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智能家居:小米、格力誰能成爲IoT 時代的王者

2013年格力和小米訂立的5年之約大家還記得嗎?即將在2018年見分曉。但2018年不是結局,而是智能家居進入IoT驅動新階段的一年。智能家居市場空間巨大,是智能硬件與技術、平臺等軟件的結合,傳統家電廠商和小米等互聯網企業各有獨特優勢,分工合作、共享市場爆發機會。未來小生態鏈(小米模式)會有望成為大生態鏈(硬件與互聯網公司交叉合作)主導嗎?

2018年以來,隨著各類變現模式的出現,智能家居再次出現融合加速發展的新局面:1)美的、格力等家電企業運用人工智能技術,通過將傳統家電智能化的方式,提高產品附加值。2)以亞馬遜、小米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開始把語音交互和其自身的電商業務相結合,實現"硬件-平臺-電商"的閉環,為智能家居開闢了新的商業模式。3)海康等安防企業通過提供雲服務,以服務收費的方式變現。

發展瓶頸逐一突破:互聯互通、人機交互、企業變現

1 家電如何聯網?IoT 助力家居產品互聯互通

1.1 硬件互聯網化+智能家居平臺,家電得以互聯互通

智能家居的發展是隨著家庭產品互聯網化產生的概念。利用互聯網技術,家庭中的消費電子、消費電器、家居傢俱產品聯網可以實現最簡單的智能化,豐富控制方式,甚至帶來新的應用。海爾是中國市場的先行者,2012年就提出進入網絡化戰略轉型階段,其中重點就是產品的互聯網化。

硬件的互聯網化探索:傳統家電的互聯網化嘗試自網絡電視開始,而後家居硬件的互聯網化拓展至娛樂、安防、開關控制、照明、廚衛家電、醫療健康、室內環境等家居生活的各個方面。

智能家居平臺的配合建立:伴隨互聯網化家居產品數量的增多,對於便捷統一的控制面板的需求提升。在此背景下,2014年蘋果推出HomeKit、三星推出智能家居平臺SmartThings Hub、京東搭建JD+平臺、海爾推出U+雲平臺等,作為控制各種智能化的產品的入口,配合相應的手機APP,智能家居行業至此初步建立起了"硬件—平臺—APP"的互聯控制體系,概念落地提速。

基礎智能化較易實現。得益於智能插座、智能開關等智能小件的普及,沒有配備智能功能的傳統空調、冰箱、檯燈等家電也可實現聯網可控,潛在用戶通過"控制媒介(智能音箱或手機APP)+智能插座"即可迅速建立起基本的智能家居環境,有利於智能家居概念的快速普及和智能生活習慣的建立。

1.2 群雄逐鹿、平臺亂戰帶來新問題,第三方智能化服務提供新思路

目前包括蘋果HomeKit、谷歌Nest、三星Smart Things、亞馬遜等平臺在國外市場圈地正酣,國內華為、阿里、京東的智能家居平臺紛紛通過與家電廠商的合作,擴大自己的平臺覆蓋範圍,而小米則較為封閉,著力塑造自己的生態圈。整體而言,目前各個平臺仍然相對較為獨立,消費者在購買智能家居產品時面臨"站隊"抉擇,不利於行業的普及發展。

目前,已經能夠看到各大廠商在互聯互通上所作出的努力。以美的M-Smart 為例:

通過平臺端的開放,美的獲得了各個行業內優質的合作伙伴,共同實現智慧生活。與其他平臺相比,美的M-Smart物聯網平臺最大的特點是它的開放性。其他開發者通過註冊和申請,與美的簽訂協議後可以獲取美的M-Smart平臺的SDK包以及相關技術文檔,開發者的產品經過測試後可獲得M-Smart認證。美的目前已經與華為、騰訊、小米、科大訊飛、阿里雲、京東等多家企業建立合作關係,以共建生態的方式打造智能生活方式。

互聯互通問題解決了嗎?儘管通過合作,部分家電型號已經同時出現在多個平臺的搜索頁,但單個產品不能同時支持多個互聯網家居平臺。互聯互通僅僅跨越了一小步,平臺層面的互通仍亟待解決。

海爾空調聯合GE Appliances推出全球首款支持蘋果HomeKit技術並能與谷歌助手、亞馬遜Alexa等互聯的智能空調,意味著智能空調能夠實現跨平臺的操作。

