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駒眼」地產資本爲何青睞造車?恆大入股FF、廣匯背後的祕密

在電影《西虹市首富》中,主人公需要一個月花光十億,才能繼承鉅額遺產,可見花錢是個技術活兒。和電影相比,現實更加誇張,這不恆大的許老闆也愁怎麼花錢,不是十億,而是上百億上千億的資金怎麼安放。

「電駒眼」地產資本為何青睞造車?恆大入股FF、廣匯背後的秘密


9月23日晚間,恆大發布公告稱,恆大集團與廣彙集團雙方同意在汽車銷售等領域開展全面戰略合作。概括的講,就是恆大通過受讓股份和增資的方式,花144.9億元,獲得廣彙集團40.96%的股份。

這不是許老闆第一次佈局“車海”了。就在今年6月底,恆大方面剛剛完成了對美國新能源汽車公司FF的收購。沒錯,就是下週回國的賈躍亭賈老闆的FF。FF91明年一季度就要上市,恆大法拉第未來智能汽車董事長彭建軍稱,未來十年將在中國華東、華西、華南、華北、華中地區建設5大研發生產基地,10年後年產能達到500萬輛,囊括全系產品。

在汽車圈行業人士看來,500萬輛產能就是一個笑話,但恆大似乎很認真。有觀點認為,收購廣彙集團40.96%的股份,將解決“恆法”未來遇到的產品渠道、銷售及服務方面的問題。因為廣匯是中國排名第一的乘用車銷售商、中國最大的融資租賃提供商及中國經銷商中最大的二手車交易代理商,其在新疆、廣西、河南、安徽、重慶等12大區域擁有380多家汽車4S店專賣店,代理國內外知名汽車品牌逾80個,已連續三年成為中國最大的乘用車經銷商集團。2018年,廣匯汽車位列2018《財富》中國500強第50位。恆大入股廣匯,為法拉第未來進入國內市場鋪平了道路。

但是,FF91是一款樹品牌、不走量、賺吆喝的產品,和蔚來的EP9一個調調。為了這麼一款車,花140多億去收購廣彙集團40.96%的股份。就好比想吃一漢堡,結果收購一麥當勞,再有錢也不是這麼花的。恆大為什麼這麼做呢?

再繼續追問一下,恆大為什麼入股FF?賈老闆的事情鬧得風風火火,FF在新能源汽車在汽車圈可不是什麼優質資產。有的資本避之唯恐不及,小股東更是希望解套。但為什麼恆大願意入局,接受這個攤子呢?

再放眼整個造車圈,最近兩年,房地產公司似乎都比較喜歡汽車。例如:去年12月,寶能系接納觀致汽車51%股權,以65億元佈局新能源。另外,產業新城運營商華夏幸福通過旗下知合出行,拿下合眾汽車控股股東位置,知合出行還投資了汽車租賃、自動駕駛等領域一系列公司。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8家地產商通過投資入股進入新能源汽車產業,分別是恆大、寶能、華夏幸福、碧桂園、萬達、萬通地產、冠城大通和大名城。萬達王健林入股珠海銀隆已經不是什麼新聞了,5個億“不多、不多”的闊氣猶在耳畔。

這是為什麼?房地產商真的要擼起袖子加油幹,助力中國汽車品牌做強做大嗎?還是從小喜歡用泥巴捏車玩,現在有錢了,去造個真車,實現兒時的夢想?

最近,電駒小編採訪了多位業界大佬,發現背後的故事沒這麼簡單。

業內人士介紹:大致來說,在國內,有三個池子存放大筆資金:樓市、股市和車市。相較於樓市和股市,車市利潤薄,週期長。因此,資本大佬的資金更多在樓市和股市“興風作浪、呼風換雨”。但現在,情況變了。

