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青蒿素之母」屠呦呦獲諾貝爾獎

2015年10月5日 (農曆八月廿三),“青蒿素之母”屠呦呦獲諾貝爾獎。

歷史上的今天:“青蒿素之母”屠呦呦獲諾貝爾獎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於北京時間2015年10月5日下午5點30分公佈。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William C. Campbell,Satoshi ōmura和中國人屠呦呦(Youyou Tu)共同獲得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William C. Campbell,Satoshi ōmura二人因發現治療蛔蟲寄生蟲感染的新療法,屠呦呦(Youyou Tu)因發現治療瘧疾的新療法,三人共同獲得該獎。

歷史上的今天:“青蒿素之母”屠呦呦獲諾貝爾獎

屠呦呦領取諾貝爾獎

2015年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音樂廳舉行的2015年諾貝爾獎頒獎儀式上,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前左)從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中領取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屠呦呦因開創性地從中草藥中分離出青蒿素應用於瘧疾治療獲得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是中國科學家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而首次獲諾貝爾科學獎,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根據已故的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而設立的,目的在於表彰前一年世界上在生理學或者醫學領域有重要的發現或發明的人。

該獎項於1901年首次頒發,由位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卡羅琳醫學院的諾貝爾大會(NobelAssembly)負責評選,大會由50名選舉出來的卡羅琳醫學院名教授組成。1901-2014年,諾貝爾獎委員會總共頒出了105次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其中9年因一戰或二戰中斷。

從10月5日起,2015年諾貝爾獎將陸續揭曉。

頒獎詞:

寄生蟲病千百年來始終困擾著人類,並一直是全球重大醫療健康問題之一。寄生蟲疾病對世界貧困人口的影響尤其嚴重。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藥學獎獲獎者在最具破壞性的寄生蟲疾病防治方面做出了革命性的貢獻。

坎貝爾和大村智發現了阿維菌素,這種藥品從根本上降低了河盲症和淋巴絲蟲病的發病率,對其他寄生蟲疾病也有出色的控制效果。

屠呦呦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藥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這兩項發現為全人類找到了對抗疾病的新武器。

瘧疾的傳統療法是氯喹或奎寧,但其療效正在減低。上世紀60年代,消除瘧疾的努力遭遇挫折,這種疾病的發病率再次升高。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從傳統中草藥裡找到了戰勝瘧疾的新療法。她通過大量實驗鎖定了青蒿這種植物,但效果並不理想。屠呦呦因此再次翻閱大量醫書,最終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質,之後命名為青蒿素。屠呦呦是第一個發現青蒿素對瘧疾寄生蟲有出色療效的科學家。青蒿素能在瘧原蟲生長初期迅速將其殺死,在未來的瘧疾防治領域,它的作用不可限量。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距今88年)生,藥學家,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1980年聘為碩士生導師,2001年聘為博士生導師。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2011年9月24日,獲得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這是中國生物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世界級最高級大獎,2015年10月5日,再獲得諾貝爾獎。

從事中西藥結合等研究 創制新型抗瘧藥青蒿素

屠呦呦,1930年生於浙江寧波。“呦呦鹿鳴,食野之苹”,《詩經·小雅》中的名句寄託了屠呦呦父母對她的美好期待。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現為北京大學醫學部),選擇藥物學系生藥學專業為第一志願。她認為生藥專業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歷史的中醫藥領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在大學4年期間,屠呦呦努力學習,取得了優異成績。在專業課程中,她尤其對植物化學、本草學和植物分類學有著極大的興趣。

1955年,屠呦呦大學畢業,分配到衛生部直屬的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研究院)工作。

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醫研究院接到了一個“中草藥抗瘧”的研發任務,代號523,成了當時研究防治瘧疾新藥項目的代號。屠呦呦加入了中醫藥協作組,與軍事醫學科學院的研究人員一同查閱歷代醫藥記載,挑選其中出現頻率較高的抗瘧疾藥方,並實驗這些藥方的效果。

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由用乙醇提取改為用沸點比乙醇低的乙醚提取,1971年10月4日成功提取到青蒿中性提取物,獲得對鼠瘧、猴瘧瘧原蟲100%的抑制率。

歷史上的今天:“青蒿素之母”屠呦呦獲諾貝爾獎

1977年,她首次以“青蒿素結構研究協作組”名義撰寫的論文《一種新型的倍半萜內酯——青蒿素》發表於《科學通報》,引起世界各國的密切關注。1980年屠呦呦被聘為碩士生導師,2001年被聘為博士生導師。她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

無留洋背景院士頭銜等 被稱為“三無”科學家

2011年9月,屠呦呦獲得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這是中國生物醫學界當時獲得的世界級最高大獎。屠呦呦填補了華人十年未獲此獎的空白,也成為了第一位在中國獨立完成研究的獲獎者。