第三方智能化解決方案提供商為解決互聯互通問題提供新思路。如2014年成立的塗鴉智能可以為客戶提供打包的標準化解決方案,包括智能模塊、IoT雲服務、APP開發等。可通過Tuya Cloud Proxy模塊提供協議轉換,全面支持Amazon Echo、Google Home、天貓精靈等主流智能終端控制,亦可快速接入阿里小智、京東微聯、微信硬件等平臺。

2 繁瑣呆板的人機交互?語音控制已成現實、交互方式持續拓展

2.1 語音助手帶動控制方式從觸控向語音控制變革

語音助手在智能音箱上的落地引領智能家居交互方式從手機觸控向語音控制變革。

天然語音交互屬性,促進智能音箱的普及。與其他主流的智能家居設備(如路由器、智能冰箱、智能電視、安防攝像頭、溫控器等)相比,智能音箱交互性較強,在接入應用上的限制較少,適應的場景更加廣泛。此外,智能音箱可多點佈局,主音箱和迷你音箱配合,可以做到設備聯動,方便將智能語音鋪向全屋。

亞馬遜是智能音箱領域的先行者,在2014年底即推出了自己的智能音箱產品Echo。通過日益智能的Alexa語音助手,以Echo音箱控制樞紐,協同Fire TV、Ring、Blink等其他第一方硬件,並通過開放平臺與技能支持操控超過8000種第三方硬件,支持3萬餘種技能,鋪設並塑造起自身的智能生態。

語音助手應用到各種智能產品上大幅提升了體驗感。傳統的智能家居控制方式以手機APP控制為主,伴隨智能音箱與語音助手的進一步普及和家居生態的完善,可通過簡單的"好熱啊"、"屋子裡有點暗"等日常語句控制空調、燈光等設備,甚至啟動一系列有先後順序的控制指令,快速切換房屋狀態。

2.2交互方式拓展進行時

各種產品的智能化應用場景在不斷探索中,人與機器的交互方式日益豐富,一方面智能家居產品光學控制、感應器控制等使得無聲無觸摸的交互方式成為可能,另一方面智能家居從被動響應命令向主動配合發展:

響應命令:被動響應類型的智能家居需要特定信息的觸發才能夠得以啟動,目前觸發信號正從語音向圖像、傳感方向拓展。

主動配合:主動配合型指智能家居設備可以根據運行狀態,主動調整運行參數或推薦延伸產品。智能家居從執行命令向簡化生活進階。

3 概念到變現如何跨越?電商平臺解決流量變現問題

3.1傳統家電廠商:智能化提升產品附加值

產品端的智能化,增加了產品附加值,讓傳統家電廠商享受到更高的溢價。1)初步的智能化是給產品附加Wi-Fi,例如美的目前京東在售的空調,從1999元到5699元的大部分機型都具備此"WiFi智控"功能。2)第二種智能化是對家電的功能做了更細緻更貼心的優化。例如含有智能芯片的波輪洗衣機價格也比普通波輪洗衣機高了57%;可以識別米種、智能選擇加熱曲線的美的IH,全智能電飯煲價格則是普通IH電飯煲的2.5 倍。3)更高級的智能化,是賦予了產品在其傳統功能之外的屬性,例如人工智能、語音交互、影音娛樂。京東和美的聯合打造的智能冰箱,價格比普通多門冰箱高出44%。

傳統家電廠ASP提升+平臺搭建的問題:流量無法帶來實際銷售的可觀增長。傳統家電廠商的智能家居控制APP雖也提供了其他產品的購買入口,但列示產品大多仍限制在同一品牌的家電產品,作為高價值的生活耐用品,消費者傾向於在京東、蘇寧等成熟的電商平臺購買,APP推薦高售價的智能家電產品很難刺激消費者付諸購買行動。

3.2 亞馬遜:立足零售,強大電商背景,致力於賦予產品語音購物能力

賦予音箱語音購物能力,始終立足零售。據OC&C Strategy Consultants估計,美國語音購物市場將從 2017年的20億美元,擴大到2022年的400億美元,且消費者以40歲以下有孩子的家庭為主。亞馬遜擁有強大的電商背景,在智能家居方面的商業模式仍立足於零售,前期不惜以低於成本的價格推廣Echo智能音箱,而後賦予並完善Alexa的語音購物能力,且提高渠道話語權(語音提供的商品選項只能在3種以下,而且會首推自有品牌或經Amazon Choice嚴選的品牌)。2017年,亞馬遜推出了定價僅20美元的Amazon DashWand,內置Alexa語音助手,只需掃描條碼或語音訂購,商品便會直接加入用戶的亞馬遜購物車中,點擊訂購鍵之後商品快速送達,免去搜索、加入購物車、確認付款等繁瑣環節,極大地方便了用戶的購物,是亞馬遜將語音助手與購物體驗緊密結合的代表產品。

