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走出舒適區,生命是棵長滿可能的樹

人民日報:走出舒適區,生命是棵長滿可能的樹

生命是棵長滿可能的樹

研究者觀察花樣滑冰運動員訓練發現,相同情況下,普通運動員喜歡練習已掌握動作,頂尖運動員更喜歡練習未掌握動作。是停留在“舒適區”鞏固技能,還是在困難中超越自我?

選擇,影響著結局。生命猶如一棵長滿可能的樹;走出舒適區、挑戰“不可能”,人生才能抵達更高的境界。

走出舒適區,必須勇於“再出發”。

時年花甲的王澤山院士放下過往成就的包袱,苦苦實驗二十載,解決了火炸藥領域世界性難題,第三次走上國家科技獎領獎臺;周有光50歲前是經濟學教授,50歲後主持擬定我國《漢語拼音方案》,100歲還不肯“逸我以老”,出版了多部著作。不為已有功名所累,變頂點為新起點,生命之樹自然會掛滿累累果實。

走出舒適區,意味著敢於“求極限”。

模擬太空失重條件訓練,航天員若感到身體不適,可隨時按下警報器終止,但中國航天員從未發出過警報。在模擬失重的水槽裡,景海鵬一泡就是三四個小時,吃飯時連筷子都拿不動。古人云: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使人痛苦者,往往蘊藏著促人強大的因子。

走出舒適區,有時候需要“討苦吃”。

楊善洲說,如果說共產黨人有職業病,這個病就是自討苦吃。從雲南保山地委書記位置上卸任後,他毅然扎進大亮山植樹造林,把荒山禿嶺變成了綠洲;廣東湛江市政協原主席陳光保離休後,荷著鋤頭進山開荒,造福一方百姓。這般自討苦吃,體現了心念蒼生、以苦為樂,更以實績彰顯了行動的力量。

人民日報:走出舒適區,生命是棵長滿可能的樹

哲人有言,有些人過了30歲就“死”了,因為之後的歲月裡全在模仿自己,機械地重複習慣之事。

模仿自己,就是待在舒適區的慣性使然。

比如用新瓶裝舊酒,反覆顯擺曾經的成果,如同照了相洗了很多張照片,底片卻還是一張;比如習慣於守成、放棄了創新,在踟躕不前中被他人超越;比如陷入工作怪圈,忙忙碌碌裝樣子,有難度的不願幹,沒有先例的不敢幹。

不日新者必日退,模仿自己,難免會在舒適中“過早地死亡”。

非洲有種蝙蝠,能把毛驢殺死。開始時,它會用舌尖輕輕地舔舐毛驢腳踝,接著再咬個小口吸血,毛驢渾然不覺;一隻只蝙蝠接力,毛驢終於轟然倒地。安逸享樂,會讓人停留於表面的舒適區。這種舒適背後,隱藏著致命的陷阱。

摒棄守成心態、抵制“舒適”吞噬,一個人才能在進取中不斷贏得新優勢,內心也方有長久的安寧。

一個人之所以偉大,首先是因為他的目標偉大。

高遠的目標,寄託著理想和信仰,能激勵精神、催人奮進。高原之上有高峰,目標遠大者從不滿足於某個特定高度,他們常常自覺選擇離開舒適區,艱難踏上新徵程。

面對生命這顆長滿可能性的大樹,只要肯努力,向上向善總有無限的拓展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