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曉波|聽 · 綠意蔥蘢

范晓波|听 · 绿意葱茏

主播:皇甫宜碩

後期:皇甫宜碩

菜地最初墾出的情形,我不怎麼清楚。現在陳述的,是前兩年向父親打聽來的。

學校的老盒子間拆除後,一時沒錢建新樓,地就荒在那裡,成了野草、野蟲和黃鼠狼的樂園,師生夜間路過那裡都有些躊躇。租住在教工宿舍陪讀的學生家長不少是種田的好手,吐口唾沫遺憾地說:“作廢了一塊好地,長草還不如長菜呢。”從家裡帶來鋤頭、鋼鏟,半個下午就墾出幾畦菜地來。

不到一個月,陪讀們就吃上了自己栽種的環保蔬菜。勞動慣了的手腳有了寄託,也節約了買菜的開支。

范晓波|听 · 绿意葱茏

年長的教師和師母不少來自鄉村,早年都有種菜的經驗,眼看著人家熱火朝天地自給自足,休眠的技能很快被激活。大家各置農具,加入墾荒的隊伍。

母親是其中之一,和她作伴的是幾個要好的師母。她們早晨一起練劍,傍晚一起伺弄菜地,還結伴去榨油坊買枯餅做肥料。

“忘記了是九七年還是九八年開始的。”時間久遠,父親都記不確切了。

我長期在外地工作,回家度假時,曾聽父親要嘲笑母親:“你媽媽活得太累了,幹什麼都不甘落後,種個菜都要和人家比輸贏,生怕自己的菜長得不如人家的好看。”

父親退休後,母親也常控訴他,“十幾米的路,叫他拎桶水都不肯。整天就是忙忙忙,一個退休返聘的人,總佔著位子做什麼。”

父親自己也承認,菜地他是不願沾邊的,總覺得那是婦女做的事。同蔬菜相比,他更關心的是學生們的長勢。

范晓波|听 · 绿意葱茏

母親生病前我肯定跟著她去過菜地,只是印象並不深。這一次和那一次的影像重疊混淆,最後什麼也記不清了。那時每次回去,都要外出會老朋友,很少在家吃飯,也不太留心菜地之類的冷僻場所。

二零零八年母親查出重病後,來南昌手術,在我這邊修養了一段時間,期間總打電話讓妹妹和鄰居幫著照料菜地。父親也被打發回去過幾次。

沒住太久,母親堅持要回去,她玩笑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我知道她的心思,主要是不願多勞累我們;另一方面,也怕荒廢了菜地。她不打牌,也沒什麼特別的愛好,種菜成了退休後的主要寄託。

我陪她一起回去,一起去菜地。

一到菜地,見莖葉萎頓,稗草橫生,她就埋怨父親不盡職,讓我幫著一起搭絲瓜、苦瓜的支架,鋤地裡的雜草。

那是我第一次認真打量菜地,位置在宿舍區最靠東南的角落,再往東就是斷崖,斷崖下的漁村外是通往鄱陽湖的饒河;菜地南側的舊盒子間殘垣尚在,地面散落著許多黑綠色苔跡斑斑的磚瓦;西側入口處的大土堆旁站著一株胸徑近一米的老楓楊樹,樹冠的濃蔭覆蓋了一小半的菜地。

范晓波|听 · 绿意葱茏

整片菜地被鋤頭墾出的溝壟均勻地劃分成八九個小塊,我們家佔了南北相連的兩個小塊。

除了拎水扛農具,我其實也幫不上什麼忙,就蹲在土堆上看母親忙活,聽斑鳩在樹梢上圓潤地練嗓子。

手術讓母親驟減了二十多斤體重,幾個月之前的衣服穿在身上有些空蕩蕩的感覺,一勺一勺地澆水的動作也略顯不連貫。深秋的陽光暖暖地覆在她彎曲的脊背上,看得我眼內微微發熱。

回南昌後我每天都給她打電話聊天。家裡沒人時,就打小靈通。她有時和隔壁的師母在散步,有時在菜地,她說話時我能聽見其他人的談笑聲。

她能下地勞動,說明一切良好。

菜地的綠色浮現在聽筒前,上海青、生菜、萵苣、絲瓜、南瓜、茄子、青椒、雪裡蕻,不同的時節,菜地以不同的面貌維繫著我對綠色的想象。

充滿希望和信念的日子持續了一年多,二零零九年下半年,母親舊病情復發並出現轉移,再次到南昌、上海等地求醫。二零一零年春天重回縣城時,疾病和治療把她折磨得不剩多少體力了。

