一個棺槨就好,不需太多附庸之物。



現在諸葛亮的墳墓位於定軍山腳下。諸葛亮繩斷而葬,是因為諸葛亮生前善謀,後人演義而來不可考!

司馬懿深藏不露

司馬懿早年跟隨曹操出謀劃策,但卻最懂得韜光養晦、深藏不露、等待時機,是因為如此,司馬懿及其子孫才笑到了最後,完成了統一三國建立晉朝的歷史偉業。

司馬懿一生樹敵過多,防止自己死後的陵寢受到仇人的破壞。司馬懿也留下一道遺命,司馬懿要求後人也是對其墳墓,不封不樹,逢年過節不祭拜,將知道其墳墓的人全部殉葬,其後人也不可向他人講述自己墳墓的位置。

司馬懿的後人嚴格按照司馬懿的這一原則執行,果真死後的1700多年裡,司馬懿的墳墓無人知曉。

上世紀,一個農民在下地時鋤頭碰到了一個硬物,隨後發現該硬物為一個石碑。上面刻著字,且佈滿了雲紋圖案。該農民趕緊告訴了有關部門,最後經過發掘確定該暮為司馬懿之墓。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曹操雖多疑,諸葛亮雖善謀,司馬懿雖機關算盡,但終究沒有躲過農民的鋤頭!因為農民才是這個世界上最多的人。



珞珈山的貓


司馬懿是三國時魏國的大將軍,是掌握兵權的最高指揮官。179年出生在河南省焦作市溫縣孝敬裡。他最初被曹操強闢為幕僚(文學掾)。司馬懿雖然聰明睿智,但是忠誠度很低,曹操對照相書發現,他有“鷹視狼顧”之像,這種人一般有狼子野心,陰險狡猾。以後曹操是既用又防他,總體是壓制他的野心。



曹操是在公元220年3月15日去世的。雖然曹操揹負著一生的罵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可到死時他都沒稱帝,這讓司馬懿佩服的五體投地。

司馬懿其實對曹操很崇拜,比如他對曹操處理身後事就很拜服。這對他以後影響很大。

曹操起家是盜了漢朝梁王劉武夫婦的墓葬,據說得銀百萬兩,夠他軍隊吃十年的口糧。曹操吸取厚葬沒好處的教訓,交代兒子自己死後不墳不樹,實行薄葬。意思是說,不要起那麼大墳丘,不要在墳丘上栽樹。

他還為兒子遺計——72疑冢。錦囊妙計告訴曹丕,下葬時四門出殯,然後四門出,在不同地方埋葬72個墳丘,讓盜墓賊不知道哪個埋有真身。



曹操這招真管用,2000年來世人都沒被找到他的真墳。直到2009年12月27日,經考古隊才發現河南省安陽市安豐鄉西高穴村南的高陵墓主就是曹操。

曹操處理身後事給了司馬懿很大的啟發,其實對曹操墓葬關注的還有一個人,那就是蜀國丞相諸葛亮。諸葛亮和司馬懿是一對相殺到底的對手,講真在魏國能夠阻擋諸葛亮北伐的腳步非司馬懿莫屬。司馬懿和諸葛亮的智慧不相上下,但是司馬懿命硬,他在五丈原熬死了諸葛亮。諸葛亮是在公元234年10月8日病死在陝西寶雞岐山境內的——五丈原。享年54歲。

司馬懿再次聽聞了一位“偉人”諸葛亮的葬禮。據說諸葛亮也聽說了曹操辦的葬禮不錯,沒聽說有人知道曹操真身埋在哪裡。諸葛亮除了採取薄葬辦法外,還想了一個更絕的辦法。



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後,他遺計劉禪,讓四名壯漢抬棺材一直往南走,繩斷就是落葬地,然後掩埋,不許起墳丘,做到和四周景物沒區別。劉禪不敢怠慢,於是找了四名壯漢抬棺南走。

話說四個壯漢心急領賞錢,到第三天發現繩子沒有斷掉的跡象,四人一合計,乾脆咱們割斷繩子埋葬屍體回宮領錢走人算了。這四人依言而行,埋葬了諸葛亮,然後打道回宮覆命。

等見到皇帝劉禪,說了事情經過,劉禪看似傻不拉嘰,其實一點不傻,心想,三天大繩怎麼能斷掉呢?這裡有貓膩,他命刑部拷打審問,結果四人都招了,原來是欺騙了皇帝,“欺君之罪,罪該當斬”,劉禪大怒之下,命士兵把四個壯漢推出去斬了。

當做完這些後,劉禪心想壞了,廣顧生氣了,忘了問“相父”埋哪裡了?劉禪後悔的只想扇自己嘴巴子,可是死人不會復活的,諸葛亮埋在哪裡只有這四個壯漢知道,可是……。



劉禪沒有辦法,在景耀六年春,下詔為相父諸葛亮立廟於勉縣。這就是現在位於漢中勉縣定軍山下的武侯墓。據說武侯墓只是諸葛亮的衣冠冢。

為何立在此地呢?因為這地方是諸葛亮曾經戰鬥過的地方,諸葛亮曾被封為武鄉侯。

諸葛亮死前就考慮到了,四個壯漢肯定不會按照劉禪吩咐去做,也就是說不會等到繩子自然斷掉,料定四人要說謊,料定劉禪做事莽撞,所以料定自己真身埋在哪裡沒人知道。諸葛亮確實做到了。到現在人們不知道諸葛亮的真身葬在哪裡!

