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中國「最新一波掃射」!

美國政府11日向對華核出口實施新的嚴格限制,給出的理由是,美方認為中國政府在尋求通過不正當獲取核技術以提高本國軍事能力,並破壞美國的核工業。

法新社說,此舉是“美國加大努力向中國施壓而進行的最新一波掃射”。美國對核技術管控很嚴,對中國尤其如此,所以它對中國的核出口並不多,但新的措施仍然被視為一次“主動傷害自己出口”的行為。美國官員承認,美國的核產業可能因為這個決定而在短期內遭受痛苦。為說服國內民眾,美國搬出“抑制中國軍事發展”的藉口,特別又渲染一番中國南海島礁威脅。

但《紐約時報》注意到,美國官員並沒有透露什麼實質內容來證實美國向中國出口的核技術被用到了軍事領域,而且現實情況是,中國在發展核武器方面基本上是自給自足的。


美國對中國“最新一波掃射”!


能抑制中國軍事發展?

據法新社報道,美國週四表示將越來越嚴格地限制向中國出口民用核技術,因為他們擔心這會被用來增加中國的經濟好處和用於軍事上。美國能源部長裡克·佩裡在聲明中稱:“中國企圖在美中民用核合作的既定進程之外獲取核技術,美國不能忽視這件事對於國家安全的可能影響。” 報道稱,美國一名匿名官員說:“數十年來中國一直在執行一個協調一致的、由中央政府主導的戰略:獲取核技術以獲得經濟優勢。”

法新社說,新政策立即生效,為所有現有的、未做出決定的以及將來向中國進行的技術轉移制定了指導原則。美國官員稱,美國將仍然允許向中國進行民用核出口,但將面臨越來越嚴格的審查。尤其是美國能源部說,在發放與中國國有核電公司相關的出口許可時,所有申請都會默認為“拒絕”,即除非有特殊或強烈理由才會被批准。事實上,美國根據能源部所謂的“810授權條款”已在嚴格地審查核出口,該條款要求這些技術用於和平目的,且不得轉移給第三國。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稱,這個決定是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領導的一項廣泛的政府政策評估的結果,美國商務部、國防部、能源部、聯邦調查局、情報機構等均參與了這一措施的制定。中國努力從美國獲取先進核技術、核材料和核裝備的活動也起到推動作用。美國政府一名官員說:“特朗普政府得出的結論是,有必要對中美民用核合作做出改變,以便在美國國家安全和經濟利益面臨的長期風險與美國核工業基礎受到的影響之間取得適當的平衡。”

“抑制中國軍事發展”是美國嚴格限制對華核技術出口的最主要藉口。據澳大利亞廣播公司報道,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的評估認為,中國正積極獲取美國先進的核技術,將其用於軍事上,用於第三代核潛艇上,用於核動力航空母艦的研發上,用於具有戰略意義的軍民兩用核動力平臺上,比如小型模塊式核反應堆、可以部署在南海的浮動核發電站等。

美國《紐約時報》稱,特朗普政府週四宣佈限制措施,主要是擔心先進的核反應堆——特別是緊湊型發電廠——會推動中國的勢力投射野心,加速中國軍隊成為一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力量。幾名不願透露姓名的政府官員向《紐約時報》記者介紹稱,北京正在具體考慮開發用於南海的浮動核反應堆,“他們正在那裡的人造島礁上建設軍事駐地”。衛星照片顯示,中國在島礁上建設了為戰鬥機準備的跑道和掩體。一週前,一艘美國戰艦報告稱,一艘中國艦船為了將其驅逐出該區域,與它保持了極端接近的距離,導致該戰艦被迫偏離航道。

與以往一樣,美國對中國的最新指責並沒有事實支撐。美國《紐約時報》稱,官方聲稱美國的核技術正被轉用於軍事目的,然而在接受記者電話採訪時,美國政府官員幾乎沒有透露什麼能夠支持這一說法的情報證據。

中國導彈技術、核戰略問題專家楊承軍教授12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美國對中國涉核的出口主要在民用核電站的配套設備上,包括核安全以及核材料的儲存配套設備,並沒有涉及核材料及核技術本身。所以美國進一步限制對中國的核出口與南海島礁並沒有直接關係,這就是美國對中國整體遏制戰略的一部分。