因為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屠呦呦被當時的媒體報道稱為“三無”科學家。

獲得拉斯克獎後,幾十年如一日潛心科研默默無聞的屠呦呦一時間名滿天下,當時已81歲的屠呦呦首次在國內公開亮相。

歷史上的今天:“青蒿素之母”屠呦呦獲諾貝爾獎

在當時的採訪中,屠呦呦表示,“青蒿素的發現,不是一個人的成績,是團隊共同努力的成果,很多同志都參與這項研究,都做出了貢獻。這也是中醫藥走向世界的一項榮譽。”

屠呦呦曾向媒體介紹,研究的難點在對青蒿科屬的選擇上,到底應該是哪種植物、提取方法上也需要突破。後來,屠呦呦受葛洪《肘後備急方》中“青蒿一握,水一升漬,絞取汁服”的啟發,改進了提取方法,採用乙醚冷浸法低溫提取,最終獲得成功。

成就:青蒿素複方藥物 對惡性瘧疾治癒率達97%

瘧疾是世界性傳染病,每年感染數億人,並導致幾百萬人死亡。上個世紀60年代,引發瘧疾的寄生蟲——瘧原蟲對當時常用的奎寧類藥物已經產生了抗藥性,影響嚴重。1967年5月23日,在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國領導人的親自指示下,中國政府啟動“523項目”,旨在找到具有新結構、克服抗藥性的新型抗瘧藥物。

在當時極端艱苦的科研條件下,中國7個省市、60多家科研機構、超過500名科研人員協力攻關。屠呦呦所在的團隊於1969年參加“523項目”。1971年,屠呦呦受到中醫藥典籍啟發,提出用乙醚低溫提取青蒿有效成分,並且報告了青蒿提取物的抗瘧效果。次年,“523項目”研究人員成功提取了高效抗瘧成分青蒿素。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青蒿琥酯、蒿甲醚能迅速消滅人體內瘧原蟲,對腦瘧等惡性瘧疾有很好的治療效果。青蒿素類藥物可口服、可通過肌肉注射或靜脈注射,甚至可製成栓劑,使用簡單便捷。但為了防範瘧原蟲對青蒿素產生抗藥性,目前普遍採用青蒿素與其他藥物聯合使用的複方療法。

作為“中國神藥”,青蒿素在世界各地抗擊瘧疾顯示了奇效。2004年5月,世衛組織正式將青蒿素複方藥物列為治療瘧疾的首選藥物,英國權威醫學刊物《柳葉刀》的統計顯示,青蒿素複方藥物對惡性瘧疾的治癒率達到97%,據此,世衛組織當年就要求在瘧疾高發的非洲地區採購和分發100萬劑青蒿素複方藥物,同時不再採購無效藥。

“中國神藥”給世界抗瘧事業帶來了曙光。世界衛生組織說,坦桑尼亞、贊比亞等非洲國家近年來瘧疾死亡率顯著下降,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廣泛分發青蒿素複方藥物。僅在贊比亞,由於綜合運用殺蚊措施和青蒿素類藥物療法,2008年瘧疾致死病例比2000年下降了66%。

據世衛組織統計,截至2009年年底,已有11個非洲國家的青蒿素類藥物覆蓋率達到100%,另有5個非洲國家覆蓋率為50%至100%。而在2005年,僅有5個非洲國家的青蒿素類藥物覆蓋率為50%至100%。

評價:防治寄生蟲疾病 獲獎者作出革命性貢獻

寄生蟲病千百年來始終困擾著人類,並一直是全球重大醫療健康問題之一。寄生蟲疾病對世界貧困人口的影響尤其嚴重。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藥學獎獲獎者,在最具破壞性的寄生蟲疾病防治方面作出了革命性的貢獻。

坎貝爾和大村智發現了阿維菌素,這種藥品從根本上降低了河盲症和淋巴絲蟲病的發病率,對其他寄生蟲疾病也有出色的控制效果。屠呦呦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藥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這兩項發現為全人類找到了對抗疾病的新武器。

瘧疾的傳統療法是氯喹或奎寧,但其療效正在減低。上世紀60年代,消除瘧疾的努力遭遇挫折,這種疾病的發病率再次升高。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從傳統中草藥裡找到了戰勝瘧疾的新療法。她通過大量實驗鎖定了青蒿這種植物,但效果並不理想。屠呦呦因此再次翻閱大量醫書,最終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質,之後命名為青蒿素。屠呦呦是第一個發現青蒿素對瘧疾寄生蟲有出色療效的科學家。青蒿素能在瘧原蟲生長初期迅速將其殺死,在未來的瘧疾防治領域,它的作用不可限量。

