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文选登|胥全迎:五十年前运河上的船


“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文选登|胥全迎:五十年前运河上的船

(淮安里运河上运沙船队正从河上缓缓驶过。图片来源于人民网)


说到运河的船,我不禁想起五十年前以船为家的船民。他们大多是一家人在一条船上,有独立的以机器为动力的船,也有被轮船头拖着的一节节无动力的货船。运河船上常常有这样的情景:丈夫在弄船,妻子在船尾做饭,炊烟袅袅。一个两三岁的小孩被绳子拴在甲板上,只能在一米左右的范围内活动,以防落水。一条狗围绕着孩子跑来跑去。夕阳西下,余晖映照着船帆和飘扬的国旗,缓缓地驶向远方——一幅多么生动的画面啊。

在清江市大闸口东、轮埠路头的轮船码头,六十年代最热闹。停泊的轮船和拖船很多。若是到了元旦、春节和国庆节,船头船尾挂满了国旗和各色小旗,五颜六色、眼花缭乱、煞是好看,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里运河,那时经常看到鳞次栉比的木帆船,桅杆林立,蔚为壮观。那要停泊的船,船民将船帆瞬间落下; 那要起锚的船,船民需用力将船帆缓缓地升起。风正帆悬,驶向远方。船,进进出出;帆,升升落落。

1962-1967年,我在淮阴师范学校上学,有一部分同学是船民船工的子弟。他们将“盛饭”叫“装饭”,将“翻过来”叫“调过来”等等,都是船民文化中的讳言忌口习俗,很有意趣。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位于清江市的航运企业兴旺发达。那个时候,清江市的物资运输主要依靠运河。

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在清江市还有一支部队的船运大队。军人穿海军服装,船舶涂着海军舰艇特有的灰色,停泊在里运河。记得在寒风凛冽的冬天,他们头戴毛军帽、身穿灰色呢料军大衣、脚穿大头鞋来来往往,八面威风、十分神气。当时看到此景,心中想:我要是能当上这个兵多好呀!

长大后,我真当了兵,可当的是防化兵,那神气的海军服成了我儿时的一个梦。只有那时、那船、那日子时时萦绕于心间……

(本文为“大运河沿线八省市社科联+北京市网信办”联合主办的“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办公室来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