先看樓市:近年來,房地產的發展受制於國家一系列調控政策,已經變得十分嚴峻,房企去地產化成為了行業主流。比如,今年2月,萬達名稱由“大連萬達商業地產股份有限公司”更名為“大連萬達商業管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7月,“龍湖地產有限公司”更名為“龍湖集團控股有限公司”。8月,“合景泰富地產控股有限公司”更改至“合景泰富集團控股有限公司”。9月,保利地產正式宣佈將公司名字由“保利房地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更名為,保利發展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戰略收縮也成為房市的主風向。今年上半年恆大新增土地儲備少了54%,今年拿了3000萬+平米土地,而去年同期則拿了6700萬+土地。拿地謹慎了,現金流更為充裕,今年恆大提前實現半年利潤超500億,達到530億元,怎麼安置資產就顯得更為重要。

房企要多元化經營的口號喊了多年,但容納數百數千億資金的“大池子”,還不真好找。之前許老闆也折騰過賣糧油、賣礦泉水、賣保險,效果還真是一般般。

簡單概括就是:樓市已經不適合存放大筆資金了,大佬的錢沒處花了。去年,寶能和萬達的股權之爭,最後寶能被相關部門稱為“興風作浪的妖精”,也說明,大筆資金想投放到樓市,已經不合時宜了,這不,寶能已經撤了嗎。

再看股市,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股市也不是存放大額資金的好去處。目前A股處於橫盤狀態,近期大漲的可能性不大。在經歷了牛市之後,收益率已經降到了很低的水平,只能說以往的股市太好,現在迴歸正常了。

再看海外置業。之前,這是資本大佬們轉移資產的妙招,海外買酒店、買足球俱樂部,買娛樂相關產業曾蔚然成風。但現在也不行了,已經被國家嚴厲叫停。到海外大筆投資、安置資產也行不通了。當然,如果去國外收購類似芯片等核心技術企業,國家還是鼓勵的。

手握大筆資金沒處花,那咋辦呢?這些地產大佬們把目光轉移到了車市。因為車市政策環境相當的好,也正缺大筆資金,有的企業嗷嗷待哺。

先看政策環境:新能源汽車是國家大力支持的產業。“新能源汽車是中國汽車由大到強的必由之路”,這是國家定的調子。另外,這些年,國家從補貼、牌照、路權、車船稅等多個層面,拿出真金白銀鼓勵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政策環境順風順水。

從全球來看,新能源汽車也是大勢所趨,“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已經成為全球汽車業的潮流。滴滴能在短時間內成為巨無霸、特斯拉不斷虧錢依然估值甚高,都是拜汽車新四化所賜。因此,一句話,進入造車業,造新能源汽車,就是識時務,趕潮流。

再看車市環境,政策鼓勵和汽車新四化加持,引得造車新勢力紛至沓來,也誘惑傳統車企重倉佈局新能源汽車、智能化、網聯化和共享化。但是,很多造車新勢力或轉型的傳統車企“缺錢”,急需資金支持。同時,地產大佬或資本大佬恰好不缺錢,正愁錢怎麼花出去,於是一拍即合。

資本大佬們此時進入造車業,可謂天時地利人和皆備。

另外,地產大佬進軍造車業,還能收穫很多副產品,其價值可能更高。坊間猜測,部分地產商很有可能是借新能源汽車產業之名,行房地產圈地之實。君不見,地方政府對造車新勢力或傳統車企圈地設廠求之不得,往往拿出大把政策、土地或資金支持,吸引車企來建廠。建廠的土地周邊同時開發房地產,可謂一舉兩得。

例如,自2017年3月成立寶能汽車之後,寶能集團便在西安、廣州、昆明、杭州、武漢等地規劃新能源汽車項目。有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6月30日,寶能地產31個項目土地總市值2613億元,土地增值達2358億元。土地項目增值達到9倍。另外,有的中國汽車品牌,已經圈了很多土地來建廠,這是圈內的公開秘密。

「電駒眼」地產資本為何青睞造車?恆大入股FF、廣匯背後的秘密


可見,地產大佬們進軍汽車業,是當下最好的選擇,是安置資本的最佳手段。

大佬們身邊謀士如雲,怎麼會做賠錢的買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