對中國的威懾力不大

“貿易戰的新舉措”,德國《焦點》週刊12日稱,特朗普政府希望通過嚴格限制對華核出口,讓中國在貿易戰中屈服,並遏制中國核技術的發展。但他的舉措能否獲得效果,受到觀察家們的質疑。美國對中國的核出口基本都是民用產品,強化管制對中國的威懾力不大。

楊承軍也認為,中國發展核技術完全是依靠本國自己的力量,通過自力更生髮展的,特別是核武器及其配套裝備的發展完全是國產的,相反,在這些領域美國還進行了全面遏制。因此,中國核技術發展並不依賴美國,美國對中國的限制也不會對中國核能力產生實質影響。

美國對於與中國核合作一直限制重重,出手打這張牌並不出人意料。美國《華爾街日報》稱,在美國能源部宣佈上述新的核出口限制措施前,一位前美國國防部官員就說,核問題是中美之間被忽視的潛在矛盾爆發點。伍德羅·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亞洲項目主任丹馬克表示,中美之間基本上不存在有關核問題的對話,幾乎沒有中國問題專家對核問題有著深入瞭解,美國問題專家也是如此。

“自里根政府以來,兩國之間的相關核合作協議一直有起有落,但美國政府週四的聲明標誌著這一合作遭遇重大挫折”,《紐約時報》說,中國不是美國核技術的主要客戶,去年,中國客戶僅有約1.7億美元的核相關銷售額。奧巴馬時期的國家安全委員會亞洲事務高級專家貝德說,美中的核合作協議過去也曾遇到重大問題,在克林頓政府時期出現過重大僵持。但這些問題得到了解決,通常是由於美國核工業界警告說,如果不能在核問題上與中國打交道,就將為法國、日本和韓國向北京提供核技術開闢道路。但今天,貝德說:“美國核工業不會受到太多損害,因此政府可以盡情做出最極端的懷疑。”

逆差問題出在“美國不賣”

“中國正在成為全球核未來的動力”,德國新聞電視臺12日的報道說,中國是否在“竊取”美國核技術存在疑問,但有一點是明確的,中國現在已經成為全球核應用領域的領先國家之一。“世界核工業現狀報告”顯示,核能應用的未來似乎就在中國。在過去20年中,該國一直在穩步擴大其核電容量,將運營電廠的數量從3個增加到2018年的40個以上,另外還有18個正在建設中。現在,中國佔全球新的核電投資的一半以上。中國核電的發展,與北京的“反空氣汙染戰爭”有關,但美國顯然不希望中國爭奪其全球核參與的霸主地位。

美國的最新限制措施顯然讓美國企業離中國市場又遠了一步。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美國國務院官員克里斯托夫·福特在7月份發表的一次講話中承認,美國核政策面臨如何平衡國家安全與經濟關切的挑戰。他說,美國在國際核能市場上的份額已從30年前的90%下降到20%,有很多人認為,參與中國市場將是美國核能行業未來能否生存下去的關鍵。美國官員稱,中國是少數幾個正在核電領域進行大規模投資的國家之一,同時核電行業的領軍人物曾表示中國核市場的規模最終可達數十億美元。

美國一直嚷嚷著要中國縮小對美貿易順差,但它的做法卻又與之背道而馳。法國國際廣播電臺等多家媒體12日都轉引了來自中國的說法,如果美國肯賣高科技產品的話,不會有巨大的對華逆差。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去年的報告認為,美國若將對華出口管制放鬆至對巴西的水平,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可縮減24%,可見問題不是出在“中國不買”,而出在“美國不賣”。

“特朗普讓中國貿易順差更大”,德國《焦點》週刊12日說,中國對美貿易順差連續第二個月創下歷史紀錄,而特朗普限制核產品等高新技術出口,實際上是自己在減少出口。如果特朗普不改變政策,減少貿易順差的目標將是一句空話。

本報駐美國、德國特約記者 溫 燕 青 木陳 一本報記者 郭媛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