佈局智能安防,送貨"進"門。隨著Google Assistant和亞馬遜Alexa的普及,LG、Philips等家電企業、Ring等家庭自動化企業、及ADT、Honeywell等安防行業紛紛推出新硬件產品及基於人臉識別的安防服務等新業務。我們認為智能家居和安防行業的融合,會帶動行業加速發展。隨著基於人臉識別的視頻分析技術的運用,我們注意到ADT以及Ring等新型企業開始探索提供基於視頻分析的電子防盜、遠程監控和遠程控制服務。亞馬遜可藉助收購的智能安防領域公司Ring和Blink,進一步夯實其剛推出不久的Amazon Key送貨進門服務,實現"最後一米"(已超越"最後一公里")快遞。從而將電商平臺、智能音箱、語音助手、智能門鎖、智能攝像頭等緊密連接,為消費者提供順暢方便的語音購物體驗。

3.3 小米:投資+平臺驅動的"遙控器電商"

"零"到"第一批"用戶:"發燒友"興趣濃厚,自帶流量優勢。嘗試智能家居的第一批用戶,往往是對科技產品有濃厚興趣的"發燒級"玩家,他們願意為全套的智能場景付出較高的溢價,對家電產品的傳統功能反而要求不高。小米的生態鏈佈局正是切中了智能家居目前的發展現狀,通過股權投資的方式迅速擴大產品線,提供相對豐富的生活場景;另一方面,"米粉"也正是一群科技發燒友,小米得以在智能家居領域繼續發揮自帶流量的優勢。

"第一批"到"第N批"用戶:"遙控器電商"模式,已售出硬件=精準銷售渠道。所謂"遙控器電商",指將具備遙控器特點(高使用頻率、十分鄰近用戶、充分了解使用習慣)的智能硬件變成電商渠道。小米充分利用其在IoT智能家居普及期伊始的先發優勢。在少數小米IoT產品進入用戶家居環境之後,無需文字、視頻廣告的投放,無需勞心勞力的地毯式推廣,將已售出的智能硬件本身變成銷售渠道。一方面,可通過對於用戶家居環境、用戶使用與消費習慣的捕捉,個性化提供產品建議;另一方面,可通過萬物互聯,根據其他用戶的使用與消費數據作出合適的產品推薦。軟性投放的精準銷售建議更易獲得接受,進而更易轉化為實際銷售的增長。

3.4 流量變現的前提:高性價比+質量過硬+聰明的產品組合

小米從2015年開始通過投資的方式拓寬產品線,通過流量+雲+硬件構建了品牌內部的封閉生態鏈。公司3C產品以外的產品線從最初的手機配件(充電寶、耳機),向(1)空氣淨化器、可穿戴設備、電飯煲、機器人、平衡車等家電產品,以及(2)行李箱、揹包在內的生活消費品拓展。公司已擁有200個品類小米IoT產品,大部分都可接入米家APP進行控制,達到萬物互聯。隨著小米線上線下新零售平臺帶來的豐富流量資源,疊加消費升級的趨勢,IoT生態鏈已經初具規模,同時擁有5個以上小米IoT設備的用戶人數已超過140萬人。多樣的產品之間也會互相促進銷量。這個優勢是公司強大的"護城河",搶先佔領了IoT行業的領先地位。

小米能夠佔據市場先機,除自身的戰略眼光、研發能力、佈局推廣、生產銷售服務等原因外,亦有市場環境賦予的"天時地利"。"天時"在於傳統家電廠商深耕大家電智能化,產品單價尚高、不具備流量優勢,在民眾沒有建立起智能家居習慣的前期,推廣較為困難。"地利"在於Amazon、Google等國外大廠由於語言、地域等限制,在中國落地進展遲緩。小米的流量優勢、"遙控器電商"模式和相對豐富廣闊的生態圈,使得其在初期發展亮眼。

AI+智能家居:小米、格力誰能成為IoT 時代的王者

圖表1: 小米IoT 生態圈代表性產品

未來的智能家居:AI 助力,展開想象空間

電商的商業模式革新只是一個初級階段,人工智能方法能夠實現提高用戶體驗的商業機會。

交互方式的下一階段——獨立運行的人類助手:伴隨AI的成熟和在智能家居領域的落地,智能家居將更多地配備自動工作、獨立運行的能力,真正在多個場景中解放人類雙手,如掃地機器人、廚房機器人、炒菜機器人等。系統可以記錄人類的操作,並進行效仿。類似Moley Robotics廚房機器人系統的可獨立運行的智能家居或真正帶來家居革命。