范晓波|听 · 绿意葱茏

起初的日子,她仍堅持不時去菜地轉轉。身體瘦得露出骨形後,她就閉門不出,指派父親去菜地除草、澆泔水。

二零一零年秋天,母親的生命最終枯萎凋落,她親手開墾的菜地卻仍舊蓬勃興旺。

父親徹底變了一個人,每天有三件事雷打不動,一是早上去墓地看母親;二是傍晚步行五公里;三是照看菜地。

我每次從縣城回南昌時,他都要去菜地採摘幾樣蔬菜,用塑料袋包好,硬塞到汽車的後備廂裡,說自己種的菜沒農藥,吃得放心。

父親種菜的手藝比不上母親,青菜幫子又老又大,吃起來硬邦邦的。他也不是細心的人,菜葉子沒弄乾淨就封死包裝好。塑料袋在冰箱裡放了幾天,打開來洗菜時,常有蛞蝓之類的東西爬出來。女兒吃飯時死活不肯往蔬菜盤子裡伸筷子。

我和父親之間缺少平等交流的習慣,不可能告訴他這些,每次啟程時都要拉扯一番,我跟他說:“每次帶那麼多菜回去,吃一半爛一半,少帶點”。

他急吼吼地喊道:“我一個人,吃得掉這麼多菜嗎?”“一個人”這三個字咬得又慢又重,說著眼眶就紅了。

范晓波|听 · 绿意葱茏

沒辦法,每次就任他擺佈了。

母親不在了,我不願再去菜地,怕遇上那些和她相熟的師母,也怕看見她在菜地上方留下的空白。

父親去菜地摘菜,我就打發女兒去陪同。

過完年回南昌那次,父親往後備廂裡塞了不少臘肉、煎魚。鉛灰的雲層飄灑著雪籽和溼漉漉的雪瓣,車子都發動了,他忽然想起來,早晨去菜地忘了摘雪裡蕻。

“臘肉炒新鮮的雪裡蕻,下稀飯不曉得有多好。”他說著,當即冒雪往菜地疾走,不出四五米髮梢上就挑起一片白亮的水燈籠。

再打發女兒去就不合適了,我撐開傘,跟了上去。

一路上卻沒有話,到了菜地,仍是如此。父親埋頭用剪刀剪雪裡蕻,雪裡蕻被霜凍埋了一整夜,葉片上結滿晶亮的小冰凌。父親手笨,不幾下就被劃破了,龜裂的皮膚滲出殷紅的血蚯蚓。我要替他,他粗暴地一甩胳膊,“你哪裡會!”埋頭不再理我。

我僵在那給他打傘,細密的雪籽敲打在傘面上,一陣一陣地吵鬧。

母親走了差不多四年了,喜好旅行的父親再沒離開過縣裡一步。連南昌都不肯來一下。

他總說:“家裡怎麼可以關門吊鎖沒人?你媽媽回來怎麼辦。”

他的理由聽上去很荒唐,一點也不像高中物理特級教師的言論;可正是這有悖現代科學觀念的理由,讓他一天也不願在外面過夜。

父親風雨無阻地堅持每天的功課,早晨去縣城後山的公墓跟母親彙報頭一天的大事小情。母親記掛的菜地也跟著沾光,青黃有序地延續至今。

四年過去,父親種菜的手藝仍趕不上母親,但每次在南昌吃從家裡帶來的蔬菜,我還是有種口齒生香的感覺。

並不僅僅因為,我確切地知道它們沒有打過農藥,也不是轉基因物種。

在菜桌上發愣的瞬間,我看見父親拎水去菜地的孤單身影,也看見了母親在一片蔥蘢間與鄰居談笑勞作的情景。在我的幻覺裡,她還是二零零八年之前的樣子,豐滿,健康,身體的線條沾滿了金色的霞光。

范晓波|听 · 绿意葱茏

範曉波,江西鄱陽人,做過教師、報社記者、青年期刊編輯和企業文化經理等職業。現居南昌,任某文學期刊主編。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在《人民文學》《十月》《詩刊》等刊發表散文、小說、詩歌二百餘萬字。作品入選《21世紀散文典藏》等100餘個文學選本。出版長篇小說和散文集若干。 獲獎若干。

近期好文推薦

(向上滑動查看內容)

王雁翔 | 我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王雁翔 | 遠山的燭光

王雁翔 | 誰的憂傷在風裡呼嘯

傅建文 | 重回邊地(6)

王凱:鐵椅子(上)

王雁翔 | 漂在城市的大哥

程文勝丨3700米的隱秘人生

劉亮程 | 先父

劉笑偉|進駐香港的三種意象

程文勝 | 中山北路桐絮飛

楊獻平|米易記

文清麗 | 光輝歲月

傅建文 | 戰爭記憶(上)

王凱 | 春天的第一個流言(上)

馬 敘丨草原上,牧歌如風訴說

魏遠峰連長彭鐵鋼同志

范晓波|听 · 绿意葱茏

歡迎加入藍素radio

ID:lansuradio

招募主播和後期

范晓波|听 · 绿意葱茏

監 制:王雁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