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占據唐詩選集的首頁,然而並沒有大紅大紫,始終不算出名

這首詩佔據唐詩選集的首頁,然而並沒有大紅大紫,始終不算出名

在中國的文化寶庫中,唐詩是一座璀璨奪目的豐碑。無數唐朝詩人嘔心瀝血,將詩歌推向了一個空前絕後的地步。幾乎所有的兒童,都是揹著唐詩度過呀呀學語的童年。相信很多人也曾陶醉在唐詩優美的詞句之中。

當您在市面選購唐詩選集的時候,極有可能會在第一頁,找到這首詩: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這首詩佔據唐詩選集的首頁,然而並沒有大紅大紫,始終不算出名

這首叫做《野望》的詩是幾乎所有版本的唐詩選集中的第一首,然而與開卷之作的地位不相符的是,它並不算出名。而且,與眾多精彩絕倫的唐詩相比,它也不算出挑。但是,它對於唐詩,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在唐朝初年,誰也沒有認為詩歌能夠在此時突然迸發,也沒有想到會產生如此多光耀千古的詩人。當時的詩人,往往仍然追尋著五代、隋朝的詩歌足跡,詩風大多華靡豔麗,做作,充斥著靡靡之音。這種詩都以宮廷詩為主,整日都是鶯歌燕舞,毫無新意。如果不探究那段歷史,後人只從詩歌中看,還以為都是歌舞昇平,天下繁花似錦。

這首詩佔據唐詩選集的首頁,然而並沒有大紅大紫,始終不算出名

那麼之前的詩人一點創作的意義都沒有嗎?那也不盡然,除了一些反面教材以外,一個叫做沈約的南齊文人領袖做出了巨大貢獻。當時的人弄不清楚,為什麼同樣是幾個字組合起來,有的能慷慨悲歌,有的婉轉不已,有的朗朗上口,有的粗俗不堪。就是沈約等人提出了四聲八病之說,他要求以平、上、去、入四聲相互調節於詩歌,以此符合聲韻之美。

這就為詩歌從比較自由的古體詩,開始過渡到格律嚴整的近體詩。這首《野望》,正是現存唐詩中第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詩。直到六十多年之後,在沈佺期、宋之問時代,律詩才真正定型,也開始流行於唐朝。所以,這首詩具有了劃時代的意義。《唐詩矩》直截了當地評論:

得此一結,便登唐人正果,非復陳、隋小乘禪矣。

這首詩佔據唐詩選集的首頁,然而並沒有大紅大紫,始終不算出名

然而,得此正果的人,卻並非什麼名人大家。相反,他卻是一個默默無聞之輩。這個人叫做王績,他有個哥哥比他出名,叫做王通,是隋朝的著名教育家、思想家。王通為人很嚴謹,他一絲不苟,不喜歡作詩,認為那是不入流的小技而已。

但是,與刻板的哥哥不同,弟弟王績卻是一個灑脫的性情之人。他曾經當過唐朝的官員,但經不起約束,寧願隱居在山林之中,當一個嗜酒如命的山野村夫。看起來離經叛道,與主流世界並不相容的人,這才有可能砸掉長期束縛在唐詩之上的枷鎖。

這首詩佔據唐詩選集的首頁,然而並沒有大紅大紫,始終不算出名

這首詩以樸素的詞藻,一掃當時的靡靡之音。它寫出了隱居之地的清幽,表達了詩人在慵懶的閒情逸致之中,又夾雜了些許孤獨和彷徨。這種無處訴說的苦悶,便讓詩人信手拈來,躍然紙上。

這種清新自然的風格,一下子掃除了五代以來毫無新意,千篇一律甚至有點讓人作嘔的宮廷詩。它讓唐朝人看到,我們也能像謝靈運、陶淵明、建安七子等等一樣,不靠辭藻的堆砌,也能寫出真情實感。同樣,詩歌也可不只寫宮廷之中的鶯歌燕舞,而是可以注入自己的情感,描述廣闊的天地。

這首詩佔據唐詩選集的首頁,然而並沒有大紅大紫,始終不算出名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也許它的藝術成就遠遠比不上後來的唐詩,但作為一縷清風,它吹綠的唐詩的沃土,同樣也吹響了詩人的衝鋒號。難怪《古唐詩合解》直接稱讚道:

王堯衢曰:此詩格調最清,宜取以壓卷。視此,則律中起承轉合瞭然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