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回歸正常不好嗎,幹嘛要唱衰呢?

浮躁和焦慮,是這兩年許多人的共同心理。

販賣浮躁和焦慮,也是這兩年許多媒體的慣常做法。

從2016年市場瘋狂開始,手握重金買不到房、生怕錯失紅利的焦慮,到如今簽了合同卻生怕房價下跌、害怕站在山崗的擔憂,市場和人心的炎涼,都不過一瞬之間。

貪婪和恐懼,猶如客戶最愛乾的砸售樓處、愛售樓處,循環交替,從來如此。

只是大多數的人,總是該貪婪的時候恐懼,在該恐懼的時候貪婪。就像這麼多年以來,一撥人不顧一切去砸售樓處的時候,就是另一撥人抄底買進的大好時機。

你砸掉的損失,正是有人買進的收益。若不是一部分人的絕望,又怎麼會有另一部分人的希望呢?

然而,市場就真的涼了嗎?真的如很多媒體所唱衰的那樣嗎?

目前的杭州市場,除了少部分被扼住咽喉、處在虧損線掙扎的地王盤在難過之外,絕大部分樓盤,都不過是回到正常的狀態而已。

只是前兩年的市場過於畸形,讓許多人的誤以為那就是“正常”。

難道真的是開盤必瘋搶、瘋搶必售罄、售罄必漲價才叫正常?難道真的不管高低貴賤,不管戶型如何、總價多少、品質怎樣,不管開發商品牌如何、物業服務到底怎樣,所有人都蜂擁而上,直到買空的市場才叫正常?

難道一定要讓整個市場一直處於奇貨可居的狀態,總是供不應求,哪怕政府拼命地拍地,短時間內也無法改變局面,甚至製造一波地王讓沒有上車的人更加焦慮,所有人都從一輪恐慌進入新一輪恐慌,砸鍋賣鐵去搶房才叫正常?

難道這個市場,真的要一直處於賣方市場,普通的沒有背景沒有關係沒有權力甚至拿不出全款或者即便有了全款也買不起車位的客戶,永遠卑微地錯過一切的市場,才叫正常?

難道因為市場好,嬌慣出的許多房產從業者,沒有正常的接待,沒有基本的服務,連對客戶連最起碼的尊重都沒有的行業,甚至用霸王條款、偷工減料等等對待業主的行業,一個逐漸失去品質、沒有服務的行業,才叫正常?

這樣的市場如果叫正常,這樣的企業如果成為主流,才是最大的不正常。

有漲有跌才是正常的市場,有賺有賠才是正常的買賣,正如有得有失才是正常的生活。

真正講究優勝劣汰的市場才是正常的市場,真正讓那些追求品質、服務和附加值的企業不至於被資本綁架、被高週轉淹沒、被劣幣驅逐的市場,才是正常的市場。

有人投資或投機,但不是人人想著一夜暴富,想著今天買到立馬可以賺到百萬。更多的人對於房子的選擇,是從自身及家庭的需求出發,能夠在市場上買到相對合適的產品,作為居所或者長期資產配置的工具,這樣的市場,才是正常的市場。

而開發商,也能切切實實進行好的產品研發,在規劃、設計上創新出更適合居住的產品,在建築形態、戶型研究、精裝修品質上,能不斷進步。畢竟,房子是商品,更是屋簷下的人們一生的棲居之地,是家庭這個社會最小的組織遮風擋雨的地方,是每一個像斯文君一樣在異地打拼的奮鬥者們追求的家。

這個行業近幾年的下沉,讓許多購房者嘔心瀝血買到的“家”,在以後的居住生活中必然會有許多的隱患。不奢望每一家開發商都能有基本的同理心,但是總希望有那麼幾家企業,能夠不隨波逐流,為這個行業的進步和品質的堅守做點什麼。

就像前幾年的整個實體經濟,莫名其妙造了一堆概念,動不動互聯網加、大數據思維、IP,乃至到如今所謂的區塊鏈,但是萬變不離其宗,所有的核心,只有做好品質才是關鍵。

是導演就好好拍電影,是廚子就好好做飯,是開發商,那就好好蓋房子。

所有亂花漸欲迷人眼之後的返璞歸真,不過都是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做好該做的事。

不知道為什麼,把產品造好、把服務做好,本來應該只是這個行業基本的要求,卻在當下成了極為困難的事情。

敢於逆流而上、執著品質、踐行社會公義與責任的開發商,愈來愈少了。加上市場正在急劇兩極分化,大鱷越來越壟斷,絕大部分小開發商已經無力去競逐土地資本狂歡下的盛宴,商業倫理正在演變為古老的叢林法則。

隱藏在內心深處的貪婪、慾望和野心,可以肆無忌憚,甚至打破人倫的底線、越過道德的邊界和法律的紅線,甚至免於被問責。這不是這個行業本該有的樣子。

我想,無關市場好壞,無關行業興衰,只要還是在從事這個行業,品質和服務,都應該是起碼的門檻。

儘管,作為個體,我無權要求別人去做什麼。純粹作為一個追求美好人居的購房者而言,希望有人去堅守、堅持和堅信。雖然,這是難而正確的事情。

不管怎樣,難而正確的事,才是最有可能做出更大價值的事。

路途漫長而艱苦,地域一出即光明,因為它正確!

當下,如果因為市場的橫盤或階段性的調整,能夠有更多的開發商能夠摒棄牛市心態,回到真正追求品質和服務的狀態,為市場營造更多高品質的好房子,我想,這是行業之幸、市場之幸,也會是購房者之幸。

如果這些開發商,不管未來的市場是牛還是熊,都能一以貫之,那更是幸甚至哉!

所幸,瘋狂了幾年之後,市場終於開始消停了。雖然,維權的星星之火,才剛開始燎原。

我們總該理性地對待這個行業,用正常的心態去面對,無論它是漲還是跌。

最後,我們來算個好玩的賬。

2017年,杭州的城鎮人均現住房面積已經達到36.4㎡,而2017年杭州城鎮人口為727.14萬,可以算出杭州現有住房達到了26468萬㎡。而目前杭州的房價約為3萬元/㎡,也就是,不算已經推出的土地和已售未交付的房屋,杭州全市房屋總價值可能高達80萬億。

這還不算220萬農村居民。他們的人均現住房建築面積70.9㎡。就算只按1萬元/㎡的單價估算,這些房屋的估值也接近16萬億。何況我們都知道,杭州許多地方農民房的價值甚至遠大於商品房的價值,真實的價值,只會更高。

所粗略計算,杭州的房屋總價值,已達96萬億,是杭州2017年1.26萬億GDP的76倍,比2017年全國GDP的83萬億,還多13萬億,多出超10倍的杭州GDP!

這也不算,雖然產權是商業性質、但實際用來居住的酒店式公寓等房屋的價值。

全國人民努力奮鬥一整年創造的財富,還不夠買下杭州;而全體杭州人民,要辛辛苦苦幾十年,才趕得上自己所居住的房屋的價值。你說,究竟是房子的價值太高,還是老百姓的收入太低?

而面對如此巨大的一個行業,面對和每一位老百姓都息息相關的行業,我們又有什麼理由去製造恐慌、販賣焦慮,卻不是希望它更好呢?

用《聖經》中的一句話結束本文:

“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從此以後,必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

樓市迴歸正常不好嗎,幹嘛要唱衰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