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個字,八首詩詞,八件賞心悅目事

人 生 八 雅—琴、棋、書、畫、詩、酒、花、茶

善琴者通達從容:

琴歌

唐代:李頎

主人有酒歡今夕,請奏鳴琴廣陵客。

月照城頭烏半飛,霜悽萬樹風入衣。

銅爐華燭燭增輝,初彈淥水後楚妃。

一聲已動物皆靜,四座無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餘裡,敢告雲山從此始。

八個字,八首詩詞,八件賞心悅目事

唐詩中有不少涉及音樂的作品,其中寫聽琴的詩作尤多,往借詠琴而言志,或借寫聽琴而抒情。李頎的《琴歌》就是這樣的作品,它是詩人奉命出使清淮時,在友人餞別宴席上聽琴後所作。

如《詩筏》所言:“只第二句點出‘琴’字,其餘滿篇霜月風星,烏飛樹響,銅爐華燭,清淮雲山,無端點綴,無一字及琴,卻無非琴聲,移在箏笛琵琶觱篥不得也。”詩人通過營造意境、渲染氣氛、刻畫心理,生動形象地表現了琴歌之美。

善棋者籌謀睿智:

阮郎歸·初夏

宋代:蘇軾

綠槐高柳咽新蟬。薰風初入弦。碧紗窗下水沈煙。棋聲驚晝眠。

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然。玉盆纖手弄清泉。瓊珠碎卻圓。

八個字,八首詩詞,八件賞心悅目事

碧紗窗下的香爐中升騰著沉香(即水沉)的嫋嫋輕煙。碧紗白煙相襯,不僅具有形象之美,且有異香可聞,顯得幽靜閒雅。這時傳來棋子著枰的響聲,把正在午睡的女主人公驚醒。蘇軾有《觀棋》四言詩,其序雲:“獨遊廬山白鶴觀,觀中人皆闔戶晝寢,獨聞棋聲於古松流水之間,意欣然喜之。”詩句有云:“不聞人聲,時聞落子。”這首詞和這首詩一樣,都是以棋聲烘托環境的幽靜。而棋聲能“驚”她的晝眠,讀者可以想象,在這麼靜的環境中,她大概已經睡足,所以丁丁的落子聲便會把她驚醒。醒來不覺得餘倦未消,心中沒有不快,可見首夏清和天氣之宜人。

善書者至情至性

觀書

明代:于謙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

活水源流隨處滿,東風花柳逐時新。

金鞍玉勒尋芳客,未信我廬別有春。

八個字,八首詩詞,八件賞心悅目事

該詩盛讚書之好處,極寫讀書之趣,作者于謙,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詩人。他生性剛直,博學多聞。他的勤學苦練精神與他的高風亮節一樣名傳後世。這首詩寫詩人自我親身體會,抒發喜愛讀書之情,意趣高雅,風格率直,說理形象,頗有感染力。

讀書可以明理,可以賞景,可以觀史,可以鑑人,真可謂是思接千載,視通萬里,這美好之情之境,豈是玩物喪志的遊手好閒者流所有以領略的!

善畫者至善至美:

唐代:王維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八個字,八首詩詞,八件賞心悅目事

看遠處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畫上的山色卻很清楚,在近處聽流水,應當聽到水聲,但畫上的流水卻無聲。在春天盛開的花,隨著春天的逝去就凋謝了。而畫上的花,不管在什麼季節,它都盛開著。人走近停在枝頭上的鳥,它就會受驚飛走。但畫上的鳥,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會驚飛。全詩讀起來似乎行行違反自然規律,其實正是暗中設謎,寫出了畫的特點。

善詩者韻至心聲:

戲贈杜甫

唐代:李白

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

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八個字,八首詩詞,八件賞心悅目事

李白和杜甫,這兩位唐代大詩家,雖然在年齡上李大杜小,相差了十一歲,他們卻成了忘年之交。對詩歌藝術的狂熱喜好和高深造詣,促使他們成為志同道合的知交,而共同的遠大抱負、正義立場以及在政治上的失意境遇,更使他們情同骨肉,終身不逾。這高尚的友情,和他們美妙的詩歌一樣,垂諸千古。

善酒者情逢知己:

浣溪沙·十里湖光載酒遊

清代:納蘭性德

十里湖光載酒遊,青帘低映白蘋洲。西風聽徹採菱謳。

沙岸有時雙袖擁,畫船何處一竿收。歸來無語晚妝樓。

八個字,八首詩詞,八件賞心悅目事

“十里湖光載酒遊,青帘低映白蘋洲。西風聽徹採菱謳。”和著西風在小舟之上飲酒,醉心之趣,好似聽見採蓮曲悠揚地在湖面上拂過,又有沙岸上美女水袖飄然,翩躚起舞,自是美不勝收。

善茶者陶冶情操:

一七令·茶

唐代:元稹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麴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獨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知醉後豈堪誇。

八個字,八首詩詞,八件賞心悅目事

這首詩饒有趣味,描寫上,有動人的芬芳:香葉,有楚楚的形態:嫩芽、麴塵花,還有生動的色彩:“碾雕白玉,羅織紅紗。銚煎黃蕊色”。飲茶之時,應是夜後陪明月,晨前對朝霞,真是享受著神仙般快樂的生活,可謂“睡起有茶飴有飯,行看流水坐看雲”(《痴絕翁》)。茶還可以洗盡古人今人之不倦,這是茶的神奇妙用。

善花者品性怡然:

江畔獨步尋花·其六

唐代:杜甫

黃四孃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八個字,八首詩詞,八件賞心悅目事

這首詩記敘在黃四孃家賞花時的場面和感觸,描寫草堂周圍爛漫的春光,表達了對美好事物的熱愛之情和適意之懷。春花之美、人與自然的親切和諧,都躍然紙上。首句點明尋花的地點,是在“黃四孃家”的小路上。此句以人名入詩,生活情趣較濃,頗有民歌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