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玩意兒》之四· 打袼褙(gē bei)

80、90後們牛仔裝上的“露”,讓我想起兒時穿補丁衣的“補”。

時移世變,晚一輩兒沒見過老一代的窮儉,自然也不會像韓東那樣去嘲諷魯迅老舍;而活了半個多世紀的飲食男女,屏幕街頭見慣少年維特相擁親吻,眼睛也不會瞪得老圓了。

實際上,那年月衣服穿到打補丁過後尚未“壽終”;“正寢”,則是把破衣服剪成片片,預備打袼褙用。不想繁瑣,就賣給沿街收破“補襯”(開封土話)、舊棉花的。


《老玩意兒》之四· 打袼褙(gē bei)


我當兵八年,退伍那天走到家門口,正好遇上鄰院的大大往牆上抿溼漉漉的袼褙。掐指算來,這位媽說長得像“蘇聯老大嫂”的大大,以打袼褙維持生計有十幾個年頭了。

那一扇面東的牆壁,彷彿是她施展手藝的領土,從來沒聽說有過爭端發生。各色剪裁不一、溼潤的布片兒,用麵糊或米湯裱在牆壁上,會讓讀書人想到如今早已不用的“萬國旗”的形容。也正是由於無意拼兌,所組成的“圖案”往往很抽象,遺憾的是當時沒條件拍照下來,不然說不定會是一幅幅現代派傑作吶。


《老玩意兒》之四· 打袼褙(gē bei)


袼褙乾燥後,從牆上往下揭時聲音很爽。

像鄰家大大這種類似的專業戶,打出的袼褙大體一致,等積累一定數量,有專門收袼褙的人會拉車找上門,論斤(或論張)收購。

若自己家打袼褙倒是很隨意,如果是做鞋底、襪底兒或春節穿的棉鞋,一定要選好一些的素面布打袼褙。聽媽說過,用喝剩下的玉米糝湯打出的袼褙,上錐子、下針利索;而納鞋底兒,也是窮人家姊妹們常見的家庭作業。


《老玩意兒》之四· 打袼褙(gē bei)


如今,那位打袼褙的大大早已過世。因為隔幾道門庭,對她的家庭不甚瞭解。我印象最深的,是她不愛說話兒,總一副淡淡的笑容,身材高大豐滿,一年四季腰間束一條褪色的藍圍裙。幹完活兒了,會把手在圍裙上擦乾淨,搭把手替忙不過來的姐妹照護剛會走的孩子。

一到冬天,她手皴得厲害,就拾我家院子地上掉的楝豆,褪了皮兒用核上頭的那層薄薄的脂肪搓搓手,有一種不好聞的氣味。這氣味是窮人的象徵,那時節有錢人家是用雪花膏的,自然也不用辛苦去打袼褙。

工序

在家裡打袼褙簡單易行,工具有剪刀、袼褙板、糨糊盆、泡麵桶、鐵鍋等,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道工序:

1.熬糨糊:先在泡麵桶裡泡上白麵,讓其發酵,然後將發酵好的麵糊過濾,去除雜質,接著把麵糊倒進鐵鍋裡熬製。

《老玩意兒》之四· 打袼褙(gē bei)


2.撕“補襯”:就是用手將破舊棉布(補襯)按面料的紋理撕成布塊、布條疊齊待用。


《老玩意兒》之四· 打袼褙(gē bei)


3.做準備:先製作一塊袼褙板,在板子上畫上或釘上標尺,一般是一尺八寸見方或一尺八寸乘二尺。在袼褙板的左邊留一尺左右的空間,以便放置剪刀、“補襯”。然後把袼褙板用凳子等支撐起來,約呈15度斜角,右邊高,左邊低,左邊板頭處放置糨糊盆。


《老玩意兒》之四· 打袼褙(gē bei)


4.打袼褙:打第一張袼褙時,先在標尺內四周抹上糨糊,然後把大塊“鋪襯”鋪平粘在板上作袼褙底,再將小一點的“鋪襯”一塊塊“壓茬”粘在大“鋪襯”上,就這樣一茬壓一茬地糊,直到最後,用大塊“鋪襯”作袼褙面。袼褙根據用戶需要一般做成二至六層。


《老玩意兒》之四· 打袼褙(gē bei)


5.曬袼褙:先在打好的袼褙面上均勻地抹上一層糨糊,然後揭下來貼在房屋牆壁上,晾曬一至兩天就成了一張既硬朗又富有韌性的成品袼褙。


《老玩意兒》之四· 打袼褙(gē bei)


其實打袼褙,就是鋪一層舊布,抹一層漿糊,這樣抹上三四層,就把它貼到牆上讓風吹日曬乾透,把幹袼褙按鞋的尺寸大小剪成鞋底,一層一層粘起來,粘到一定厚度,就用磚壓住,讓它密實幹透,如果做千層底,還得在剪成的每層袼褙邊上粘上白布條,鞋底粘壓好了,用錐子一個針眼一個針眼地扎,用事先車好的麻繩一針一針地納。手腕上戴一個厚布套,用來把納底子的麻繩抽緊,納好了還得用斧子搗平,然後鞝上鞋幫子,最後用楦頭楦出來,鞋就做成了。


《老玩意兒》之四· 打袼褙(gē bei)


納鞋底

《老玩意兒》之四· 打袼褙(gē bei)


按照鞋樣子剪袼褙

《老玩意兒》之四· 打袼褙(gē bei)


剪好的鞋幫鞋底

《老玩意兒》之四· 打袼褙(gē bei)


做鞋幫

《老玩意兒》之四· 打袼褙(gē bei)


圓口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