場景的持續拓展:目前智能化應用場景主要在空間+情景兩個維度進行探索,且還有很大的探索空間。由於缺乏成熟的AI,當前的智能化應用場景侷限於特定情況或者具體指令設定下的某一場景的服務,但場景範圍正在持續拓展。以海爾為例,2014年海爾推出U+智慧生活平臺,支持水、安全、空氣、美食、健康、娛樂、洗護七大智慧生態圈場景應用,基本涵蓋了消費者日常生活場景。以美食智慧生態圈為例,U+冰箱可以識別食材並推薦菜單,並由油煙機在烹飪時顯示菜譜,餐後U+洗碗機則根據菜譜內容智能編寫清洗程序,儘可能塑造多設備聯動的智能廚房場景。

AI+智能家居:小米、格力誰能成為IoT 時代的王者

圖表2: Motoman 廚房機器人能夠製作出2000 多種不同的菜品

1 未來AI 管家會帶來科幻級智能家居體驗

怎樣才是真正的"智能家居"?在滿足多設備聯網、多交互方式之後,真正的智能家居系統需要配備成熟的AI從而得以:1)控制幾乎全部的智能產品,實現互聯互動的智能化應用場景;2)識別家庭中各種智能化產品的功能,並加以組合,實現力所能及的服務;3)能夠自主學習,適應用戶個性化口令和需求。

AI管家愈發智能、作用凸顯。鋼鐵俠中,託尼·史塔克那座全語音控制的豪宅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配合主人口令、調動資源、服務於人的中樞正是AI管家賈維斯。未來,AI統一控制傳感器、IoT,可以在使用過程中持續捕捉用戶習慣與偏好,AI將愈發智能、愈發貼心。AI管家將以個性化動作響應用戶的模糊需求,如同樣表示"太熱了",AI可根據既往記錄,選擇開窗通風或開啟空調。智能AI管家幫用戶主動管理家庭的安防、清潔將成為可能,甚至會主動根據氣候的變化,關心家庭成員的健康狀況,並做出力所能及的反應。

AI+智能家居:小米、格力誰能成為IoT 時代的王者

圖表3: 智能家居場景(位置分類)

AI+智能家居:小米、格力誰能成為IoT 時代的王者

圖表4: AI 管家能夠實現多渠道的信息輸入與輸出

AI+智能家居:小米、格力誰能成為IoT 時代的王者

圖表5: 廚房智能家居場景構想

2 智能家居空間巨大,"小米"們與"格力"們共享機會

據IDC統計,2017年全球智能家居市場規模達1,622億美元,且將以11%的年複合增長率增長至2022年的2,770億美元。目前智能家居市場滲透率只有5%。已售出智能音箱中,僅6%連接了燈光、開關、電視等智能設備,可見智能生態構建的市場空間巨大。

AI+智能家居:小米、格力誰能成為IoT 時代的王者

圖表6: 消費電子與智能家居市場規模與增速 資料來源:IDC

格力、美的等傳統家電大廠在品牌與製造上仍具優勢。格力等傳統家電大廠代表的品牌經濟、製造優勢和工業精神仍將長期存在,像格力一樣在硬件上獲得品牌溢價和消費者認可,並不容易。傳統家電廠在家電市場具備無法用外部OEM方式替代的產業鏈一體化優勢。此外,以格力為代表的工業精神可以大規模生產優質產品,滿足普羅大眾的消費需求。

小米IoT擁有先發優勢,但任重道遠。隨著智能家居協議的轉換開放、傳統家電廠商產品的大力推廣與智能大家電需求的提升,小米也許需要:1)適當開放生態圈,接入經過遴選的第三方智能家居產品。2)嚴控質量:家電屬於耐用消費品,許多消費者仍處在對於小米家電產品質量的觀望狀態,小米應堅持優良品控,耐心培養市場反響強烈的旗艦產品。3)始終堅持高性價比路線,讓消費者享受"感動人心,價格厚道"的智能家居,通過提高耗材銷售、附加服務業務的發展,在IoT產品低價保持和資本市場ROE追求之間尋找平衡。4)強化服務,推出各檔次智能家居解決方案。考慮配備可選的安裝、調試與售後服務,解決"有意向、沒時間"的城市年輕家庭、"有時間、不會裝"的成熟家庭等潛在用戶的顧慮,從而將消費群體從發燒友拓展至更廣闊的中國家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