揭秘:參加“523”戰備項目研究抗瘧藥

1969年,各項科研工作都已停頓的中國中醫研究院(現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接到一項特殊任務——參加一個代號為“523”的戰備項目。當時正值越南戰爭,耐藥的惡性瘧在越南流行,引起雙方部隊嚴重的非戰鬥性減員,中國在越共的請求下開始在軍內開展抗瘧藥的研究,併成立了“全國瘧疾防治研究領導小組辦公室”(代號“523辦公室”)。屠呦呦畢業於北京醫學院藥學系,又有從事中醫藥研究工作的經驗,當時在大多數學術權威都被打倒的情況下,她被委任為組長,負責重點進行中草藥抗瘧疾的研究。

耗時3個月,從包括各種植物、動物、礦物在內的2000多個方藥中整理出640個,再從中進行100多個樣本的篩選,最終選出的胡椒“雖然對瘧原蟲的抑制率達84%,但對瘧原蟲的抑殺作用並不理想”,而“曾經出現過68%抑制瘧原蟲效果”的青蒿,在復篩中因為結果並不好而被放棄。

其後,屠呦呦在重新複習東晉葛洪《肘後備急方》時,發現其中記述用青蒿抗瘧是通過“絞汁”,而不是傳統中藥“水煎”的方法來用藥的,她由此悟及用這種特殊的方法可能是“有忌高溫破壞藥物效果”。據此,她“改用低沸點溶劑,果然藥效明顯提高”。經過反覆試驗,最終分離獲得的第191號青蒿中性提取物樣品,顯示對鼠瘧原蟲100%抑制率的令人驚喜的結果”。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不要說知識產權了,即使以個人的名義發表研究的結果也是要冒很大的政治風險。1972年3月,按照523辦公室的安排,屠呦呦以研究小組代表的身份報告了青蒿中性提取物的實驗結果,她報告的題目是:“用毛澤東思想指導抗瘧中草藥工作”,當時全場振奮。在其後的臨床觀察中,屠呦呦不僅帶頭試服,還親自攜藥去海南昌江瘧區現場,驗證治療效果。在她報告了“30例青蒿抗瘧全部有效”的療效總結後,掀起了全國對青蒿抗瘧研究的高潮。

屠呦呦所在的中藥研究所繼續進行青蒿活性成分的研究工作,最終分離提純出抗瘧有效單體,並命名為青蒿素。在此期間來自全國各地的青蒿提取物中,由雲南藥物研究所用汽油從當地的青蒿變種大頭黃花蒿中提取的青蒿素,在臨床試驗中展示了極好的抗瘧療效。之後,上海無機化學所的周維善研究小組測定了青蒿素的化學結構,並發現了其抗瘧機理。

在《青蒿及青蒿類藥物》一書中,有一頁印製粗糙的新藥證書複印件,那是中國新藥審批辦法實施以來的第一個新藥證書——(86)衛藥證字X-01號。這份由中國中醫研究院申報獲批的證書上,並沒有屠呦呦的名字。

爭議:為何沒拿國內獎項反而先拿國外大獎?

2011年屠呦呦獲拉斯克獎時引發疑問:青蒿素為何沒有拿到國內的科技大獎,反而先拿到了國外的大獎?

對此,科學界主流的答案是:沒法確定獎項的歸屬。1978年,“523”項目的科研成果鑑定會最終認定青蒿素的研製成功“是我國科技工作者集體的榮譽,6家發明單位各有各的發明創造”。在這個長達數頁的結論中,隻字未提發現者的名字。當年大協作的“523”項目以“勝利完成”而告終,然而後來的幾十年中卻爭議不斷,屠呦呦則被很多人認為“不夠淡泊名利”“個性執拗”。

2009年,屠呦呦編寫的《青蒿及青蒿素類藥物》一出版,就因為引文署名的細節而招致批評:未能充分肯定其他研究小組和研究成員的作用。反對者認為,屠呦呦誇大了自己在“523”項目中的作用。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饒毅,早在拉斯克獎頒發之前就高度評價過屠呦呦的研究工作。他提到:“我們作為無爭議方試圖和屠呦呦交流也有一定困難,不理解她把中醫研究院的原始材料至少有段時間收藏在自己家,不願給我們看。”但查過一些相關的非公開資料後,他還是得出結論:屠呦呦在青蒿素的發現過程中起了關鍵作用,因為她的研究組第一個用乙醚提取青蒿,並證實了青蒿粗提物的高效抗瘧作用。

在拉斯克獎頒獎期間陪同屠呦呦的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瘧疾研究室研究員蘇新專認為,從青蒿到抗瘧藥,各種各樣人的貢獻肯定少不了,但拉斯克獎並沒有頒給整個組織,這是因為“作為一個鼓勵科學發現的獎項,拉斯克獎傾向於只授予最初始的發現者”。在拉斯克獎評審委員會的描述裡,屠呦呦是一個靠“洞察力、視野和頑強的信念”發現了青蒿素的中國女人。

歷史上的今天:“青蒿素之母”屠呦呦獲諾貝爾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