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总是不敢在饭局上说“不”?

今天想和大家说说集体和心理操纵的关系。

相信这段时间的团建和应酬大家开始渐渐参加起来了吧。

我们现在先仔细想想饭局里劝酒的主要模式:

先是由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组局,随时能组个一群颇有姿色小姑娘的酒局,

小抓马为了更加形象的让大家复原这个盘,就用“我”来做主体。

假设我在酒局里看上某个女生,

或者想要戏弄哪个男生,我就开始劝酒。

劝酒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服从性测试

测试我的权威和你对我的服从性。

如果你第一口,架不住我的热情,喝了,这个事基本就确定了,

做局已成,下面就是一步步收网了。




​生活和电影不一样。

电影里有BGM,有慢镜头,有回放,有旁白解释,

有戏剧性的背景音乐,有夸张戏剧性的场面气氛烘托渲染。

为什么电影必须这么做用这种手法,

就是为了让观众能快速看懂剧情。

换言之,在现实生活里,你很难看懂。

哪怕是旁观者,没有BGM对一件事也难一眼就看懂。

不相信?

你可以试试科恩兄弟,火线这类BGM较小的写实作品,

一开始你会很不习惯,难以follow剧情。


为什么我们总是不敢在饭局上说“不”?


言归正传,

在现实里,你没有BGM的戏剧提醒,没有慢镜头,所以完全无法察觉剧情流向,

更不像电视剧那样,轻易就能察觉出对方的意图,情绪和目的。

现实场景很可能是:

一群人起哄,夸奖,

大讲我是多么了不起,多么厉害,敬酒是多么看重你,多么给你面子。

而你会喝酒是多么厉害,多么成熟成功的表现。

在这种氛围下,

不要说20来岁未经世事的姑娘架不住,

就是一个31岁的中年男性也架不住。



而这类酒局的现场,基本有四个角色,

每个角色可能不止一个人。

第一个角色是好人。

热情招待,对你特别好,动不动就关心你,在乎你的感受,频繁敬酒,

一般这个角色只有一个人,就是最德高望重那个。

第二个角色是坏人。

他很少说话,偶尔会教训你,打压你,

告诉你怎么能不接触社会,不好好学习,不给面子,你总是太小,不成熟,不懂事之类的。

他的说话比例和好人大约是十句二十句里有一句。

第三个角色是家长。

他会关心你,为你好。

他跟好人不一样,好人关心你玩的尽不尽兴,家长主要给你分享人生经验,

说的话主要是坏人的积极版本。

坏人批评你不懂事,

家长会教育你,大学生也得学学混社会了,

出来玩就是要尽兴嘛。要多学习嘛。好好加油!

有时候好人和家长会兼任,但是“好”的局基本是分开的。

第四个角色是吹捧者和起哄者。

这个角色往往是三个以上,

而且自己往往不觉得做错什么,只是觉得好玩,

他们主要负责夸奖好人的丰功伟绩,不断阐述他的高价值,

以及夸奖你的行动。

你不听好人的话,不接受他的好意,

坏人负责批评打压,家长负责谆谆教导,

你听了好人的话,接受了他的好意,

吹捧者就立刻开始吹捧,起哄,夸奖。

做对事有表扬,

做错了有批评。

这是什么?

马戏团驯兽师。

这样很快就会喝醉,喝醉了基本你什么力气都没有了,

甚至连清醒意识都没有,半昏迷状态下你怎么反抗?

从你踏入了老男人酒局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了你难以全身而退,

当然有部分女生的态度是如果这场强奸无法避免那我就学会享受畅游其中,

比如上段时间的金融公司酒局,不过这是另外一个情况和故事了。


为什么我们总是不敢在饭局上说“不”?


所以这类场合的人,

拖出来排成排,挨个枪毙,

其实无一人是冤枉。



为什么中年老男人特别喜欢组局,特别喜欢叫姑娘来陪酒,

相信大家都对前段时间有一个40多的人,

写的那篇没有姑娘的饭局是不完整的文章还有印象吧?


为什么我们总是不敢在饭局上说“不”?

为什么他们不单对单一对一约会?

因为单对单姑娘可能不愿意出来,

但更大的原因在于单对单,无法发挥自己的“势”。

什么叫“势”?

“势”就是张曼玉在某部电影里和成龙单对单嫌弃他太丑,

但是看到他在认真工作,指挥同事下属处理的井井有条,

反而倾心说

“认真的男人最帅了”

男人的势,就来自群体,

单对单说实话只看脸和身材,中年男人这是弱项。

而在群体中,有好人,有坏人,有家长,有吹捧者,

男人的势就变得非常强大,强大到你不敢拒绝。

既然局已做成,剩下的就只有收网了,

这不是什么神奇的组合,

基础心理学而已。


为什么我们总是不敢在饭局上说“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