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鄉村」建設不溫不火,原因都出在這兒!

“美麗鄉村”建設不溫不火,原因都出在這兒!

近年來,鄉村綠化得到了長足發展,愛綠護綠已逐漸成為共識,但與美麗鄉村建設的要求相比,鄉村綠化仍難以適應要求,令人痛心的毀綠行為仍大量存在,制約著鄉村綠化的健康持續發展。其實,恐怕地球人都知道綠色的生態價值,但毀綠行為之所以屢禁不止,不單純是個人素養問題,還有深層次的原因,林木難以綠染鄉村田野,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美麗鄉村”建設不溫不火,原因都出在這兒!

受經濟發展水平和發展階段的限制,一些地方的美麗鄉村建設,還停留在低端水平上,只把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作為重點,而綠化只是一個配角,重視不夠。綠化中重面輕點,重視諸如干線公路沿線的綠化,輕視諸如農家房前屋後的綠化,在很多平原村莊,生態防護林、經濟林,四旁植樹面積比例失調。一些農民和部分鄉村幹部把綠化和種糧對立起來,認為農村就是以種地為主,害怕綠化佔地。另外當前種糧的、治水的、種樹的呈現“九龍治水”的局面,各行其是,不時在政策上“打架”。鄉村綠化,主體和主角應該是農民,但由於缺乏組織引導,體制機制不活等因素,農民參與植樹造林綠化美化的積極性、主動性沒有充分調動起來。有些人認為,種樹是上級的事情,與自己無關,持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有些人認為,現在毀綠現象很普遍,單靠少數人的力量是難以制止的,因此對綠化放任自流,致使許多農村的綠化美化沒有“動靜”,甚至處於“撂荒”,上邊年年發號召,下邊基本沒動靜。

“美麗鄉村”建設不溫不火,原因都出在這兒!

一些地方盲目模仿城市的綠化方式,違背生態發展和建設的科學規律,具體表現在盲目引進外地樹種,追求名貴花木。其結果是“城不城、鄉不鄉”,既沒有城市綠化的精緻與景緻,也沒有體現鄉村簡潔而生態、自然而質樸的特色與魅力。綠化中種管脫節,樹木種上後就萬事大吉,除了檢查時突擊管護一下外,平時很少有人問津,缺少澆水培土、病蟲害防治等管護措施,種上的樹木處於自生自滅狀態。

“美麗鄉村”建設不溫不火,原因都出在這兒!

因此,鄉村綠化要樹立系統思維,認真制定總體規劃和實施方案,做到結合實際、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合理佈局、突出重點。統一規劃控制,分步組織實施。要根據各地的經濟條件、自然環境、氣候特徵等,按照適地適樹的原則,選擇適宜村莊綠化的樹種。要落實專門養護管理隊伍,制定可行的村規民約,切實做到栽一棵、管護一棵、成活一棵,真正實現建成一片、見效一片、美化一片的綠化目標,形成綠樹成蔭的生態家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