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拍藝術網:英國製造站洋幣

中國以銀為幣的歷史很早,春秋戰國時期就有銀幣使用。後來出現了唐、宋的銀鎖、元寶,元、明、清之際的銀錠、元寶。17世紀後,西方商人每年從中國購買大量的農副土特產品,絕大部分是用外國銀元支付的。由於外國銀元製作精巧,大小成色基本一致,便於計算,人們樂於接受。因此,大量的外國銀元流入我國,到了清朝末年,外國銀元在中國所佔的貨幣比重高達43%。

中國銀元從清代開始盛行,銀元的類型多樣,有生肖紀念幣、傳統文化紀念幣、重大事件紀念幣等多種類型的銀元。清末流行於中國的外國銀元不下幾十種,其中最為常見的有西班牙銀元、墨西哥鷹洋、印度銀元、英國和日本銀元等。我國銀元於清光緒年間開始正式由官方鑄造。民國初期,銀元作為主要流通貨幣開始大量鑄造。

站洋幣,又稱“港元”或“站人”銀元,是清末民初時期,由英國鑄造,在中國廣泛流通的外國貨幣之一。“站人”銀元先後在英國倫敦、印度孟買和加爾各答等兩國三地製造,集英文、中文、馬來文等三國文字於一體,這在世界鑄幣史上是非常罕見的。特別是將中國古老的篆字記於外幣之上。站人”銀元進入我國後,開始在廣東、廣西一帶流通,因其製作精美,含銀量高,深得商民喜愛。不久,“站人”銀元便在中國大部分地區使用,尤以北京,天津為盛。當時,在中國流通的外國貨幣中,“站人”銀元已佔相當大比例。 由於當時香港並未發行過壹圓銀幣,且該幣在香港一度獲得法定流通資格,因此廣東部分地區也習慣稱為“香港壹圓”或者“港光”。

“站洋”上的不列顛女神,又稱不列顛尼亞,亦譯為不列塔尼亞,本是羅馬帝國對不列顛島的拉丁語稱呼,後據此設立不列顛尼亞行省,又衍生出守護不列顛島的女神名稱。她穿戴著古羅馬的頭盔和寬袍,但手持的是海神波塞冬的三叉戟,通常站在海面上,她的身邊是繪有英國米字旗的希臘圓木盾。

目前就有這樣一枚站洋幣展現在國內知名藝術網站上—虎拍藝術網。此枚銀元圖案精美,內涵深邃。正面為不列顛女神,站立岸頭,傲視世界。左手持米字盾牌,右手執三叉戟,意為能攻能守,戰無不勝。珠圈下左右兩側分列英文ONE-DOLLAR(壹圓),下方記載年號1902。背面中央有中文篆體“壽”字,上下為中文行體“壹圓”,左右為馬來文“壹圓”。保存完好,包漿醇厚,圖案文字清晰。

虎拍藝術網:英國製造站洋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