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高知」母親給孩子的三件禮物

Hi,國慶長假第三天了,大家都在哪裡玩呀?

放鬆的時候,來聽一段家教故事吧!

成都市成華區教科院院長沈明德的母親李榮年,出身名醫世家、醫科大學醫學生,會譜曲能填詞、熟誦唐詩宋詞、名聯名篇,寫得一手漂亮書法……放在今日也是一位精英女青年

但在上世紀50年代,響應知青下鄉號召的她,沒想到,一去就是46年,直到去世她都選擇了留在農村。就是這樣一位高知分子,在那個特殊年代,沒辦法給予孩子們優渥的物質,但她用良好的教育背景,給了孩子們件重要的禮物。

一位“高知”母亲给孩子的三件礼物
一位“高知”母亲给孩子的三件礼物
一位“高知”母亲给孩子的三件礼物

第一件禮物

母親很快樂

李榮年的父親曾是西昌的一位名醫和書法家,一生走遍川西和川東,廣置田產和地產,母親是一所女中校“校花”兼才女,書法尤其精湛。李榮年幼年受過良好的教育,讀女中校,後又在醫科大學學習醫學,熟讀國學經典,擅長詩詞、書法、女紅,通曉音律。

可想而知,這樣一位“大家閨秀”突然到了鄉村,生活上要經歷多少磨難。常人早已憤懣於心、怨懟於色,李榮年的非凡之處就在於:她平靜地接受了一切。在沈明德的記憶中,母親沒說過一句埋怨的話,沒發過一次脾氣。在搜尋記憶的種種片段時,“母親很快樂”這句話不知不覺重複了好幾次。

李榮年的快樂是將粗茶淡飯的生活過成了陶淵明的理想田園。一天,她興奮地回來說發現了“寶貝”,原來是沙河裡的一塊大石頭。大家齊心協力把石頭搬回農家小院,做成石桌,再用四處找來的石頭做成石凳。李榮年開心地告訴孩子們,以後這裡就是賞月、講故事、喝茶的地方了。

夏天,晚上泡一壺茶,一家人圍坐在石桌上講故事。在沈明德的記憶中,母親每天像變戲法一樣,拿出野果、瓜子等零食。後來,茶也沒有了,母親並不犯難,總能找到夏枯草、竹葉芯、荷葉、車前草來代替。村裡的生活總是圍繞生計,但那個石桌前,母親講的醫學、詩詞、文學經典,讓孩子們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和心靈的啟迪。

李榮年常常啟發孩子們:“院子裡要是有一個花園會怎樣?”“院子開闊,應該有果樹!”這些美好的願景,父親都領著孩子們實現了。走過一條彎曲的石徑,穿過茂盛的葡萄架涼棚,就來到了沈家小院,無花果、桃樹相映成趣,蘭草、芙蓉花、金銀花、菊花在花壇裡盛放,頗有陶淵明“採菊東籬下”的詩意。

一位“高知”母亲给孩子的三件礼物

第二件禮物

植入對文化的敬仰

和哥哥姐姐一樣,沈明德早早就學會了趕鴨趕鵝養兔,放羊放牛放馬,栽秧打穀,曬稻播麥,耕田耙地,上山採菌子、打柴禾。看到兒女們成了地地道道的山村少年,李榮年從未流露出感傷,總是鼓勵和欣賞,彷彿他們都是山村英雄少年。

對文化的敬仰,是李榮年流淌在骨子裡的血脈。女兒們上學是大事,李榮年找來裝水泥的牛皮紙,小心擦淨,把書本一本本包好。後來有了簡易書架,書本也一定要一本本碼放整齊,吹大風時,也要及時用拂塵把書上的灰塵撣走。

那時常常放電影,沈明德因為年紀最小,無法走遠路,常被留在家中。在石桌前,在無數個挑燈縫補的夜晚,李榮年就給沈明德講經典文學作品,講名家傳記,《西遊記》《封神榜》《水滸傳》《說岳全傳》這些經典故事,沈明德小學二年級就已經聽完;謝靈運、陶淵明、李白、杜甫、孟子、孔子這些名家事蹟,沈明德自小耳熟能詳。李榮年還很有教育方法,她講的故事,第二天便讓沈明德複述。這些都為沈明德熱愛文學留下機緣。

沈明德不負所望,考上師專。回家時,不忘“炫耀”一些文化感受和文學視野,這喚起了李榮年的興趣。李榮年開始背一些文化名人的經典著作,沈明德這才慢慢知道,當了這麼多年農民,母親居然還能完整背誦《唐詩三百首》、100多首宋詞、不少的名聯以及數十篇古典名篇。他覺得自己在母親面前,就是“土丘遇到了高山”“小溪遇到了江河”,從此不再自滿,對中文修習抱著更加虔誠的態度。

一位“高知”母亲给孩子的三件礼物

第三件禮物

營造和諧的人際關係圈

沈明德在家鄉有許多親戚。同村同鄉的李姓,李榮年都與之認親戚,後來發展到與李家有姻親關係的姓氏,比如高姓、王姓,也都認了親戚。最成功的是,當地兩位沈姓老人來認親。雖然行輩並不相符,但李榮年一句“一筆寫不出第二個‘沈’字,500年前都是一家”,讓大家歡歡喜喜認親。

李榮年編織這個親情網,所用的絲線就是真誠。她樣樣精通,誰家婦女生小孩,她就是接生員;誰家家庭鬧矛盾,她就是調解員;誰家有人摔斷胳膊腿,她就能接骨治傷……婦科兒科外科內科,李榮年幾乎樣樣都行。除了當年科班醫學生的功底,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李榮年從來不曾停止學習。

即便是特殊年代的一些遭遇,李榮年也從來不記仇。因為工分沒掙夠,家中唯一過年豬被牽走,還是當著孩子們的面,李榮年一點沒有發脾氣,就像是忘了這回事,用其他高興的事轉移孩子們注意力。只要別人需要,她總是熱情地幫助他們。因為李榮年醫術較高,幾乎家家戶戶都接受過李榮年的幫助。

高山上的彝族同胞,都牽著馬來請李榮年上山巡診。李榮年和丈夫醫術精湛,態度和善,治病費用低廉,彝族人民都喜歡叫她“阿媽奶奶”,李榮年還主動學習彝語,跟彝族同胞交流。

後來,李榮年一家有機會返城,但她選擇留了下來。一方面因為兒子已經在農村安家,另一方面,她是真的對這裡的山山水水,鄉親鄰里付出了真情。這裡給了他們一家安全,後來也成了他們割捨不下的情感。

一位“高知”母亲给孩子的三件礼物

在各地的舊式民居的牌坊上,人們往往會寫下“耕讀傳家”“詩書傳家”的字樣,而在李榮年的家中,關於人生、人性,早已有了值得兒孫傳承下去的精神價值。

為人父母是否成功,在於看她所教育的東西,是否在子女的身上得到了印證。”沈明德說,他很欣慰,母親的勤勞、勇敢、堅強、善良、樂觀、豁達等美好品質,都在兒孫輩上看得到。

文 丨 胡敏

圖 丨 網絡

一位“高知”母亲给孩子的三件礼物

川教之聲

一位“高知”母亲给孩子的三件礼物

教育導報

一位“高知”母亲给孩子的三件礼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