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治理擲地有聲觸及根本 美麗桂林:邁進生態文明新時代

生态环境治理掷地有声触及根本 美丽桂林:迈进生态文明新时代

生态环境治理掷地有声触及根本 美丽桂林:迈进生态文明新时代

桂林是一座綠色生態城市,山清水秀。圖為訾洲公園秋日美景。 記者唐侃 攝

近段時間,央視《新聞聯播》、央視新媒體等連續聚焦山清水秀生態美的桂林,不僅全景展示了桂林的秀麗美景,也深度關注灕江保護領域的探索實踐。近年來,始終把生態文明建設當做立市之本的桂林,拿出“一篙不可放緩”的韌勁,以保護灕江、改善空氣質量、城鄉生態環境治理一體化提升等為重點突破口,開展了一系列擲地有聲、觸及根本的“桂林行動”,正是因為守住了青山綠水,自然天成的桂林更氣韻生動,城市的核心競爭力得以鞏固,旅遊勝地的全球好口碑才能聲譽日隆。

環境保護黨政同責 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制度化、法治化軌道

“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制度創新,強化制度執行……”在今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總書記提出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六大原則。而實際上,桂林在生態環保領域觸及根本的變革已經先行一步。2015年桂林在廣西率先出臺了《桂林市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責任制管理辦法(暫行)》。同時,制定了《桂林市黨政領導幹部環境保護過錯問責暫行辦法(草案)》《桂林市環境保護責任制考核辦法》等一系列配套文件,明確各級黨委、政府和市直單位110項環保職責,構建“統責、分責、考責、追責”的環保工作長效機制。

正因為首先推動的是責任之變,近年來,桂林上下以壯士斷腕的決心、一抓到底的韌勁,

清除生態環保領域的沉痾頑疾。以環境空氣質量為例,今年截至9月19日,市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去年同期增加兩天,優良率為88.4%。據統計我市空氣環境質量已經連續第四年持續改善,2017年優良天數由2014年的250天增加到308天,成為全區唯一一個優良天數增加的城市。

持續改善的背後凝聚著全市上下創建大氣汙染防治新格局一再探索和艱苦實踐。為推動大氣汙染防治,桂林突出加強工業、燃煤、機動車“三大汙染源”治理,對全市248家磚廠進行專項整治,關停76家,114家磚廠在全區率先實現在線監控並受到嚴格監管;率先制定嚴於國家和自治區要求的實施方案,對全市550餘臺燃煤小鍋爐進行整治,整治完成率達95%。此外,市區及周邊縣110家採石場、140座燃煤小鍋爐完成整治……一系列率先之舉不僅彰顯了城市管理者對市民環境各種訴求的懇切回應,也是認真履責、勇於擔當的用心實踐。

據統計,2016年以來,桂林市對監管失職及環境汙染責任人進行嚴肅追責,共計問責超過135人。伴隨著生態文明建設探索實踐的不斷深入,我市各部門單位環境保護的思想和行動定力不斷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相協調的基礎正在夯實,桂林市的生態環保工作從單打獨鬥的“小環保”走向由黨委和政府主導的“大環保”體制。

嚴守一根紅線 狠抓治理破難履諾 保護灕江有效破題

今年4月10日,灕江風景名勝區伏龍洲生態修復工程正式開工,標誌著我市“一江四島”(即灕江、伏龍洲、螞蟥洲、南洲、大洲)生態修復工程建設拉開序幕。

保護灕江一直是桂林生態環境領域的“頭號工程”。為理順保護灕江管理機制,2015年4月,灕江風景名勝區工委、管委掛牌成立,終結灕江多頭管理的歷史,自體制改革後,依法取締伏龍洲等5個洲島上嚴重的水體汙染源,完善汙水處理設施等一系列治理行動不斷推進,改革經驗、制度紅利不斷釋放。面對保護灕江的大題“保護灕江,不是無所作為,而要敢於作為,觸及根本,惠及民生”成為大家的共識。

現如今,從南洲大橋順遊而下,至淨瓶山大橋,灕江沿岸又找回了往日草長鶯飛的生命力。與拆除各洲島魚餐館等汙染源相配套的,還有一系列治理行動:灕江(城市段)排汙綜合治理工作全面推進兩年時間裡,已完成了每天2萬多噸的截汙量;灕江風景名勝區範圍內所有采石場全部關停,完成生態復綠136萬平方米;灕江城市段全部161艘住家船完成遷移;灕江幹流城市段、桃花江等水域網箱養魚徹底清理;灕江上游河道挖沙船全部搗毀,非法挖沙得到有效遏制;清理非法養殖家禽3萬餘隻,家畜500多頭,清理各類垃圾約230噸;灕江遊覽30年來規模最大的遊船提檔改造業已完成,108艘星級遊船投入運營……也正因為系統全面治理,2018年,灕江保護利用步入科學化、法治化、規範化、長效化軌道。

“灕江真的越來越美了,由內而外的變美了!”今年51歲的黃球光原是螞蟥洲旁的住家船民,2016年搬離上岸之後,住進了公租房,談及這幾年灕江的變化,他由衷讚歎。

破立並舉融合推進 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齊頭並進 群眾獲得感日益增強

10月9日,位於穿山路以西、訾洲公園和訾洲河以北的新生街片區居民自建房拆除工作全部完成,今年12月全面開工建設。新生街片區改造不僅有效改善居民居住環境,而且有利於灕江、訾洲河的生態保護,成為保護灕江、城市發展、惠及民生的大事、好事。

近年來,在灕江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整治上,不僅以問題為導向,強化治理,並對新生街、福隆園、塔山片區等灕江市區段沿岸城中村、棚戶區進行全面改造,破立並舉,縱深推動環境全領域治理,市民成為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第一分享人。

除此之外,近年來,我市共投入農村環保專項資金4.91億元,重點對灕江流域農村環境進行綜合治理,共建設農村環境整治項目520個,其中村級生活汙水集中處理項目466個(處理設施592套),項目涉及9縣2區,受益人口達到142萬餘人。漓東百里生態示範帶建設全面推進,沿岸村莊更實現了生態環境提升、產業發展、群眾致富多贏格局“趙書記提出漓東百里生態示範帶建設後,我們村的農業種植更加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吸引了大量市內外遊客來我們這兒休閒旅遊,我們村人氣旺了,日子也越過越紅火了!”雁山草坪回族鄉碧巖閣村村民白伏波眉開眼笑地說。

如今我市11縣(市)八成以上的行政村通過創建生態村,使得農村環境連片整治步伐不斷加快,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齊頭並進。正是由於桂林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與城鄉環境治理體系建設統一推進,桂林的生態文明建設成為全國樣板,生態文明建設有了生產力。

今年2月,國務院正式批覆同意桂林市與太原市、深圳市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這也意味著桂林在加強城市生態環境保護、確保景觀資源可持續利用、提高綠色化程度等領域實踐探索中將邁出更大的步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