那麼,司馬懿見證和聽聞了兩位“牛人”的墓葬儀式,二位都是自己崇拜的人,他吸取了哪些教訓呢?他又是怎樣安排自己身後事呢?

話說諸葛亮死後,司馬懿兔死狐悲落了幾滴眼淚,沒有對手也是空虛寂寞冷。不過此時司馬懿位高權重,是魏國頭號權臣,他以曹操為榜樣,雖有篡魏之心,但始終壓制住了野心,他如意算盤是留給兒子來做皇帝。



在發動高平陵政變後,司馬懿誅殺了政敵曹爽,基本為兒子篡魏剷除了障礙。司馬懿了無牽掛了。

嘉平三年九月(257年9月),司馬懿一病不起,掐指一算自己大限一到,臨死之前,把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招到床前交代後事:“兒啊,我活了74歲,也算壽終正寢。我死後就葬在首陽山上。”

那麼首陽山到底在今天的什麼地方呢? 首陽山是洛陽邙山山脈其中的一座山峰。

《晉書·宣帝本紀》載:“先是,預作終制,於首陽山為土藏,不墳不樹,作《顧命》三篇,斂以時服,不設明器,後終者不得合葬。

司馬懿臨終遺言是:死後喪事從簡,不起墳頭,不立碑記,不設隨葬品,不栽樹木,不許殉葬,遺孀不要和他葬在一起。這其實就是曹操曾經的遺言,可見曹操對其影響多麼巨大啊!

歷史記載只是大體籠統的地方,史書不會告訴你司馬懿具體埋在哪裡。司馬懿的後人也不傻,不可能為盜賊提供說明書,芒碭山的餘脈山峰太多了,那座才是埋葬司馬懿的地方呢?

司馬懿熬死了曹操和諸葛亮,他的陵墓1700年來都沒有被發現,司馬懿堅持一下有可能完勝曹操。可是命中註定司馬懿鬥不過曹操,不管是活著時候還是死去的時候。司馬懿遺計千年的秘密居然被一位張姓老農撞破了。



話說1700年之後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洛陽蔡莊一個農民(老張)開了一片荒地,他在平整土地時,一撅頭下去刨出了許多石塊,他很好奇,於是就叫兒子來幫忙,父子二人越挖越深,逐漸出現了一個大墓,父子倆不敢再挖了,這是國家財寶,真要是再挖成盜墓賊了,於是急忙上報了有關單位,結果考古學家一勘測,原來是司馬懿的陵墓。哈哈,司馬懿千算萬算,居然讓一個老老農撞破了,不知道是不是天意?司馬懿再次拜服曹操,還是你牛叉!我服了。


秉燭讀春秋


古代皇帝和大臣死後都要求厚葬,希望他們在另一個世界也能享受到榮華富貴。春秋戰國時喪葬制度完善起來,王侯一級的墳墓稱作陵。於是盜墓這一職業產生了。董卓專權時就把漢武帝的陵墓扒開把裡面的珠寶金銀拉出來。三國時曹操為了籌措軍費專門設立一個職位叫“摸金校尉”專職盜取古墓中的財寶。於是"摸金校尉”就成了盜墓者的代名詞了。曹操手下把梁王劉武的陵墓打開解決了十年軍費開支,看來盜墓這行業在古代是有巨大誘惑力的。曹操挖了一輩子的墓,當然也害怕後人盜他自己的墳墓,據說曹操死時一夜之間埋了七十二座墳墓讓人難辦真假。司馬懿在曹操手下混了一輩子當然也害怕盜墓者打撓他死後的安寧。公元251年司馬懿病死,被葬在河南郾師北邙首陽山。按照司馬懿要求"子弟群官皆不得謁陵″陵墓“不樹不封”。死後從簡,不與遺孀合葬。所以就是司馬懿的子孫也不知道他的陵寢的位置,只能在大概的地方望空而泣。一千五百多年後,一個農民在地裡幹活兒,突然碰到一個硬物。他仔細看是一個巨石,上面刻有一個威風的武將。出於文物保護意識,他思慮一番上報給文物部門。當時文物部門看到巨石上的刻像沒報太多的希望,可是越挖越有戲,越挖越驚喜。最後整個墓地呈現在人們眼前,規模宏大是王侯級別的大墓。墓誌銘確定了墓主的身份。司馬懿用這種方法使自己安靜了一千五百多年。



關東俠客


看來,智者非智,英民,尚且流芳百世,死後屍骨何需躲躲藏藏,入朝拜相又怎樣?山野草民又怎樣,三尺黃土,與草山為伴,天下那有不透風的牆?你知我知,那知,還有天知地知,人算不如天算呀!


用戶9283544595333徒


什麼都不用,證明司馬懿對待死亡是很豁達,只不過是要求死後的屍骨不被打擾而已。

古代採取這種安葬的辦法與身後安排可謂是非常前衛。

奈何隨著人口數量增長,土地開發高度發展,司馬懿的安排也就走到頭了。

呵呵,算是這位老農民中獎唄,畢竟這也是概率學的一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