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戰爭誰贏了?清朝果真不敗而敗嗎?

在歷史上,越南曾長期作為中國多個王朝的藩屬國而存在。這種狀況一直維持到晚清時期才被打破。

自從“鴉片戰爭”之後,西方列強看到自詡為天朝上邦的大清王朝原來是如此軟弱無力,於是就將殖民侵略的步伐逐漸向東方延伸。其中,作為當時世界一流強國的法國把自己的目標瞄準了清朝藩屬國越南。

中法戰爭誰贏了?清朝果真不敗而敗嗎?

1859年至1862年,法國以越南民眾用暴力對付法國傳教士為藉口,派兵佔據了越南南部被稱為交趾支那的三個省,並迫使越南接受苛刻的不平等條約。自此,法國在越南獲得了貿易權、傳教權和控制越南對外關係的權力。

1874年,法國又在原條約的基礎上提出了新要求。按照新條約中的規定,越南實際上已經淪為了法國的保護國。當時的清朝政府正忙於處理國內一大攤焦頭爛額的事務,無暇顧及越南的情況,所以只是提出抗議並發表聲明宣稱越南是中國的藩屬國,拒絕承認法國提出的條約。

不過,法國志在將越南變成它的殖民地,所以並不理會清朝政府提出的抗議,依然我行我素地在越南北部派駐軍隊,修建軍事設施。越南為了抗拒法國的不斷蠶食,便請求清朝以宗主國的身份給予幫助,並請求駐紮在中越邊境的清朝非正規軍隊——黑旗軍,進入越南對抗法軍。

中法戰爭誰贏了?清朝果真不敗而敗嗎?

到了1882年,黑旗軍已經在越南境內同法軍交戰。不久之後,清朝政府也悄悄派出正規軍進入東京(以河內為中心的越南北部地區),準備和法軍“大幹一場”。

另一方面,在北京的朝廷上,主戰派和主和派卻展開了激烈地爭論。以恭親王和李鴻章為首的主和派認為清朝目前正在進行海軍建設,此時不宜和一個西方世界的一流強國開戰,除非是中國本土遭到入侵。

不過,恭親王和李鴻章的觀點卻受到主戰派的嘲笑。主戰派的成員基本由一些自稱為“清流派”的優秀學者組成,這些人飽讀四書五經,但對外交和軍事方面幾乎一竅不通。他們堅持認為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是將士的決心,而非武器裝備的優劣,“以禮義為幹櫓,以忠信為甲冑”是主戰派的口頭禪。

清廷在戰與和之間舉棋不定了很長一段時間,期間還和法國進行了多次談判。不過,雙方的談判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1884年6月23日,駐守越南東京地區的清軍和法軍爆發了武裝衝突,法軍死傷近百人,清軍也同樣遭到重創。法國以此為藉口,要求清朝將駐紮在越南的軍隊全部撤出,並賠償兩億五千萬法郎(約合白銀三千八百萬兩)。

中法戰爭誰贏了?清朝果真不敗而敗嗎?

為了逼迫清朝就範,法國海軍於8月5日和8月23日分別襲擊了臺灣基隆和東南沿海的福州,並摧毀了福州馬尾船廠(福州船政局)和南洋水師十一艘戰艦。法國咄咄逼人的姿態將清朝徹底激怒了,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清朝各路軍隊迅速向沿海一帶集結。同時,越南北部清軍和法軍的戰爭也在持續進行。1885年3月,清軍在老將馮子材的率領下,取得了著名的“鎮南關大捷”,法軍在此役中受到重創。

原本法國以為憑自己的實力,能迅速在中法戰爭中取得勝利,可沒想到清朝的軍事實力已經有了質的飛躍。由於當時法國內部政局不穩,國力上也經不起遠距離戰爭的消耗,所以一改咄咄逼人的姿態,開始尋求和平途徑解決爭端。而清朝方面,雖然取得局部勝利,但總體上並無優勢可言,尤其是東南沿海一帶,仍處於法國海軍的封鎖中。更關鍵的是,沙俄在北部邊境蠢蠢欲動,日本也對朝鮮有覬覦之心,所以早日結束中法戰爭也是清朝統治者希望出現的局面。

最終經過談判,中法兩國於1885年6月簽訂了《中法新約》。按條約中規定,中國承認法國和越南締結的一切條約(即承認越南成為法國殖民地),法國撤走在戰爭期間進駐臺灣和澎湖列島的軍隊,兩國都無需向對方支付戰爭賠款。中法戰爭到此結束。

中法戰爭誰贏了?清朝果真不敗而敗嗎?

後世許多人認為,中法戰爭由於清統治者懦弱、無能,所以最後清朝不敗而敗。但從客觀環境上來看,清朝當時面臨內憂外患的處境,如果將戰爭持續下去,可能帶來的後果會遠遠超出想象。戰爭雖然沒給清朝帶來任何利益,但清軍在戰爭中的表現讓西方列強刮目相看。

另一方面,法國在中法戰爭中也不算取得勝利。“鎮南關大捷”中法軍遭受重創,直接導致法國總理茹費理下臺。戰爭結果雖然讓法國完成了對越南的殖民統治,但事實上在戰爭發生前,法國就已經這樣做了,只是未被清朝政府所承認而已。此外,法國一直被視為世界一流強國,卻和清朝打成這個結果,其在國際上的威望也大大降低。

因此,中法戰爭其實談不上誰輸誰贏。更確切的說,兩國在戰爭中都花掉了鉅額軍費,但都沒有取得讓自己滿意的結果,其實雙方都是輸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